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疫情下的地方城市管理者在行动: 一线防控与智慧社区
本期嘉宾 | 高杏林
江苏省吴江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
党政办副主任
* 研究中心于2月20日与高主任进行电话连线,访谈文字整理如下
1
请问社区防控一线具体工作的内容是什么,目前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由于我本人从年初二至今一直在吴江太湖新城从事防疫工作,很多局室的同事也一直在一线坚守,因此对社区防控一线的具体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小区封闭式管理。在疫情最严峻阶段,政府采取了封镇、封村、封小区、封企业单位等最严格的管理措施。近期考虑到群众复工和生活的需求,已取消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卡口,工厂方面也交由企业本身承担防疫的主要责任,包括员工返苏复工管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等。小区作为城市生活最基本的单元,政府坚持实施最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从空间层面看,小区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封闭式小区通常有明确的围墙边界和出入口,在疫情期间,小型小区保留1个出入口,大型小区保留2-3个出入口,封锁其他小出入口,且所有出入口均安排人员值守。在吴江太湖新城一百多个小区中,有约20-30个开放式小区。开放式小区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或弄堂,无围墙边界,巷道四通八达,也无物业公司管理,因此平时的环卫及小区管理工作均由政府兜底。在疫情期间,由于开放式小区难以实行封闭式管理,因此政府采取封堵措施,用彩钢板对一些弄堂进行封堵,仅留少量出口保证必要的人车进出,如原来1000户有3--40个出口,现在仅保留5-6个。
第二,进出人员分类管控。对未去过重点疫区和没有接触史的本地人或居住在苏州半月以上的外来居民,每人发放一张通行证,证上注明姓名、身份证号、楼栋号、联系方式等信息,居民只有持证才能出入小区。小区内的车辆也单独发放通行证,证上注明业主姓名、联系方式,开车进出也严查开车人信息是否与通行证一致。通过人、车通行证的方式,确保进出人员均经过审核,且不存在携带病毒的隐患。对于外来人员或重点疫情地区的返苏人员,采取两种隔离方式,重点疫区人员直接送至政府指定的隔离点,非重点疫区人员采取居家隔离。要求居家隔离人员,在进小区门口时要详细登记个人信息,包括来苏时间、来苏地点、来苏交通方式、小区楼栋号等,登记后便回家进行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社区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在被隔离居民的家门上贴上温馨提示“我从××地返苏,从××日开始居家隔离”,以告知其他住户避免与之接触。隔离期间,居民不可随意离家,需根据门上留有的社区干部姓名和电话,每天主动联系社区工作人员,报告当天体温情况;若有生活上的任何需求可向社区寻求帮助,社区人员会及时送货上门或解决问题。对于隔离期满且身体无恙的居民,为满足上班或日常需求,社区将发放一张防疫期通行证,持证可便捷出入小区。
第三,参与社区日常宣传、消杀与值班工作。疫情期间,向居民宣传正确的防疫知识、高频次做好社区消杀工作以及严格落实卡口的值班工作非常重要。在封闭式小区中,此类工作由物业公司负责,而在开放式小区中,则由社区兜底。
目前遇到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人力不足疲劳应战。较长时间的一线值守,社区干部和下沉的政府机关干部们已经处于打疲劳战的状态,这不利于抗疫坚守。因此前线人力不足是很明显的短板,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是,复工与防疫矛盾凸显。吴江的疫情并不严重,恐慌形势亦不明显,因此企业想要恢复生产,政府想要复苏经济,人民想要恢复正常生活,逐步表现出难以准确把握复工和防疫之间的关系的分寸。
2
在这个过程中您是否有观察到人们危机应对和健康意识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增进社区参与的好的案例和办法?
在政府的大力宣传教育之下,我们广大居民危机应对和健康意识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表现为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不扎堆、无聚会等。
一是,戴口罩。吴江生态环境较好,以往戴口罩的人寥寥无几,仅有少量乘坐地铁或感冒生病的人戴口罩,如今几乎是人人戴口罩。钟南山院士讲道,若独自处于公园或其他开放空间,可不带口罩;处于人流量大或密闭空间内,必须戴口罩。在我居住的小区内,在空间相对封闭的地下车库里,人人戴好口罩;在较为开放的空间如小区绿地、广场上,偶尔有个别人没戴口罩,可见人们的健康防范意识在提高。
二是,勤洗手。以前我们提倡饭前洗手,但并不是人人都做的很好。如今洗手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不论是外出回来,或触碰到公共空间的物品如门把手等,都会及时洗手。
三是,常消毒。在铺天盖地的防疫知识宣传之下,目前一些单位都派发了或个人都购买了免洗洗手液、消毒液、酒精等,这些都体现出大家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的提高。在我身边有些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我吴江乡下的两个哥哥,他们六十来岁了,普通工人,平时并不讲究个人卫生,如今每天都洗很多遍手,也积极用酒精擦拭触碰的物品。
四是,不扎堆,无聚会。过年的习俗也改变了,扎堆聊天的少了,大家庭聚餐的都取消或推迟了。
增进社区参与的好案例很多,主要举两个例子:
第一,电梯内外放置纸巾。目前不论是各级政府单位、社区、商场等地方,都在电梯门口和内部放置了开关电梯用的纸巾,大大减少了手或其他部位直接接触电梯的可能。这个案例最初是在网络上传播,后期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很快应用推广开来。
第二,电梯按键贴覆薄膜。目前吴江一些社区采用先给按键覆膜,后再进行日常消杀的做法,这是民间智慧的体现。由于电梯开关内有芯片,直接喷洒消毒液容易造成破坏,因此这一实用举措既能做好消杀工作,又能保护好设备。
3
您能否从吴江的实践中,讨论一下地方治理如何有效地下沉到社区中?
这一次的全国总动员,全民抗疫情,充分体现出我们国家强有力的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的治理水平。正是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一套强有力的治理体系,我们才能做到如此的反应迅速、高效应对,也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从吴江实践中,主要有两方面措施充分体现地方治理向社区有效下沉。
一是,网格化治理,拉网式排查。吴江的彩钢板净化行业、纺织行业与武汉有密切联系,往返两地的工人和企业主很多,经粗略统计,年前从武汉返吴人员至少有上千人。由于1月18-20日左右的返吴人员未经过筛查和管控,有可能存在健康问题并接触到亲戚朋友。对此,吴江依托网格化治理的基础,以村和社区为单位,进行层层设防,开展拉网式排查,排查出来的人员严格进行分类隔离,对有明确接触史的移送集中隔离点,可能有接触的居家隔离。
二是,多渠道集结力量,向社区治理倾斜。面对严峻疫情,吴江动员了所有可动员的资源,将大量人力倾斜到村、社区里。由于吴江的村、社区人口基数大,配备的干部人数较少,大量的防疫工作仅依靠这些人远远不够,因此,吴江动员了机关干部和社区志愿者两部分力量参与其中。各局的机关干部除日常工作最低配置的需要,全部作为志愿者分配到各个村社区和高速路口值守。基于吴江平时组建过志愿者队伍参与城市管理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在此关键时刻,吴江再次吸收征用了一批志愿者参与拉网式排查工作,为社区治理增添助力。
4
经历过社区一线的防疫工作后,您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有什么新的感受和设想?
我从事城市管理工作十多年,近五年开始接触智能化、智慧化的社区治理工作,最近也一直在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相关内容。基于多年工作经验,我认为社区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经历过此次社区一线的防疫工作后,我对共建共享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也发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们对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不够,派遣的治理力量不足。
第一,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打好社区治理的坚实基础,“人”是最核心的要素。以前我们的社区治理中有居委会老大妈这样的角色,如今我们的社会治理要求四化,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便不能再依靠老大妈了,我们需要年轻的、专业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去承担社区工作。但目前问题是,基层的待遇水平不够高,难以留住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若少有安心社区工作的人去落实社区治理,智能化、智慧化的设备再多也无人落实、无人操作,因此社区干部的配备到位仍需强化。
第二,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强。共建共治共享的关键,在于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文明守法、遵守社区规则的业主,不传递负能量,没有破坏性行为。目前问题是,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普遍认为交了物业费,便可以享受各种服务,对本应承担的责任或义务置若罔闻,表现出较强的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或者说重权利轻义务的状态。共建的意义在于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管理。社区治理不能完全交给政府或物业公司,还需要广大居民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仍需提升。
5
您认为在今后关于公共卫生的防控工作中,还有哪些措施具备提升空间?
主要在两方面需要提升:
一是,制定成熟的预案体系,完善战略物资储备。目前公共卫生的防控工作中,成套、成熟的防控预案体系还较缺乏。比如应对此次事件,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是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对策,缺少预先准备。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次火神山的建设如此迅速,定是有提前设计好的图纸,一旦需要可迅速落实建设工作,这是给我们最好的预案示范。预案需要包括计划方案、人员队伍、物资储备等多方面,紧急关头拿出来就能用,避免手忙脚乱。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甚至是社区层面都应制定相应的预案。此外,物资储备非常重要,比如这次极其紧缺的口罩,在预案中可以测算出储备量,将其作为战略物资储备起来,储备量要科学精准,不可过量造成浪费。
二是,提升居民预案知晓度,加强预防措施宣传。应对此次事件,地方政府必然有各式各样的预案,但公众包括部分政府人员大多不知情,也未接受到相应的教育培训或演习,因此必须提升居民预案知晓度。前段时间的331专项整治消防安全教育是很好的案例,可以借鉴。由于去年江苏省、苏州市突发多起火灾,促使有关部门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如在社区、企业的各楼栋均贴满了消防宣传语,保证消防通道畅通,设计好逃生路线等,这一系列举措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在遇到火灾时能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沉着冷静应对。面对此次严峻疫情,政府积极开会讨论,就如何加强个人灾害意识的教育也提出很多措施,包括从学校教育到居民教育,从老年人教育到青年人教育,帮助公众补上缺漏的全民灾害意识宣传教育课。
6
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在社区疫情防控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
此次全面抗疫过程中,很多实用的智慧化手段发挥了大作用。由于吴江太湖新城2019年底上线的智慧小区管理平台仅覆盖了吴江的主城区,而疫情防控需要覆盖全区,因此吴江使用了覆盖面更广的公安外来人口管理系统及新开发的疫情防控智能化管理平台。
一是,公安外来人口管控平台。公安系统有管控外来人口的专业平台,借用平台中大量的外来人口信息,更便于掌握此次作战中进出人员的情况。
二是,疫情防控智能化管理平台。为避免人员面对面接触和减轻数据统计工作量,吴江公安系统与本地一家企业共同研发出一个防控智能管理平台。通过扫描防疫二维码,下载管控APP,填写好姓名、返吴时间、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便形成一张电子通行证。通行证一方面计算返吴时间给出倒计时,另一方面根据时间长短变换颜色,呈现不同等级。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种,返吴时间为三天以内的呈深红色,满三天变为淡红色,满七天呈淡黄色,满十四天呈绿色,允许通行(这个功能上和苏城码类似)。
智慧手段的关键在于智慧,既避免纸质登记,也避免人员接触。目前智慧化手段很多,如各式各样辅助家庭办公的平台和软件,以及网上不见面审批等。这些手段不仅在疫情期内有用,疫情过后仍可以应用到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中,当然目前的平台或软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打磨,但是主要方向就是向智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7
从疾病和风险预防、控制和治理的多角度,智慧社区建设将来应该往哪方面重点努力?
从社区治理角度来看,智慧住区建设在加强安全管理、构建沟通平台和完善便民服务三方面可重点努力。
第一,加强安全管理。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非常重要,既要防盗窃也要消除消防隐患。智慧住区建设以加强安全管理为首要任务,提出很多有力措施。如公安系统的“平安苏州”“平安吴江”建设,在系统中链接了所有小区的监控探头和消防设施。其中,监控探头自带人脸识别系统,可有效协助公安抓捕嫌疑人(通缉犯),在嫌疑人经过探头时公安后台及时发出警报,公安系统立即派人前往布控,待嫌疑人再次出现时实施抓捕。平安社区建设一直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但目前智能设备的公共财政支出很高,还需不断革新技术降低成本。烟雾报警器、消防水压传感器和灭火装置等也都需要通过智能化的手段进行监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为减少人力成本和降低人工操作的风险,在消防设施中加入智能化手段成为平安社区建设的另一个着力点。
第二,构建沟通平台。如果说安全是住区生活的基本保障,那么和谐则是住区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目前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还缺乏一个沟通平台,彼此不认识、不交流不利于住区建设。主要表现为:上班族从地下车库乘坐电梯直接进入家门,路上几乎遇不到邻居,交流也很少;老年人带小孩经常在小区里活动,邻里之间互相认识的较多。宜居住区应具备社交功能,因此,智慧住区平台通过构建一个社交平台,既促进居民交流,也帮助解决居民矛盾,是促进住区和谐友好的有力抓手。
第三,完善惠民服务。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采购渠道,然而,网购虽帮助解决了一部分购物需求,但无法提供一些更贴近居民需求的贴心服务。比如在生活中,居民会遇到菜刀钝了、纽扣掉了、剪刀不锋利了等一些小状况,虽不起眼但易让人窘迫。若是多年前遇到这些问题,居民可以去街上找门店师傅解决,现在因为支付租金能力较低等原因,这些服务逐渐从商业街道中退出了。基于居民需求的调查和便民服务的缺位,我们计划于2021年在智慧住区平台上推出便民服务板块,通过智慧化手段解决居民日常需求,打造更加便捷的生活圈。平台将提供两种模式的服务。一是,社区志愿者或小区居民之间的互相服务,如有磨剪刀、缝纽扣等技能的住户可在平台上发布消息,告知提供服务的时间、地点及是否需要收费,有需求的住户可依据信息前往购买或免费接收服务。二是,商家服务,即商家前往社区提供固定且价廉物美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智慧住区这个平台,更好、更快的实现惠民、便民、利民的社区治理目标。
8
吴江太湖新城智慧小区系统在19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那么智慧信息中心的下一阶段工作目标会是怎样?
实现全覆盖仅是吴江太湖新城智慧小区系统建设的第一步,为了打造真正补短板、有疗效、起作用的平台,我们计划在2020年启动实施共治、共评两个系统。
第一,共治系统,激励多主体参与治理。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针对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强的问题,智慧住区治理云平台推出了共治功能,很好地为实现“民主协商、公众参与”提供科技支撑。平台畅通了业主居民参与住区治理事务的渠道,搭建了民主协商的平台。居民们可将在小区里看到的一些诸如破坏花草、不文明养犬、环境脏乱、无序停车、高空坠物等不良现象通过平台提出来,互相讨论,共同监督,齐心整治,合力搭建共治平台。
第二,共评系统,督促相关单位履职尽责。以往物业公司的考核均由物管科负责,由于考核频率低,且以抽样审查为主,缺乏大数据支撑,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不科学、不公正、不客观的问题。针对物业公司监管难,智慧住区治理云平台推出共评系统。开启“责、权、利”公示模块,详细公开公示物业公司、业主的相关责任和权利。每个小区成立考评小组,由基层网格长、业委会成员、业主代表等组成。考评小组和物业公司项目经理一起定期对物业公司履职情况进行考评,做到更加科学、公正、客观和透明。通过这种方式,把对物业公司的考评权交到社区干部和业主手里。共评系统发挥出作用后,一定能够很大程度上倒逼物业公司履职尽责。
-End-
拓展阅读
西交利物浦城市与环境校级研究中心
XJTLU-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re
欢迎分享您的观点与优质资源
投稿邮箱ues.urc@xjtlu.edu.cn
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她是中国第一所以理工管起步,强强合作,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