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气:阴天间多云,有分散小雨;气温28-31℃
6月23日20时30分左右
身患胰腺癌抗争15个月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逝世
这名广为全国人民熟悉的抗癌斗士
停止了呼吸
视频来源:广州日报
王磊,中共党员,男,50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
2018年3月底,持续大半年经常感到腰疼、感冒长期不愈的王磊在医院员工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这位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研究的专家立刻有了不好的预感,进一步全身检查发现:胰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这时他年仅49岁。
2018年4月1日,在手术室躺下十多个小时,王磊的脾脏、80%胰腺、大部分胃以及控制肠道的神经被大规模切除。尽管顺利熬过手术醒来,但是那一刻几十年来未曾经历过的新生活正等待他:失去了自主进食的能力,需靠营养针维持生命,稍微的气温变化会直接扰乱身体的控温调节系统,这副一向壮如牛的身躯一夜之间变得羸弱。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坦言,未真正倒下前,每一天活着的意义仍需由自己主宰。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选择了为生命提速:术后两个月,在病床上躺下十个小时储存体力后,他走向在芝加哥举办的第53届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作为主创团队成员代表,向来自世界近万名肿瘤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消化道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这项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对照研究,对世界各国晚期直肠癌治疗指南有重要价值。
代表医院在2018年ASCO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前一夜还在吸氧抢救,次日他如常出现在广东科技奖的初审会上,向评审专家阐述放射性肠炎的创新性治疗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最终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殊荣。这一年,他牵头与全国30多名专家共同制定发表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年)》。
5月7日,坚持为患者接诊的王磊
从今年4月开始,王磊的病情已无药可治,生命的长度取决于他的坚持。
5月中旬,王磊的血小板掉落至1万多单位,仅为常人的十分之一。通常来说,血小板在三万以下就容易发生可致命的内脏出血。
普通人早就遵医嘱,乖乖躺在病床上,可王磊为了救治病人,依旧偷偷溜出病房,参与会诊。
最后时刻:想多干三十年,把团队做大
6月15日中午,中国援助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宋顺心赶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CU看望老师王磊。整个下午,王磊的血氧饱和度反复下降至85%。因为极度疼痛和生命体征不稳,他处于镇静状态,但对外界的大声呼唤有反应。
宋顺心握住他的右手,师母在王磊耳边大声说:“顺心来看你了,他马上要去津巴布韦了!”宋顺心看到,王磊的右眼角流出了泪水。他也强忍住泪水,大声呼喊:“王老师,您会好起来的!”
上一次见面时,得知年轻的弟子即将援外,精神尚佳的王磊很欣慰,还叮嘱弟子做事别忘保重身体。
“他笑着说,如果自己节奏慢一点,多干三十年,可以做得更好,团队可以走得更远。” 宋顺心回忆,几次探视,恩师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我能感受到他的遗憾,遗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要把团队带大。”
要做能改变患者命运的医生
2007年,从美国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王磊与30多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天河区,在一栋三四层简陋楼房中驻扎,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院的“开荒牛”之一。
“我热爱手术,一在手术台上就充满了力量,我更热爱科研,生命是一场场奥秘,外科医学有太多可以创新的地方,这些细微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命运。”王磊说。
妻子表示,丈夫对医学的执着和激情,几乎到达了“入魔”的境界。
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让王磊真正成为一名可以改变患者命运的医生。
他与老师汪建平确定距齿状线2厘米可保肛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新标准,写入第七版国家统编教材《外科学》;
建立的性功能保护手术技术,使直肠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由70%降低至15%;
以前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一般参照美国NCCN指南,先进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再行手术切除创立单纯新辅助化疗方案,术后不少患者容易出现放射性损伤,生存质量不佳,他们成功建立起一套术前“单纯全量化疗”,去放疗的直肠癌治疗新方案,美国NCCN指南引用了这项研究成果。
针对已经接受过放疗的患者,王磊教授创立了独有术式——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并以中山六院所在的天河区命名为“天河术”。
2017年,为一名结直肠癌患者实施“天河术”的王磊(右)
“天河术”减少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患者出现吻合瘘几率,提高生存尊严。为了进一步提升癌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王磊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相对冷门的放射性肠炎。盆腔放疗中放射性肠炎发生率高达20%左右,其中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来势汹汹,反复发作,患者备受煎熬,非常痛苦。少部分患者痛不欲生,一度以自杀告终。
王磊团队总结出出血性放射性肠炎的分度治疗方案(即放射性肠炎治疗的三项技术),为这些饱受痛苦的患者破解难题。
对话王磊: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在答应接受采访当日,王磊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就在采访前几个小时,躺在床上储存能量的他感到身体状况很不好。这一日刚降温,他明显感觉到,身体调温系统已无法自主调节,发着烧在病床上昏睡。
每一个露出冰山之上的成果,往往一笔带过,但是冰山之下藏着深不见底的努力、付出,甚至是外界难以知道的牺牲。王磊安静地讲述这一年多医学生命提速的过程,癌细胞仍然在体内肆虐地扩散中。
流着眼泪听完丈夫的历程,一旁的妻子坦言,说出这些经历并不容易,“生命如同尘埃,我们并不想做被关注的名人,个人经历的所有痛苦,无法强求他者感受同样的切肤之痛。”然而,身负医者身份、一辈子为肿瘤患者治病的王磊,想到这场经历可能会给同样的癌症患者积极的意义,他仍然选择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在发烧的情况下讲述了两个多小时。
2015年,医院职工拔河比赛时的王磊(中)
为何已是癌症晚期患者,仍然要如此奋力付出?
“如果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接受,只会令自己和身边的人很痛苦。”王磊回答,人生如旅途,他已准备好做那个提前了一点下车的旅客,尽管最后面临的可能是坏结果,但是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王磊医生,一路走好!
来源 | 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
编辑 | 林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