查看原文
其他

“存在”,是一个量词

星空与内心 星空与内心 2020-09-13

有时候,人们会争论一个东西是否真的存在,比如:“鬼是否存在”,“经络是否存在”,“不存在(无)是否存在”。

但是,在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说法:当说到“一个东西是不存在”的时候,我们是在谈论“什么”呢?

也就是说,当去说某个东西是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在描述那个不存在的东西。可是,如果那个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又是在谈论什么东西呢?我们怎么能将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一个具有某些客观性质的对象,并对此进行谈论呢?

举个情景化例子(该例子改编自著名哲学家伯兰特·罗素的例子),姑且就叫做《老实的小明和聪明的小安》。

有一天,小明和小安在争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人们如何看待世界。

小明持有某种“绝对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有的东西是存在的,而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是可以说明清楚的事情。而小安却是个“多元论者”,他认为一个东西是否存在,关键在于看待世界的角度,只要是人所能想到或描述的东西,只要找到适当的角度去思考,我们都应该可以认为它是存在的。

 小安思维非常灵活,小明怎么说都说不过他。于是,小明就拿出了最终的一个杀手锏——“重言式”的同义反复句子。

小明说:“不存在(无)是不存在的”。

小安就会去问:“你是在描述什么东西拥有‘不存在’这个性质呢?”

小明:“我当然是在说不存在(无)啦。”

此时小安就会不怀好意地朝小明冷笑一下,并说道:“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小安:“小明你既说不存在(无)是不存在的,又说你正在描述不存在(无)这个对象。所以这不就矛盾了吗——如果不存在(无)不存在,小明你又为何能够将其作为对象进行描述呢?”

小明:“……”

小安此时就会用一种诡辩成功的姿态说:“你看!所以说‘存在即合理’嘛。人们既然能描述和想象不存在(无),那它就一定正以某种形式存在着,你怎能说不存在(无)是不存在的呢?小明啊,你太片面、太绝对了,缺乏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那么,小安的诡辩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其实,关键在于对“存在”一词的错误理解和使用——小明和小安都把存在当作某种事物所能拥有的性质,也就是说把“存在”当作是谓词在使用。

这就导致了《老实的小明和聪明的小安》中的那个谬误——当人们运用谓词来描述某个东西不具有一项性质时,在语言中我们就已经假定了所描述事物的存在,但当我们把“存在”一词运用在谓词中时,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和矛盾——在说某东西不存在的时候,又似乎在言语上默认了它的存在。

那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这时,我们就可以请出大名鼎鼎的伯兰特·罗素,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哲学家,并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作为一名逻辑学家,在处理谓词逻辑时,他也遇到了这个“把‘存在’当作谓词使用”的问题。而他使用了在不久之前刚刚被另一名著名逻辑学家弗雷格创立的一阶逻辑符号系统,轻松的解决了这个困扰了许多人的奇怪难题。

罗素解决“存在”一词使用问题的做法,正是将“存在”当作量词来使用,而不是当作谓词来使用。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选修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弗雷格的一阶逻辑系统(就是那个有关“且、或、非”和“全称、特称”的单元)。在弗雷格的一阶逻辑系统里,要构建一个能够进行真假判断的完整句子,必须要拥有三个要素:对象、属性、量词。

比如:“所有的天鹅是白色的”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天鹅是白色的”;“所有天鹅”;“所有白色的”都不是能够进行明确真假判定的句子。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罗素为什么认为“存在”是量词了。因为罗素发现,日常语言的语法与逻辑语言的语法是不一样的,日常语言中放在谓词位置上的“存在”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属性;“存在”一词在逻辑语法中的使用,只是在说明有几个对象符合属性的描述。

罗素就举了一个经典的“金山例子”:当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说“金山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并不是在描述一个叫做“金山”的对象拥有“不存在”这一属性。因为,按照正确的逻辑语法来描述“金山是不存在的”这句话,则应该是“没有一个对象X,代入函项‘X是山,X是金子’后句子为真”。

通过前后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当将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符合逻辑句法要求的表达时,日常语言中的“存在”一词实际上是代表着意思是“至少有一个对象符合函项的属性描述”。

“存在”一词在逻辑句法中的真正使用方式,是用于表明有多少个对象满足了函项,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属性。正是这样,罗素才认定“存在”是一个用于描述量的特征的量词,而不是像《老实的小明和聪明的小安》里的小明和小安那样把“存在”错误的当作一种属性。这样就能从根源上,将导致了大量诡辩和谬误的“伪哲学”学说斩草除根。

指明“存在是一个量词”,正是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类逻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这表明了现代逻辑方法开始得到推广和发展,逻辑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再次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同时,以“摹状词理论”为代表的谓词逻辑体系,以及后续用于解决不同问题的逻辑理论创立,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研究路径——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进入哲学研究领域。

一场将所有模糊歧义、诡辩玄幻的“哲学”讨论逐一扫尽的思想革命,正是从罗素创立分析哲学典范——“摹状词理论”开始的。在该理论提出的接下来一个世纪里,逻辑分析的方法将席卷整个哲学界,并最终彻底地改变哲学研究这一门古老的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