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等老公上高铁,她竟扒门阻拦发车导致高铁耽误!结果……
这两天,一段视频火了!
高铁要发车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子
扒着高铁列车的门阻碍高铁发车
理由是“我老公还没到”。
戳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31cuhlb0&width=500&height=375&auto=0
女子扒车门阻拦高铁发车 因其丈夫未上车
1月5日,在安徽合肥火车站,由合肥发往广州南的G1747列车在发车前,乘客罗某以其丈夫仍在检票口未能上车为由,用身体阻挡车门关闭,其女儿就在其身边。
根据其他乘客拍摄的手机视频显示,罗某手拽高铁门旁扶手,用身体抵挡着车门,不让发车,身旁多名工作人员劝她下车,但罗某边打电话,边称丈夫迟到,要等丈夫上车之后才能开车。
因列车无法正常开车,许多乘客也前来劝其下车,一名乘客在旁提醒该女子,“你这是违法的,你在干什么啊?”该女子还振振有词:“我老公就在检票口了,让他先上车!”
为保证高铁正常发车,两名列车工作人员对罗某采取了强制措施,将她拉到车门外,罗某不慎摔倒后,用脚卡住车门。
因担心罗某脚被车门夹住,发生危险,工作人员不得不将车门重新打开。最终,罗某和其丈夫都上了车。
铁路部门:行为造成列车晚点发车
9日下午,上海铁路局合肥火车站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罗某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目前,铁路公安已经介入调查处理。
据调查,该女性乘客确认为合肥市永红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罗某。目前,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已对其作出停职检查的处理决定。
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乘坐列车要遵守铁路运输安全法律法规,听从铁路工作人员指挥,自觉维护公共安全和秩序,共同营造和维护安全有序、文明祥和的旅行环境。
庐阳区教体局回应
1月9日17:05 ,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庐阳发布 回应事件,称“此举行为极坏、影响恶劣”。
对此事件作出如下处理:
一、责成当事人罗某立即停职检查;
二、勒令永红路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
三、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媒体采访:拦车女子问“我有错吗?”
事后,有媒体采访到了拦车女子罗某:
记者:这个视频记录的是事实吗?
罗某:这个事情确实发生了,但有很多说法是不对的,第一我老公没有迟到,我们一家三口是一起进车站的,第二我没有拦动车。
记者:当天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罗某:上周五,我和老公带着女儿去广州办事。坐的是G1747次车,从合肥到广州,原定16:39发车。因为我们跑错了车站,到检票口的时候已经是16:37了,但我在出租车上查到这个车已经晚点到16:52发车了。
记者:你知道检票口会在发车时间前3到5分钟关闭吗?
罗某:我不知道。当时我知道快赶不上了,就拉着女儿跑在前面,老公拿着行李在后面。到检票口的时候,检票口没有关,有工作人员,但工作人员没有检我们的票,也没有拦我们,就放我和女儿过去了。下去之后,我发现老公没下来。给他打电话,他说他被检票人员拦下了。当时我们的身份证、车票和行李都在我老公身上。
记者:但我在视频里面看到,你和乘务员争执时,掏出过车票。
罗某:是我记错了,应该是身份证和行李在我老公身上。
记者:你当时有阻拦动车开动的举动吗?
罗某:我没有拦着车,我只是个人,怎么可能拦在动车前面阻止它开呢?我是在跟列车长说,我老公就在楼上,10秒钟就能上车,麻烦他用对讲机叫楼上放一下行,但他们就是不帮我说。我下去的时候,看到车还没有开,车门是开着的。我觉得动车在一个站就停10分钟,我还剩2分钟,我为什么就不能上车呢?只要我老公10秒内能下来,就没事了,我当时是不是只能让我老公下来?我这样做有错吗?我觉得10秒钟就能下来的事,为什么就不让他下来呢,我就在门口站着了。
记者:视频里显示,工作人员把你往外拉时,你的脚卡住了车门。
罗某:我的脚确实卡在门那里了。我站在门口,他拉我的时候,我脚正好就在那里,不就卡住了吗?我跟他讲了事实,我老公就在上面,10秒钟就能下来。从头到尾,他们总共拉了我5分钟,但他们就是不打电话给楼上工作人员,把我老公放下来。如果当时沟通好了,10秒钟就解决了,根本不影响动车的开车。
记者:你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和女儿先上车,你老公坐后面的车?
罗某:因为孩子去外地有事情,我们很紧急,那天就这一趟车了,不然就得等到第二天了。不急的话,我怎么会求那个列车长,叫他帮忙放我老公下楼呢。如果我跟孩子先上的话,身份证和行李都在老公那里,我和女儿那天晚上就得睡在广州的车站大厅了。
记者:最后,你们有上车吗?
罗某:后来有乘警过来,把我老公放了下来,我们三个都上了车。
网友声音:上高铁黑名单吧!
深晚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最低5℃,深圳这地方已零下!刮大风、降冰雨,出门最好这么穿......
来源 |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
编辑 | 陈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