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007》再好看,观众也不想为3D买单了
此次上映的《007:无暇赴死》是第六代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的谢幕之作,15年的时光、5部《007》系列,丹尼尔塑造了一个虽不完美但一直在成长的现代版邦德;而电影《沙丘》则是一部鸿篇太空史诗的“序曲”,讲述了万年之后厄崔迪家族被命运指引前往异星冒险的历程。
一部终章、一部序曲,值得一次更有“仪式感”的观影。哪怕是在疫情仍有反复之时,好莱坞巨制仍吸引了观众们走进电影院,选择更昂贵的IMAX场次,来和丹叔告别或感受科幻片中特效的魅力。
但是,与观众满腔情怀并不匹配的是观影体验,走出电影院的影迷们迅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3D”活动。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由于购买不到IMAX 2D版本、选择3D版本观看的观众们的吐槽:“整体色调暗到仿佛在密室逃脱”、“头晕、想吐”、“视觉上很累”。此外,还有部分网友选择在电影官博评论区留言、给总部发邮件,要求增加IMAX 2D的排片,并在线上自制了“不看《007:无暇赴死》3D 版本的五大理由”、“不看《沙丘》3D版本的五大理由”的大字海报。
这场轰轰烈烈的“抵制”行动也引发了海外市场的注意,10月25日,美国媒体“Variety”发表了名为《中国〈沙丘〉粉丝抵制3D版本,但尚未赢得2D版本争夺战的胜利》的文章,文中提到,《沙丘》的制片方传奇影业最初并未向中国市场提交IMAX 2D版本,是负责发行的中影集团联系了传奇影业,提供了加快引进IMAX 2D版本的机会。
Variety文章中特别提到,中国市场要求传奇影业提供IMAX 2D版本的举动“并不常见”,从中就更能感受到,中国观众着实苦“3D”久矣。
为什么“后期转制3D”被抵制?
从“不看3D的五大理由”中可以了解到,“后期转制3D”是网友们抵制的焦点。
所谓“后期转制3D”,即将IMAX 2D拍摄的电影通过后期的方式制作成3D版本,换句话说,就是在原来X轴、Y轴的基础上增加Z轴线的深度,而深度的增加是基于人的肉眼视觉体验。
据了解,《沙丘》和《007:无暇赴死》全程采用的是IMAX 2D模式拍摄,北美上映的是2D版本,但中国在引进时是以后期转制的3D版本为主。而后期转制的3D版本,在影片呈现效果上的不佳,某种程度上消磨掉了电影的质感。
具体来看,分辨率方面,2D版本为4K片源,3D版本的分辨率只有2K,3D版本的分辨率相对更低。并且,3D版本会造成画面亮度的损失,简单解释,影院在放映时是以两台投影机做的偏振式3D,光线经过幕布反射后再穿过观众的3D眼镜在视网膜成像,亮度就会损失一半,而影院提供的3D眼镜又会过滤掉一些光线。
包括导演在内的电影专业人士,不少都表达过对3D版本的不认可。今年9月份,《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美版《时尚芭莎》中表示,我认为IMAX的沉浸感是3D的10000倍,3D是我和电影之间的一个过滤器,坦率地说,这是个小玩意儿。
《007:无暇赴死》首映结束后,摄影师曹郁在《中国电影报道》中提到:“我还是更愿意看一遍2D的,3D眼镜将一些复古的感觉给过滤掉了,另外摄影师很喜欢用高光来表达情绪,但是3D眼镜看起来高光就比较平。”
同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曹郁所表达的一样,观众在选择观影时也想选择2D版本,但是大多数影院的2D排片较少,抢不到票的情况下只能选择3D来观看。北京完美影院经理曾解释说,一般情况下,影院会对海外动作片的版本进行取舍,因为最近上映的《长津湖》是以2D场次为主,像体量比较小的影院可能会将3D版本的场次给到海外动作片。
可选择的空间被压缩,也是这股“3D抵制潮”猛烈的原因之一。
《沙丘》《007:无暇赴死》
从出现“后期转制3D”以来,不舒适的观影体验就多次在国内外市场引发争议。
2010年,后期转制3D的影片《诸神之战》在美国上映,这部造价昂贵的翻拍片口碑却不如预期,烂番茄网站新鲜度29%,其中55票支持,133票反对。而反对的部分原因就是“3D效果后期合成影响观看体验”,甚至被批“只有字幕是3D的”。
2016年8月,同样是后期转制3D的《谍影重重5》在中国内地上映,看完电影后的影评人张小北情绪激动地在微博表示“决定后期转3D的家伙,可惜我们不知道你的名字!混蛋!”此外,也有不少观众认为,3D版画面太暗,夜戏一片糊;快速剪辑和手持摄影并不适合3D形式展现,看得人头晕想吐,还有人提到,《谍影重重5》并不适合以3D版本上映,更别说是质量不佳的“后期转制3D”。
长期积累下的不满在《沙丘》《007:无暇赴死》接连上映时爆发,观众对“后期转制3D”的拒绝、对更佳观影效果的呼唤已不容忽视。
片方、院线的恶性循环
技术是一个中立的介质,所以不可以想当然认为“后期转制3D”一定就破坏了市场规律,而应具体来看技术到底该如何合理利用。
中国电影市场的3D教育离不开导演詹姆斯·卡梅隆。2010年,电影《阿凡达》在国内上映,这部影片的场面大多是用3D摄像机实拍而来,还有一部分场面是通过CG技术制作,对于CG部分,导演卡梅隆选择用3D摄像机实拍动作捕捉的演员,获得了相对准确的3D数据。
2012年,卡梅隆再次带着亲自监督转制的重映版《泰坦尼克号3D》来到内地,并谦虚地称之为“2.99D”。《泰坦尼克号3D》后期制作公司Stereo D在行业技术解读网站FXGuide表示,这部后期3D转制的影片最大的秘密就是,一共297000帧画面,都是一帧一帧抠出来的,总共花费了1800万美元和75万小时。这部影片也凭借真实的3D转制技术成为了3D转制电影的标杆。
这两部影片的市场反馈,也让好莱坞意识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对3D的需求,好莱坞开始为中国特制3D版本。这也就解释了《沙丘》与《007:无暇赴死》引进时都是以3D版本为主的原因。
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后期转制3D影片走入中国,国内的市场也看见了机会,《画皮2》《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寒战2》《封神演义》《新娘大作战》……从武侠到剧情,后期转制3D成为了国内片方的标配。
而从行业的角度看,“后期转制3D”成为流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其更高的利润空间。
一方面,3D版本的影片等于高票价是事实,同样的类型,套一个3D的外壳就可以获取更高的票房。另一方面,后期转制3D的成本其实可以压得极低,根据极客视界2017年提供的数据参考,以一部长度在100分钟左右的2D电影为例,转制为3D的费用大概是600万元。此外,也有的片方为了尽快上映,将转制的时长压缩到几周。
再从院线的角度看,3D电影本身就面临着亮度损失问题,而根据新华网报道,某些影院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在投影用的氙灯超期服役亮度下降时仍在使用,有的三四线城市的小影院,还会主动调低氙灯亮度来提高使用寿命,节省放映成本,进一步破坏观影体验。
久而久之,片方发行粗制滥造的“后期转制3D”,影院的排片比例往3D版本上倾斜,然后片方继续制造,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中国商业大片的底子尚未成熟,实际与想象出现了偏差错位,甚至到了滥用3D转制的程度。
不舒适的观影成本和国内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放映成本,导致国内观众对“后期3D转制”的印象变差,进而引发了“逢转制必抵制”的行为。
归根究底,要想缓解当前的局面,片方、院线应该从自我做起,不断提升电影的制作水平,并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空间,不然只会反噬到影视行业的各个环节,最终影响行业本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