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赤子情怀(下)

档案馆于2016年11月启动了 “石大记忆”工程项目,邀请老专家、老领导、老同志从不同视域、不同角度对“亲历、亲见、亲闻” 的史实进行回顾与讲述,再现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李士伦教授的访谈录分上下两篇,今天我们推出下篇。


----------

李士伦教授



05

全院一心:面壁十年终破壁

问:80-90年代,我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申报成功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完井中心、中加培训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等。期间您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开发系副主任、主任,直到担任学院副院长和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主任,请您谈谈孕育和产出这些成果的故事。

答:1978年,学校从省管又转为了以石油部管辖和领导为主。部管后成立了5个部级科研实验室:碳酸盐岩、钻头、油气田开发、钻井、泥浆,部里还给了150个科研岗编制,从这个时候开始,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了。当时学校提出的发展目标是“翻番升位”,除了搞好专业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外,还要搞科研,要抓研究生教育,进行学科建设,也就是说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创造新知识。


在科研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是:第一,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石油天然气工业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第二,走出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主动适应生产实际,而不是关起门来搞理论,并且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


李士伦教授(右三)和来校考察的外国专家在一起


问:这个思路是什么时候比较明确的?

答:我们很多老师文革中就在生产一线,由于与现场紧密结合,就知道生产中有哪些问题,什么是急需的。八九十年代,开门办学,校企合作的思路就很明确了。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学校好多老师不单是能动口的还是能动手的,都经常到生产一线,慢慢地也形成了我们的特色。


比如方少仙、侯方浩老师的碳酸盐岩油气藏研究;王庭栋老师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马德坤、刘清友老师的钻头研究;张绍槐、廖荣庆老师的喷射钻井研究;刘崇建、高光昭、郭小阳老师的固井完井研究;李允、杜志敏、张烈辉老师的数字模拟技术;罗平亚老师的钻井液和泥浆;葛家理、林平一、赵必荣、赵碧华老师的渗流力学;任书泉、赵金洲、郭建春老师的压裂酸化;赵国珍、张明洪老师的振动筛;还有我和曾自强、杨继盛、孙良田、郭平、孙雷老师搞的天然气;施太和、何更生老师的防腐、安全可靠性;孟英锋老师的气体钻井;陈平老师的水平钻井等等,在全国都有些名气。近几年许多年轻人也起来了,成长非常快。学校利用“三项工程”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把学校、老师、学生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去比试、磨炼,博采众长,洋为中用,发展自己。


虽然我们不是重点大学,但我们有了这些特色,只要涉及这些领域,人家就会想到西南石油学院。我认为这些工作既是当时学校整体情况的一种反映,也是以后我们搞科研必须要遵循的正确道路。

问:因此在油田有个说法:有困难找西南石油学院。

答:是的,在这些领域,有困难就想到我们了。这也是中加天然气培训中心项目能够设立在我校的根本原因。


当时有一个机遇,1987年加拿大政府准备了5个援助我国的天然气项目,也叫技术转让,援助对象主要是欠发达国家,但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由于我们已经在天然气技术上形成了特色,长期与油田合作,石油部天然气司对我们评价很高,认为我们搞天然气有特色、有优势,冈秦麟、孟慕尧两位领导和外事局窦炳文等领导就向加方大力推荐我校。评审很严格,光石油部说了不算,1987、1988年,加拿大政府派了多批专家多次到我校作实地考察、评估。尽管我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来去都很麻烦,但我们确实有特色、有水平,最终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同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全院一心,力争一流。凡是有大的活动,有外宾来,全院上下从教师到学生、从机关到后勤都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把各自工作做好。这是我校很好的传统。


加拿大政府专家来校实地考察


问:当时气氛真是好!连打扫卫生的临时工、门卫都在说要做贡献。

答:是啊,学校一号召,食堂、宾馆、环卫等都积极配合,自觉自愿地把饭菜做得漂漂亮亮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的、宾馆住得舒舒服服的,老师学生也都没有迟到早退的,这种全院一心、顾全大局、力争一流的精神是我们能够获得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完井中心和中加天然气培训中心这样一批重大成果的重要原因。


06

师爱情怀:“爱”是我一生的动力

问:您在教书育人工作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请给我们讲述一下您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吧。

答:我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教育教学的形式如何变化,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都是不可替代的,老师的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和学术风格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悄无声息的,是潜移默化的,会影响学生的学术道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的爱,爱祖国、爱生活、爱教育事业,特别是要爱自己的学生。这也是我一生的动力。对祖国要有深情,对生活要有激情,对工作要有热情,对学生要有真情。


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对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会记一辈子。记得在北京遇到一个校友,说把我给他的毕业赠言记了一辈子,我确实记不得给他说的是什么了,他说是“生活上知足常乐,工作上精益求精”。教师的言行有时是无心的,但可能就影响学生一辈子。


有一次到辽河油田出差,有个学生已经是油田的干部了,他对我说,在作毕业设计时,因为他图画得不好,我给他打回去了,硬是改好后,才让他过关的,这件事他一直没忘。他没有怨恨我,反而很感谢我。还有一个学生,突然遇到三个困难:父亲心脏病住院、女朋友分手、考博英语差一分。怎么办?又没办法录取他,我给油田采油院写了一封推荐信,又送他四个字:“笑对人生”。后来他在采油院发展得很好,生活很幸福。他学石油,又对中医有浓厚兴趣,成为我家的中医顾问,亲似儿子。这种例子有很多,在学生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老师帮他一把,作用相当大,对老师自己的教育也很大,不光是我教育学生,有好多事情也是学生教育了我。所以我常说,是党、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是西南石油学院培养了我,是石油工程学院培养了我,是同事、弟子和研究生培养了我。


问:李院长,您是说学生教育、培养了您?

答:是。是学生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比如采59,孙良田老师那个班,是我留苏回来讲课最多的班级,一下讲了4门天然气的课,现在这个班的同学聚会,都要把我请去,师生之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又比如采73的同学和我到青海实习,遇到两次井喷,大家互相照顾、共生死同命运,感情很不一样;还有周守为他们采77,这个班很多同学记得我,对他们我说得最多的:“注意身体,不要超过晚上12点睡觉”, 经常在深夜的时候,跟在屁股后头催他们回寝室,像父母一样。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往往催人泪下,也激励我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自己的亲人,要把教学、科研搞好,把工作做好。可以说,没有学生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不是学生教育了我、培养了我吗?


李士伦教授和他的学生


07

壮心未已:有生之年做三件事

问:我们都知道您设立一个“师爱奖学金”,请您给我们谈谈这个奖学金的故事吧。

答:在我的有生之年还想做三件事:推动我国注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出版10本以上专著和教材、设立“师爱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推广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我比较满意,目前虽然受到低油价影响,但仍然遍地开花了。还有,我带领的团队在这个方向已作了20多年研究,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我退下来以后也后继有人。


李士伦教授团队


现在我已经出了11本书,我还想再出一本注气提高采收率的专著,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另外,国家精品教材《天然气工程》修改了两次,最近又有一次大的修改,也快完成了。


李士伦教授编著的教材


最后一件事是设立奖学金。2004年,我拿出5万元捐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当时有个校友,采80的徐崇亮,现在是优秀企业家。他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家里非常贫穷,他在学校就读的4年,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因此对贫困家庭出来的学生非常关爱。他听说了这个事情,也愿意加入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就这样我和徐崇亮各捐资5万元设立了“师爱奖学金”,用于资助石油工程专业的贫困学生,当年,就向20名贫困生发放了首期“师爱奖学金”,每人获得2000元资助。到了2009年,随着学生奖助学金项目的增多,在石工院党总支的建议下,“师爱奖学金”除了资助贫困生外,增加了对优秀学生的奖励。从2004年到2016年,“师爱奖学金”资助奖励了五百多个学生、三百多个集体,共发放了奖助学金60万元。期间,我们这个爱心团队曾经扩大到17人,有我的表弟、学校的中青年教师、退休老教师,有在油田和海外的校友以及我的两个子女,共同捐资成立了“师爱奖学金”基金会,由学校财务处设立了专门账户。现在每年要支出奖助金10万元。我觉得这个事很有意义。


李士伦教授为学生颁发“师爱奖学金”


我们没有去调查统计被资助或奖励的学生的后续表现。我们有一个宗旨:不求回报,因此不去追问。“师爱奖学金”只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很小的积极因素,而成功的教育是由无数个积极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只要我们尽到心意,发挥了作用,就满足了。这是我们的初心。



动态 

2017年5月25日,李士伦教授和妻子吾用明将自己珍藏近60年的600余件资料捐献给了档案馆。这些资料包括获奖证书、奖章20多件,《气田与凝析气田开发》《天然气工程》等各类出版物30余部,《李士伦教授和他的学生文献集》3部,《师爱无声》6本,还有教案、手稿、光碟及大量的照片。这些资料是西南石油大学发展历史的印证。


人物 | 赤子情怀(上)



人物简介

李士伦,1935年1月生,浙江省绍兴市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四川首批工程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

原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成藏与特殊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加拿大天然气中心主任。

早年留学前苏联,回国57年来一直从事气田、凝析气田开发,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等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1项,发表专著、教材11部,发表论文230多篇,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85人。


     
 往期回顾  ●人物 | 一辈子的精力都用在了办专业上人物 | 高数课也能这般“引人入胜”人物 | 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长按关注

传播档案文化的育人阵地

利用档案资源的服务平台

西南石大档案

图文:档案馆

排版:杨暾

责编:张宝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南石大档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