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是C位!

深圳晚报 深圳晚报 2021-01-29



深小晚作为新闻人

曾为大家报道过

国庆节端午节劳动节妇女节教师节护士节

......

许许多多个节日~



而在今天

深小晚要来邀请友友们

和我一起庆祝

我们新闻人自己的节日

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节荣光背后,寄托着人们对这个行业殷殷期待:


记录温暖与成长、书写进步与变革、探寻真相与事实、守卫正义与公平。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除了致敬前辈、传承品格,更应叩问初心、继往开来。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让宣传的触角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受众?


如何让新闻产品在时代变革中焕发出磅礴的生命力……


以怎样的姿态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应答与探索,彰显着新时期一家媒体的使命与担当。努力打造广具影响力的创意型传媒,释放创意的力量!


深圳晚报给出了坚定而响亮的回答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推出策划报道,聚焦深晚创意之魂,展现在推进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征途上深晚人的探索与尝试,揭秘一批有分量、有温度、创意十足的爆款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两次请战

终赴湖北战疫前线


▲李晶川在进入荆州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采访前的留影。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先后两次请战,最终于2月14日获准作为深圳报业集团第二批特派记者,随深圳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荆州市监利县,担负起监利县人民医院和监利县中医院的战疫报道工作。


2月20日,深圳市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奉命增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我们得到消息后,克服湖北疫情防控期间交通管制带来的困难,主动与第四批医疗队取得联系,多次前往荆州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病区采访,开辟了荆州战疫报道的"第二战场"。


在此次战疫报道中,我和唐亚明同志作为广东前方记者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两名同志,在一线团结奋战,战疫报道和传播效果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医疗队和读者的广泛好评。截至3月31日,荆州报道组在深圳报业集团各平台累计发稿324条,有30多条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平台转发。开展36期直播,全网浏览量1500万+。在国内媒体中首推了《容城卫》《警衣卫》等系列漫画作品,在省内媒体中首推了《战地"生日会"温馨又提气》等融媒体作品,及时报道了钟南山院士远程视频会诊、深圳第四批医疗队参与救治的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张小雪康复出院的典型案例,推出了《天使之眼》《成功清零》等摄影作品,荆州前方报道组采写的视频新闻《隔着口罩也能闻到汤面香味》还得到了中央指导组主要领导的批示。


爆款诞生

其实在情理之中


▲报道"深圳美女学霸英文抗疫演讲"的 许娇蛟。


今年2月,我创作的《深圳美女学霸录制全英文抗疫演讲!数十万中外网友点赞》在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以后,阅读量迅速突破60万,全网阅读量突破1个亿,并被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环球时报等媒体广泛转载,主人公刘洁也登上微博热搜。


对我而言,报道的"走红"既是"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中"。最初接到采访任务时,并没有预料它能够成为网络"爆款",但我迅速联系采访对象,深入进行采访。疫情期间,我除了白天要做与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还要陪伴照顾两个不能上学的孩子。为了不错过新闻时效性,这组报道几乎每篇都是我在夜深人静、孩子入睡后写作的。


能够成为网络"爆款",也离不开全报社的共同努力。无论是报社领导或是部门主任,都对这组稿件给予悉心的指导;深圳晚报新媒体的小伙伴们,用活泼有趣的网络用语、条理清晰的布局安排为文章增色不少;此外,借助深圳晚报新媒体传播矩阵的优势,这篇文章才能得到迅速传播。


这篇"爆款"的诞生也得益于我在外事领域长期以来的深耕和积累。疫情期间,我一直持续关注着在深圳外国人的抗疫情况,创作了多篇独家报道,包括深圳媒体中首篇关注在深外籍人士抗疫情况的深度报道、聚焦深圳首位治愈出院的外籍病例报道等,这些报道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关注,为宣传深圳防疫政策和人文关怀、助力深圳持续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做出媒体人的贡献。


疫情之下

我把深圳拍给你看


▲"深圳人的24小时、我把深圳拍给你看" 等疫情防控系列报道的策划执行团队。


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深晚微信栏目"深晚九点档"的编辑群里信息一直没断,经过讨论,大家决定以城市24小时众生相为切入点,通过警察、城管、医务工作者、超市工作者、清洁工等各职业的视角展示这座城市面对疫情的团结和勇敢。第二天一大早,几位记者就分别前往药店、交通卡口、高铁站、医院等地进行采访。


那时候出去采访,尤其是到交通枢纽和医院等重点地区,大家心里还是有担忧的。但到了现场,看到一线工作人员兢兢业业的工作状态,我们也备受鼓舞,很快就全情投入到工作中。与此同时,各部门相关线口记者实时收集素材,前后端紧密配合。正在返深途中的社会新闻中心记者高灵灵直接背着电脑在飞机上剪辑视频。当晚,"深晚九点档"一篇结合视频、图文,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展示深圳人的坚强和勇敢的推文——《24小时全纪录,疫情影响下的深圳人》准时呈现。


这一报道也是本地媒体第一次以时间为线索,关注疫情阴霾下坚守岗位"战疫人"的策划。这组稿件不仅为尚未返深的人提供信息指引,也向守护这座城市的"英雄"致敬,被读者称为"极具人文关怀的报道"。


时间来到1月30日,"深晚九点档"全文刊发一封来自湖北读者的投稿《我在湖北,思念着深圳》,字字深情,勾起不少读者对深圳的思念之情。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七,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假期最后一天显得格外寂寥,尚未返深的人只能通过网线诉说思念。"深晚九点档"决定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模样。大年初七,"深晚九点档"记者来到莲花山公园、深圳市图书馆、华强北、深南大道、深圳湾公园等地标点,拍下这些地方实时模样,当晚推出《听说你很想念深圳,我把她拍给你看》。一张张图片既是记录当下,也是见证历史。这组微信推文迅速在深圳人的朋友圈广为流传。


此次经历让我们意识到,每一组优秀、值得纪念的报道都是具有人文情怀的。用心去创造内容,想读者所需,或许比心里只想着数字KPI更容易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


以最温暖的力量

致敬不平凡的劳动者


▲"暖工行动"执行团队。


今年3月,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复工复产工作刻不容缓。作为广大职工的"娘家人",深圳市总工会一直向全市劳动者传递着工会关爱和城市关怀。作为有创意、有担当的主流媒体,深圳晚报也积极参与其中,贡献媒体力量。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4月初,深圳市总工会推出关爱中小微企业职工的"暖工行动"。


作为惠民惠企的政策,"暖工行动"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宣传推广,将好消息传达给每位深圳职工。为此,深圳晚报迅速组建了超过35人的项目团队,陆续推出人物海报、线下演艺活动、新媒体长图、创意视频、新闻报道等策划、活动和宣传产品,扩大"暖工行动"的影响力。


"时间紧、任务急"是我参与"暖工行动"最大的感触。连续几个月,我们的工作日程满满当当。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工作,全力执行各种策划活动。其间,半个月筹备推出线下11场分会场联动的大型演出活动,半个月推出20组人物海报,3天完成宣传片的拍摄……所有的执行都以"深圳速度"推进。


"暖工行动"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先后被新华社、中新社、工人日报、南方工报、广东卫视、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视新闻、澎湃等媒体重点报道,广大职工对这一暖心的行动纷纷点赞。


对于我而言,这是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参与大型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在动笔杆子之余,更多的是需要沟通协调和极速烧脑,虽然很累,但收获满满。对于媒体而言,开创了政务服务新模式,为媒体转型提供新的探索,也让我对媒体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


"安心行动"背后

那些奋斗的温暖


▲"安心家书"和"安心行动"执行团队。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期待着自己能在这场战疫中贡献一份媒体力量。


2月2日,深圳喜马拉雅接到制作《抗击新冠肺炎安心手册》音频版的任务。短短的3天,我们完成脚本整理、音频录制、后期剪辑、视觉设计、运营推广等工作。凌晨两点讨论脚本、修改海报的画面仍历历在目,加班加点推出《抗击新冠肺炎安心手册音频专辑》通用版共19个篇章。专辑上线一周,创下收听量突破400万次的纪录。疫情之下,严谨、协作、迅速响应的工作状态,让团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后,我们又陆续制作了《抗击新冠肺炎安心手册音频专辑》海外版和青少年版。


2月24日,我们又策划推出《安心家书》有声专辑,用家书的形式传递深圳与湖北两地之间浓浓的思绪和坚定的信念。在《安心家书》微信工作群里,22位记者每天不间断地与援鄂医护人员的亲朋好友连线沟通、编辑家书、制作音频。我们以每天上5封家书的频率,在一个月内完成《安心家书》音频专辑100集。这意味着,77位援鄂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都听到了来自远方亲人感人至深的书信。


《安心家书》很快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著名演员濮存昕、著名学者周国平等纷纷点赞并亲自录音。3月14日晚,《安心家书》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央媒报道,各大媒体平台全网推荐阅读量1亿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安心行动期间,我们定制"安心家书线下产品"——安心宝盒、安心健康包、安心礼袋及安心音箱等捐赠给武汉和荆州。抗疫最初,在物流、制作及其不便利的情况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制作近1万份线下产品,其中给武汉和荆州捐赠了3300份安心产品和3500分安心音箱,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空中音乐会"奏响抗疫英雄旋律



▲"抗疫空中音乐会"执行团队。


2020年除夕前夜,深圳交响乐团国外演出后班师回营。"一出机场满眼所及都是戴口罩的路人,凝重气氛呼啸而来。"深交团员回忆道。随后,国内演出市场按下暂停键,但疫情之下的民众,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音乐是柔软的,但音乐又是充满力量的!"怀着这种朴素的念头,深交团长聂冰迫切地想做点什么,他第一时间找到身为深交跑线记者的我,希望联手《深圳晚报》,用音乐点亮世界、温暖人心。架设于喜马拉雅平台的"空中音乐会",就此诞生。


开始我们觉得,古典音乐并非流量大户,但如果能通过震撼人心的旋律、炽热真挚的情感致敬新时代英雄,同时抚慰焦虑、恐惧的心灵,就足够了!没想到,2020年2月14日,"空中音乐会"首期音视频产品《英雄诗篇》上线后,立刻受到追捧引来各方关注,上线18小时收听量破10万,4天后破50万,一周后破百万。


截至目前,"空中音乐会"已推出两季共20期节目,收听总量破300万,并登上"学习强国"总台、省台和深圳频道,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为更多人带来力量与感动。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音乐节目,它不乏情怀又别具新意。我们为音乐会添加了很多细节,每期节目邀请深交总监林大叶录制音乐导赏,制作精美二维码海报便于传播,设计与听众互动环节,深交的中外演奏家还特别录制了音视频向抗疫一线工作者致敬……


通过点点滴滴,确保音乐会的高品质和视听效果。节目还曾获得喜马拉雅全国频道焦点视频推广,音乐频道优质节目专辑推荐,迅速晋升全国音乐新品榜前20名。《空中音乐会》开拓了传统媒体与头部引流平台合作的新模式,让古典音乐释放更大能量,也助推作为"深圳闪亮名片"的深交走向全国,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赞誉。



海外留学的他们

不是散落的"孤岛"



▲方舟采写了国际疫情冲击下留学生 面面观的系列报道。


10月26日凌晨,我拨通了采访对象温娜的电话,我们之间跨越了7个时区,直线距离超过9500公里。电话里她语气欢快,让人全然想象不出此时她所在的法国,正经受着日增4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煎熬。与万千知难而行的留学生一样,温娜今年6月选择如期赴法留学。只身海外的他们,仿佛一座座失去保护的"孤岛",在疫情前独自承担着一切。系列报道《国际疫情冲击下留学生面面观》,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如果说"共情"使记者对受访者的经历"感同身受",那么原本今年也曾有留学计划的我,与受访者间便有着天然的"桥梁"。"临行前父亲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重要的事说三遍,平安,平安,平安。"另一位受访者饶倩描述着临行前家人的送别。我想我能理解彼时她复杂的心情,因为今年年初父亲也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与坚持留学的他们不同,权衡之下我选择了工作,也因此更加理解和敬佩他们。


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裹挟着孤独的恐惧、被抢购一空的超市和攀升的确诊病例另一面,是留学生们毅然选择坚守的勇气,是海外互相"搀扶"的同胞,是来自社会和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支持。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他们,与我们不分彼此,已然连成一片,成为彼此的臂膀。


温娜说:"我相信疫情终将会过去,一切都会重归于常。"对此我深信不疑。


打出龙华抗疫报道

"组合拳"


▲龙华抗疫报道执行团队。


今年三月,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缓解,龙华区吹响复工复产号角。此时,我们走到政务报道一线,成为龙华驻区记者,新征程再出发,我们打响一场又一场战役。


3月29日,历经8个小时,龙华区首趟湖北务工人员返岗复工高铁专列缓缓驶入深圳北站。首位乘客走出车厢的瞬间,脸上洋溢着喜悦之色感染了现场所有人,现场气氛几度高涨。我们在其中来回穿梭,寻找最佳拍摄角度,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们深知,让务工人员们顺利"回家",背后是无数街道基层工作者夜以继日拼出来的成果。所以,我们将镜头对准了福城街道各个角落里坚守、奋战的身影。连续三天,每天12个小时连轴转,我们与视频制作中心跟着14位社区工作人员奔跑在抗疫一线,记录福城人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所表现出的责任与担当,抒写中国基层战疫的深圳样本。


原创视频《回家·福城街道抗疫纪实》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泛关注,传播口碑丰收的背后,也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龙华——龙华街道抗疫总结片《微光》、龙华区委组织部抗疫纪实片《堡垒》相继开拍。值得一提的是,在龙华区委组织部的策划与支持下,我们与创意设计中心延伸推出《战疫·致敬》龙华区抗疫图鉴展、抗疫画册、抗疫H5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定格龙华区全员抗疫的每一个动人瞬间。


面对全新战场,每天的工作都是新鲜而极具挑战性的。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将专题报道、视频产品、创意H5、图片展设计等各种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让我们的抗疫报道呈现出立体生动的效果,得到了各方的点赞与肯定。


不仅因为使命

更想接近现场


▲张焱焱在疫情防控一线开展拍摄。


农历大年初二,原本还沉浸在春节假期氛围中的摄影记者,因为疫情发展迅猛,全部停止休假,立即进入战备状态高强度在岗。接下来几个月的疫情中,摄影记者与医护人员、警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一起,成为了"逆行"的人。我们在战"疫"一线,用影像记录这段特殊时期。


每天,我们穿梭在鹏城的大街小巷,哪里最受市民关注,哪里就会有我们现场拍摄的身影。市民担心疫情影响日常食品采购,我们第一时间赶到深圳最大的农批市场海吉星,拍摄深圳果蔬储备情况;市民心系深圳防疫措施,我们跑遍了深圳的高速入口、火车站、机场,记录下入深通道的防疫情况;医护工作者勇敢逆行坚守岗位,我们在集中收治感染新冠病毒确诊患者的市第三人民医院,近距离拍摄医护人员的战"疫"身影……


在这场战役中,还有无数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他们也成了镜头下的主角。我们用影像给在家抗疫的市民传递最及时、最真实的信息。

我们始终坚持在新闻一线开展拍摄,因为离现场越近,就离真实越近。网上的各种信息很难甄别,此时只有前线记者的报道,才是让市民最心安的理由。虽然客观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在医院和隔离点,直面病毒还是有很大风险,但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让我们义无反顾冲在一线。


创意头版是这样炼成的



▲深圳晚报头版创意团队。


作为深圳晚报头版编辑,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头版创意团队一起"烧脑",在头版排演出一场"好戏"。"无创意不头版"早已成为深晚人的办报基因,这不仅体现在创意广告上,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同样精彩纷呈。


在总编辑及编委会领导的主抓下,深圳晚报头版双主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头版样式,极大提高了头版辨识度。无论是"深情圳爱"等并列式,还是"减负 添彩"等反差式,抑或"二师兄巡山 帝王蛾驾临"等画面式……深圳晚报头版的呈现方式风格多样,双主题彼此对话,有机互动。而这只是创意之光的"常规"闪耀,我们还通过头版推出了"战疫她力量""白衣天使节日快乐"等特别策划,用人物在头版登封的形式,致敬援鄂医护人员。此外,我们还创作了"我圳,生快""双节同庆家国同心""迎客"等创意头版。在双主题的头版革新体系中,我们不拘泥于主题的具体字数,秉持着关联度最高、戏剧化最强、融合度最高、可视化最强的原则,"排演"场场"好戏"。


这背后,是头版创意团队日复一日的坚守。还记得创作"迎客"时,我们首先针对两个主题的特点确定设计方向——开门迎客,在设计过程中,力求整个版面既彰显"迎客"特色,又充满画面感,最终一扇推开的迎客之"门"跃然纸上,主题与视觉相得益彰。还有更多时候,我们将设计方案一次次推倒重来,力求臻于完美。不管过程多么艰辛,在"好戏"登台的那一刻都会消散,留下的是我们的会心一笑,以及对下一场"好戏"的期待。


对我而言,每天的工作都极具挑战。也正因要源源不断的创意输出,我们头版创意团队不断自我提升,用脑洞大开的创意、妙笔生花的实力、新闻匠人的情怀,孜孜不倦地创作。我们将不忘初心,坚守深晚创意之魂,让更多"好戏"在头版上演。


与靓丽空姐一起

打卡深圳地标


▲深航空姐打卡深圳地标拍摄现场。


面容姣好、身材窈窕的空姐与世界之窗、国贸大厦、深南大道等深圳人熟悉的地标建筑同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晚报联合深圳航空推出了"打卡深圳地标 我与特区同框"的大型专题图片报道,报道一经刊登便引起广泛关注,更引发了市民打卡深圳地标的热潮。


让40位青春靓丽的空姐走出客舱、走上街头,拍下40张与地标合影的纪念照登上深圳晚报"悦读女郎"栏目,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特区献礼不失为一种创意与情怀,更能引发深圳人的共鸣,深圳晚报这一创意得到了深圳航空的积极响应。


说干就干,今年6月起,我和深圳晚报影像中心执行主任陆颖就开始了拍摄工作。作为报道负责人,我担起了除摄影外所有的联络协调以及后勤工作。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我们选定了40个地标作为拍摄场地,但这些地标可不是随便就能拍的,我便发挥了记者"八面玲珑"的技能,一个个单位发函、一遍遍地与场地方解释沟通,确保我们能顺利拍摄。


6月的深圳已骄阳似火,而我们选择的地标拍摄点几乎都在室外。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我们可谓"上山下海"。到东部华侨城、莲花山广场、大梅沙海滨公园等地,一天拍摄四五个场地。大家一起暴晒在烈日下,等待光线合适时,空姐马上摆好造型,陆颖举起相机一阵连拍。高温下,陆颖身上的汗不停地往地上滴,衣服湿了又干,他都顾不上。


而我则充当场务小妹,不是要踮着脚举打光板,就是抱住补光灯支架防止它被风吹跑。待整整8天的拍摄工作完成后,我们几个人都成了"包公"。但看到照片刊登后读者反响热烈,纷纷参加深圳晚报"我与特区同框"打卡活动,晒出自己的地标打卡照,我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


//////


一字一句

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深圳晚报评论员温琼。


"温琼,在哪里过年呀?带电脑没,能不能异地工作?"

"可以的!我可以立即投入工作中。"

……


回想起1月26日大年初二那天,报社值班领导与我之间这场特殊的"春节问候",尤为感慨。简短而干脆的对话间,蕴含着新闻人的真切情怀。


2020年春节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我在河南老家每天刷着新闻,关注着全国尤其是深圳的新冠肺炎疫情消息。应对未知的新型传染病,社交平台上涌现各种声音和情绪,权威、科学的信息反而时常被淹没。我想,在这个时候,理性、客观的评论声音尤为重要。因此,接到值班总编的电话时,我心理上已做足准备。我知道,作为一名新闻人,必须"动"起来了。


因疫情影响不能够立即返回深圳,从大年初二开始,我便在河南家中开启"上班模式"。围绕中心大局,心系深圳,紧盯疫情动态,和前方记者保持密切沟通,完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谈"评论。该系列评论一共10篇,皆对准疫情影响下市民最关注最牵挂的"点",文风清新,言语平实,篇幅精短,在和市民"唠家常"中,有效起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系列谈评论完成后,我一直以"深晚快评"为阵地,紧扣全市中心工作,从市民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入手,为深圳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作为一名评论员,通过以评论的方式参与这次战疫,更深刻体悟到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与厚重。走在新闻路上,也就是深入扎根土地、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


//////


"死磕"精神把视频产品做到尽善尽美



▲视频创作团队。


今年4月底,我刚刚以影视文案策划的身份加入视频制作中心,立马接到第一个工作——深圳市总工会暖工行动开场视频制作,这时距活动启动仪式只剩下8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视频做得更有新意,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大家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从什么角度切入,最后中心导演提出"以一盏灯串联八大行动"的概念。循着这个思路探索,团队还想到视频中干脆不出人物,用常见生活场景下一盏盏灯亮起,意象化地体现工会号召工人复工复产。但这个大胆的想法客户会喜欢吗?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跟客户沟通,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3天策划,1天出脚本,2天勘景,12小时连续拍摄,通宵剪辑,暖工行动开场视频在启动仪式现场以及媒体平台上顺利播出,我们陆续得到很多正向反馈。


暖工行动开场视频完成后,团队又接到一个新项目。为了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晚报准备和华为联合出品一部讲述AI技术在深圳各行各业应用的人文科技纪录片。选题有了,但如何挖掘出人物背后的故事?又如何将前沿科技与城市发展连接起来?报社领导发动各个线口的记者一起找线索,我们团队白天采访,晚上讨论脚本,不到15天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在主流媒体平台播放量数百万的爆款视频,"科技爱人的方式,就是把时间还给人们"的金句深入人心,吸引更多人发现AI的价值,感受到城市的发展。


加入视频制作中心这半年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家愿意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创意死磕到底。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做出更触动人心的视频产品。


疫情期间

"深圳+"上线传递温暖


▲"深圳+"客户端运营团队。


"界面设置需要优化""需求池内功能加快落实"……在深圳晚报编委会统一部署下,深圳晚报客户端"深圳+"(深圳Plus)落地上线的任务交到了全媒中心手中。为了能在疫情期间成功上线试运行,作为该项目的落地执行人,我与全媒中心的同事在视频会议中紧张讨论着客户端上线前最后的测试情况。


3月3日这一天,"深圳+"正式上线试运营!伴随着"给生活更多创意"的口号,"深圳+"客户端在各大应用平台陆续上架,这也标志着深圳晚报在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变的媒体改革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此,深圳晚报全媒体系下多了一名新成员,它为晚报"深圳+"战略而生,更为给深圳人提供更垂直的本地生活服务而生。


在深圳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练就了媒体人的"十项全能"。现在的报业人思维不仅能活跃在报纸铅字之上,还能游走在代码数据之间。但不管角色、平台如何转变,不变的都是作为报业人的情怀与连接百姓的真心。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在"深圳+"客户端上做了一件很酷的事,为鹏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免费做推广。"助力鹏城百业复工复苏公益行动"在3月20日正式启动,在长达半年的公益活动中为深圳企业加油助力。"深圳+U,深圳+YOU,深圳加油",深圳晚报通过一枚小小的客户端在传递资讯服务的同时,更在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深晚人永不止步,"深圳+"客户端的升级换代已经提上日程,相信不久的将来,"深圳+"将成为更多人手机上的标配之一。


从一个构想到一所学院



▲福田文明学院运营团队。


最初接触福田文明学院项目时,我们既感动于它服务于民的公益本质,又惊讶于在全国各个城市都在为创文而开展各种行动时,客户提出这样别具一格的想法。


好的创想在前,做出突破才不至于辜负它。在我们为如何创新而百般苦恼时,有同事说,文明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是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文明教育应该尽可能触及每个人。基于这样的启发,我们分析了现下大众学习习惯、福田区的特点等因素,又再三讨论后最终确定出"全国首座线上线下交互式城市文明学院"的定位。线下实体学院+线上喜马拉雅文明电台,灵活、互补的教育方式,才更利于发挥文明学院的真正价值。


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学院架构?课程设置?老师哪里来?怎样兼具特色和亮点……


这方面,团队中对活动各方面均熟稔于心的公益社教中心提出了一套由经典课、特色课、精品课构成的课程体系;在执行中聘任了院长1名、执行院长1名、副执行院长1名、副院长4名,导师方面聘请了由各领域专家、名人等组成的12位特聘级导师,就这样逐渐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学院体系和实施方案。


截至目前,福田文明学院已开展4堂经典课、2堂分院特色课,福田文明学院电台已上线城市文明课106堂、文明经典课13节,电台收听人次7万余。同时,这些课程仍在不断更新中。


//////



为深圳庆生深晚新媒体产品刷屏网络


▲新媒体报道执行团队。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作为深圳晚报的新媒体团队,我们全媒中心策划制作"外国人有话说"系列Vlog《Shenzhen Is My Home》于8月24日起在海内外同步上线。该系列短片以在深外国人的视角讲述深圳故事,在海内外各大媒体平台推送,为庆祝特区生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截至目前,系列短片在国内全网累计点播量超7000万,国外累计传播量超6000万。


为打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我们将镜头对准5名在深打拼的外国人,从环境、时尚、科技、文化、创业等多个维度展现40年来深圳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凸显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形象。我们与5位采访对象反复沟通,对镜头精雕细琢,记录老外眼中最真实的深圳。我们采用以外国人第一视角为主线、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Vlog形式,有效地拉近与海外受众的心理距离,展现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深圳,充分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吸引百万国内外网友参与评论互动,进一步提升了深圳40年来成就的国际传播效果。其中第二期Vlog时尚篇的主人翁凯莎还参与了9月12日央视新闻《相对论·众城共话》深圳篇的录制,赞扬深圳的防疫工作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了系列Vlog《Shenzhen Is My Home》的曝光度和热度。


此外,我们还推出大型策划——"爱深圳的10000个理由"征集活动,并在官方微博发起"爱深圳的10000个理由"话题征集,吸引了市民乃至全国网友的热烈参与。同时我们还推出微信文章《深圳!深圳!》、视频《震撼!100秒瞰深圳》、海报《这很深圳》等一系列爆款新媒体作品,成为网络刷屏热点。


//////


"食育"工程背后的故事



▲青少年校园"食育"工程执行团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其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今年"六一"前夕,深圳在全国创新打造青少年校园"食育"工程,通过标准化、体系化活动,开展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食育"工程是如何发起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今年,深圳市食药安办决定在深圳发起青少年校园"食育"工程,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推行标准化、体系化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教育。深圳晚报食安宣教中心有幸参与其中,并负责"食育"工程的落地执行。


自项目发起以来,我们夜以继日组织各方专家研发了标准化、系统化的食安科普课程体系,编写了4册覆盖不同年龄段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教育读本,培育了近百人的食育志愿讲师队伍,先后组织开展了百余次食安课堂进校园,成效明显。


在推进"食育"工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发起方市食药安办和主办方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和市卫健委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全情投入和无私帮助也常常给我们惊喜和感动。为了参与食安课程培训专门请假的全科医生、为了授课效果自制教具的学生家长、加班加点培训学员的食安专家,他们对"食育"工程的投入,让我们有了坚持走下去的力量。


正是有了这些同行者的支持和加入,"食育"工程才能发展得这么快速。相信,在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食育"工程将走得更快更远。


让先锋的声音响彻深圳



▲《听见光明》等音频产品运营团队。


声音这种最古老的媒介,有着穿透灵魂、直抵人心的力量。深圳喜马拉雅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声音的更多可能性。我们特别希望喜马拉雅的好声音和优质内容能够深入到深圳各区乃至各社区各街道,为各区发展赋能,为深圳市民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首个区级政务电台——"听见光明"应运而生。


"听见光明"电台由光明区委宣传部与深圳晚报、深圳喜马拉雅联合推出,定制四张有声专辑,从内容定位到呈现形式各有特色,全方位助力光明好政策、好故事、好声音更入耳、更入心。由于是深圳首个区级喜马拉雅政务电台,在这张"白纸"上如何真正实现以声音为载体,深度融合政务服务和实时新闻的宣传模式,让我们倍感压力,也着实兴奋。策划方案、设计海报、制作视频、上线仪式落地、宣传推广以及定时内容输出……


在反复协调、探索和沟通中,我们一点点积累经验,一步步修正目标,电台内容和运营推广始终保持在稳定的高水准。整个电台的运营联动报社城区新闻、设计、活动、视频和音频五大中心,小伙伴们分工协作,守土有责,累并快乐着。不到半年的时间,"听见光明"电台已打造四张有声专辑内容库,总收听量超过74万,受到光明区委的认可。


今年6月,"七一"建党节将至,我们接到了来自福田区委组织部一个特别的任务——如何通过新颖的方式来传播党建正能量?思来想去,我们决定用一种从未尝试过的方式——让党员先锋个人口述自己的经历,用小切口的感人故事来表达背后的宏大题材。但这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记者为了准确捕捉先锋故事,往往从当天下午跟踪采访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才能休息;由于素人口述不像主播那样保证质量,剪辑师甚至要一秒一秒去处理杂音;为了传播效果,我们还给每条声音精心设计了相应的人物海报。最终,《听见先锋》"红"遍线上线下,目前收听量突破275万,刷屏朋友圈之余,辖区各机关事业单位、各级党组织和各小区张贴宣传海报2万余张,先锋的声音响彻深圳。


用创意做窗打开

"悠然见南山"的方式



▲《南山行》系列宣传片执行团队。


今年全国"两会"后,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回升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各地关注的话题之一,一时间,促销费、稳经济成为重要命题。受南山区委宣传部、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委托,深圳晚报城区新闻中心南山记者站开始了促销费策划。


当时,直播带货是个热点,深圳部分行政区也做了尝试。对于经济大区来说,南山区本地知名产品,除了南山荔枝,就是科技产品。近几年来,通过生态建设和商圈业态完善,南山已经成为深圳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我们把整个南山当做商品,来直播带货"成为最开始的思路,毕竟每天去大沙河、深圳湾休闲带、欢乐海岸、海岸城、海上世界、华侨城创意园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与南山区工信局和宣传部门的"头脑风暴"下,我们把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南山,分为生态消费、科技消费、夜经济、文创消费、商圈消费、体育消费、扶贫消费、旅游消费8个项目,并"搭建"品质、时尚的消费场景,进行推介。为了配合"悠然"主题,我们还请专业人士为每个消费场景写了十六字令,对应形成"盎然""炫然""粲然""蔚然""欣然""沸然""锐然""斐然",增添创意气息。


推开窗户就能"悠然见南山"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我们采用微视频方式,用电影级拍摄,深圳晚报主播与知名"体验官"一起"带货"。


自7月28日深圳晚报发表《来遇见你向往的生活方式!南山区线上发布8大消费场景》报道开始,我们的新闻、图文、视频系列新媒体产品也纷纷上线。其中,视频登上了学习强国总台,总流量超5000万,有效助推南山区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提振内需,得到各方面的表扬与肯定。



初心不改,创意无限



当节日的前缀变成"我们",便意味这个日子所带来的不仅是前行的梦想与荣光,更是一种基于回首过往的激励与鞭策。作为和时代联系最紧密的"我们",在第 21 个中国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写下所思所感,其实也就是定格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对"新一天"的不竭追寻。


新春伊始,疫情发生。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广大新闻人闻令而动、奋勇争先、挺身而出,用笔、用镜头记录着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点点滴滴,再一次集中展示出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品格,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


在荆州,我们的特派记者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天睡眠不足 5 个小时,从前方发回一件件优秀的独家作品和视频;


在深圳,各条战线的记者"全副武装",揣着采访本、扛着摄像机,紧扣中心,奔赴一线,记录下全市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 …… 


"越是关键时刻,我们越要挺直脊梁,守望着这座城市",不经意间的一句感慨,道尽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尽显荣光。



深圳这座超大型移民城市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疫情信息发布公开透明正是其重要经验,而这正得益于深圳新闻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在战疫情、促生产的走基层中把初心守得更牢,把使命担得更实,把每一个"我"锻造为报社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这是我们抗疫斗争的实践总结,也是"新一天"在路上的至真信念。


把新闻做好,是作为记者最朴素也最不平凡的追求。特别是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让宣传的触角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受众,如何让新闻产品在时代变革中焕发出澎湃的生命力 …… 以怎样的姿态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应答与探索,彰显着新时期一家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努力打造广具影响力的创意型传媒,释放创意的力量!我们给出了坚定而响亮的回答。近年来,深圳晚报扎根特区、放眼全国,以创意为灵魂,在推进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征途上不断探索尝试,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温度、创意十足的爆款产品。


深圳晚报携手有关方面推出"安心家书",为一线抗疫人员送上温情关爱;《深圳美女学霸录制全英文抗疫演讲》引发海内外现象级传播,全网阅读量突破 2.5 亿 …… 


一件件创意新颖、制作精良的新闻作品,一场场紧贴时代脉搏、深耕社会需求的创意公益活动,这些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特质性的创意新闻产品,在全新的舆论格局中发挥新优势,展现新作为,起到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新的历史起点,总是指引着我们望向未来。迎着深圳"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历史机遇,媒体必须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未来,以更好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改革攻坚向险滩挺进,媒体融合向纵深挺进,创新发展向高点挺进,在守正创新中为深圳担当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撑,我们新闻人责无旁贷、责任重大。




 — 深晚君特选 —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李超、杨慧、贾茹、付翠翠、杜婷、武晓晨、陆颖、何方、张璇、高健桓 、吴智欣、方舟、赵伟君、李哲哲、郭宇立、罗典、许娇蛟、张强、邹曾婧、温琼、高晨曦

编辑 | 陆楚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