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许纪霖:古巴革命与卡斯特罗

水木 友朋说 2019-12-13


文章根据许纪霖教授录音整理


这次我们有幸与友朋会一同来到古巴行走,借这个机会,我们来聊聊古巴的革命和卡斯特罗。平常看资料,你会发现,古巴革命与中国革命,有着非常大的相似度,但和俄国革命却不相同。在国际共产主义史里,毛泽东是个另类,不符合苏联正统,现在我们发现,卡斯特罗是另类中的另类,为什么这么说呢?后面,我会向大家一一道来。


领袖的诞生

 

要说古巴革命,先得从古巴讲起。我们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古巴,并且留下了一句评论古巴的名言:这是人类眼睛见到的最美地方。哥伦布早年崇拜马可波罗,细细的读过《马可·波罗游记》,深受其影响,一直向往前往印度和中国。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致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出发,原本准备去的是印度,却阴差阳错的在10月12日发现了陆地,这一发现,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事件,那么这块大陆是哪呢?其实是今天加勒比海中的巴纳哈群岛。10月28日这天,哥伦布来到了古巴,从此,古巴进入了世界历史。

 


在此之前,古巴完全不为世人所知,从文明的角度讲,玛雅人最吃亏的,是没有留下可延续的系统文字,他们创造文字,太过象形。玛雅的巫师很多,却缺少对历史的重视,中国也有巫师,但史官同样不少,这样一来,中国历史的记载,千年未断,文字也一并留存至今。虽然玛雅人有着非常优秀的建筑和艺术,但在受到西班牙文明入侵后,销声匿迹了。

 

所以呢,古巴的命运,在哥伦布到来之前,是没有记载的。在哥伦布发现了古巴后,才把古巴带进了世界历史,这一点上,古巴和台湾非常类似,台湾最早也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发现的,在发现之前,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台湾(台湾岛上所发生事件的历史记载)是不存在的,毕竟这里只有原住民,同样是这些外来的探险者把它带入了世界文明。


 

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今天的古巴人种,虽有原住民,但大量的是西班牙人和来自非洲的黑奴,三个人种,主要以白人为主。由此以来,便有人说:古巴人是白人中最黑的,黑人中最白的,这就是古巴人。古巴与墨西哥一样,长期是西班牙殖民地,在美西战争结束后,西班牙战败,美国处于其自身国家利益考虑,帮助古巴在1900年建立了共和国,目的很简单——稳定其拉丁美洲后花园。中国进入共和的历史始于1911年,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二十世纪初,国际上只有二十几个共和国,法国刚刚从动乱中恢复,只有美国算是独立的。古巴是个新兴的小国,又是在美国边上,所以长期以来是美国的势力范围,美国的后花园。除了政治依附美国外,古巴国内的经济命脉长期被美国控制的外国企业主导,但是底层经济没有太大变化,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同世界接轨的上层经济很发达,但是在农村,几乎与过去一样,没有实行土改。如此一来,社会便形成了二元分裂,“不平等”的问题日趋严重,这个问题,一直是影响拉美稳定的核心。我们都知道,有不平等的地方,最容易产生革命,所以拉美为什么一直存有革命的温床,和这一点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个大背景下,古巴革命,卡斯特罗的出现,便不足为奇了。这是古巴革命发生的背景,那么接下来,我们把焦点,回归卡斯特罗。


 

一场革命能不能形成,非常核心的是,能不能出一个革命领,毕竟革命是要掉脑袋的,必须得有信仰,并不是说,有压迫就有革命。而且这个领袖必须要有个人魅力,这样一来,革命才能像星星之火,追随者前赴后继,最终推动整个革命的成功。卡斯特罗出生在1926年,家里条件非常殷实,父亲是个大庄园主。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分析了为什么只有落魄的贵族家庭,最容易产生革命者,这里我们不再重复。对于卡斯特罗来说,父亲非常富有,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革命的,毕竟衣食无忧,前路已经被安排的好好的,没有必要去做掉脑袋的事。但有一个因素却对卡斯特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卡斯特罗的母亲,是其父的第二个妻子,用中国的说法来说,是小妾。卡斯特罗的母亲原先是在他们家的庄园打工,是个很普通的乡下姑娘,但由于长的漂亮,被卡斯特罗父亲看中,成了他的小妾。我们在对中国革命的研究中发现,另一些影响其成为革命者的因素是什么呢?母亲是小妾的青年,同样容易走上革命道路。这个很明显,因为在一个大家庭里,小妾生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太受重视的,就像《红楼梦》里的探春,是赵姨娘生的,从小骨子里有一股反叛情绪。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促使一个人走上革命道路,其童年的生活,一定是对其有影响的。

 

卡斯特罗从小在这样一个不受重视的大家庭里成长,他对“不公正”非常敏感,虽然我们没看到卡斯特罗关于童年生活有任何的自述,但从他母亲身份的卑微和一些琐事上可以看出,卡斯特罗从小对“不公正”有着强烈的敏感,同样影响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大家可能不知道,卡斯特罗革命的第一个对象是谁?是自己的家庭。



少年的卡斯特罗很聪明,读书很好,后来考上了哈瓦那大学法律系,在古巴,哈瓦那大学是顶级学府,法律系博士毕业后,不是从政就是做大律师。可以说,卡斯特罗的前途一片光明。他的父亲非常高兴,对这个儿子很看好,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但事与愿违,卡斯特罗由于从小在“不公正”中长大,对庄园里的蔗糖雇农甚为关注,所以这些雇农,便成为卡斯特罗第一批革命成员,团结他们,组织罢工,与自己的父亲抗争。当然这也和他早年读的书有关,卡斯特罗崇拜何塞·马蒂等抗争西班牙殖民者,争取国家独立的英雄,这些英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抗。就像秦晖老师说的,卡斯特罗早期并不是受共产主义影响,而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在卡斯特罗青年时代,古巴的掌权者是巴蒂斯塔,一个独裁者。虽说当时的古巴是共和国,但巴蒂斯塔在美国的支持下,两次夺取政权,拉丁美洲到今天还是这样。民主虽然是个好东西,可民主如果没有宪政,没有一套制度支持的话,往往会引起腐败和混乱,民主政府腐败起来,比专制政府更可怕。美国虽说支持民主自由,但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首先希望它的后花园拉丁美洲稳定,然后要有一个听美国话的政权存在。所以美国支持的往往是一些独裁者。巴蒂斯塔第二次上台后,把1940年的古巴宪法直接废除,并且制定了宪法条例,将共产党定为非法政党,禁止罢工,禁止群众集会,导致很多人逃亡其他国家。到了这个时候,卡斯特罗反抗的对象,是巴蒂斯塔这个军事独裁者,在当时,除了卡斯特罗以外,对独裁政权不满的人比比皆是,反对派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恢复共和,恢复1940年宪法和制宪会议。


 

时势造英雄,一个英雄的诞生,需要有时势的支持,当年反对巴蒂斯塔的不止卡斯特罗这一支,这是一个古巴全国范围的大反抗运动,卡斯特罗是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脱颖而出的领袖之一。我们都知道,在以后的编年史中,革命的诞生,需要有个神话,用这个神话奠定革命合法化的基础,对于古巴来说,这个神话是什么呢?是1953年7月26日,卡斯特罗率领134个爱国青年攻打蒙卡达兵营。之后,7月26日不仅成为古巴的纪念日,而且成为古巴革命史上一个神话般的开端。当年卡斯特罗很有号召力,却没有斗争经验,想入非非的去攻打兵营,抢夺武器搞暴动,结果很快就失败了,导致大部分人被杀,卡斯特罗和弟弟被关押。此后,当权者在形式上搞了个审判,审判暴动参与人员,在法庭上,卡斯特罗为自己辩护,得益于他的法学院学习和优秀的口才,审判反而成了卡斯特罗的公开演讲,他的题目有着强烈的煽动性:《历史将证明我无罪》。这个讲话,后来不仅成为古巴,而且成了拉丁美洲历史上一个代表性的宣言,从而使得卡斯特罗名扬天下。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很多革命者的名声,却是他们反抗的统治者所赐予的,当年的孙中山也是如此,孙文在当时的时代下,只是众多反对派中的一员,几乎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可清政府却干了一件蠢事,发现孙文逃往了伦敦,竟然派人在英国把孙文绑架到中国使馆,恰恰保密工作也没做好,消息很快让英国政府知道了,这下英国政府不干了,说清政府竟公然在大英帝国的国土上绑架,这还了得。英国媒体连续报道这起绑架事件,结果清政府迫于压力,释放了孙文。孙文被释放后,随之而来的是全世界的知名度,如果清政府当时没有绑架,孙文很可能永远默默无闻下去,成为革命洪流里的一个小小沙粒,更不会有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卡斯特罗同样是这样,一次审判,确立了他革命领袖的思想地位。最终独裁政府判决卡斯特罗15年徒刑。两年后,巴蒂斯塔为了名义上维护其民主的外衣,举行选举,期间大赦政治犯,巴蒂斯塔认为,军队在我手上,你们这些政治犯又奈我和?竟然把卡斯特罗释放了,可笑的是,三年以后,巴蒂斯塔的政权便被卡斯特罗推翻了。

 

卡斯特罗在被释放后,只能流亡墨西哥,在墨西哥发生了很多故事,之前秦晖老师已经说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这些事件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是卡斯特罗与格瓦拉的见面,这次见面,被称为历史性的见面,就像列宁和托洛茨基见面一样,毕竟十月革命是列宁和托洛茨基联手搞成的,某种意义上说,古巴革命也是卡斯特罗和格瓦拉联手搞成的。虽然格瓦拉不是古巴人,而是阿根廷人,但是他的加入,使得整个古巴革命者有了生机。这不仅是古巴人的革命,应该说是拉美人的革命。在当时的拉美,是没法走议会道路的,必须发动起义,搞革命,卡斯特罗随即制作了起义军的旗帜,告诉追随他的革命者们,谁愿意跟着我搞革命,就在这面旗帜上签上你们的名字,第一个签名的就是格瓦拉。


 

在经过长期准备后,1956年,革命者乘船准备重返古巴,进行起义。他们乘坐的这条船叫“格拉玛号”,现在一直存放在古巴革命博物馆里,这条船的船主最初是一位墨西哥的革命者,这艘船其实是艘小游艇,只能坐25人,可后来根据记载,这艘小游艇竟然坐了82个人,也就是古巴历史所说的“八十二壮士”,除了这82个人外,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这么严重的超载,船没有沉,可以算得上奇迹了!根据书上记载,这艘船后来在博物馆展出,古巴人组织了82个初中生模拟当年的八十二壮士,却发现怎么也塞不下去,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塞进去的,非常有意思。

 

就是这艘载着82人的超载小船,在加勒比海的狂风巨浪中颠簸了七天七夜,几乎所有人都吐的一塌糊涂,怕是还没到古巴,就要命丧加勒比海了。碰巧格瓦拉是个医生,正宗的医科大学毕业生,虽然自己也晕船的厉害,可他有着超乎寻常的意志力,竟然还帮助其他人治病,大大缓解了战士们的紧张情绪。可以说格拉玛号就是个奇迹,是古巴人很重要的革命象征。在航行中还发生了不少哭笑不得的事,他们发现这艘船,开着开着,漏水了,慌忙之下,为了给船减负,把所有的物品全部抛弃了。可后来发现,并不是船漏,而是有人无心之中打开了消防水闸,众人总算松了口气。就这样,格拉玛号跌跌撞撞,在充满天灾和意外的情况下,到了古巴,在南部的奥联特省登陆。巴蒂斯塔提前得到了情报,在海滩上守株待兔,同时古巴革命者也准备接应,但是左等右等始终不见踪影,便以为卡斯特罗他们来不了了,结果直到两天后,格拉玛号才跌跌撞撞的在一片澡泽区域登陆。登陆后,八十二人随即与政府军展开激战,其中五十人阵亡或被俘,剩下只有十二人,七条枪。突出重围,逃往奥特联省的马埃斯特拉山,在山区里坚持打游击搞革命,建立根据地。

 

所以古巴最重要的,是游击队模式,包括后期搞建设,也是采取游击队的战斗方式,这个后面我会逐一讲到。在马埃斯特拉山上打游击时期,卡斯特罗自封少校,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古巴军队在后期,很长一段时期最高军衔是少校,谁都不能高过卡斯特罗嘛。随后政府军对游击队展开了围剿,但是我们都知道,想要在山区彻底围剿游击队,那是很困难的。再加上游击队员在山区开展土改,深受当地百姓拥戴,从而站稳了脚跟。


 

如果当时的古巴只有这么一只抵抗游击队的话,是经受不起政府军反复围剿的,很快会被消灭。可似乎历史并不想让卡斯特罗就此落幕,除了卡斯特罗率领的游击队外,反对巴蒂斯塔的抵抗组织也不在少数,其中包括了古巴共产党。相对于其他反对派的浩大声势,巴蒂斯塔的独裁政府并没有把卡斯特罗当回事,觉得一只小游击队,在山区里成不了气候,把主要的对抗目标定在其他反对党派身上,卡斯特罗的游击队,在这种被轻视的条件下,慢慢壮大。在此之后,游击队积蓄力量,转而开辟第二、第三根据地,据说当时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率领50人便能打下一片根据地,把游击队战略运用到了极致。

 

到了1957年,古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时,革命的风潮已经成熟,政府军坐不住了,随后派大军围剿卡斯特罗游击队的根据地,但经过几场类似当年红军反围剿的战斗,政府军未能剿灭游击队,反而在1959,整个古巴东部成为了起义军的势力范围,起义军占领圣地亚哥后,在此建立临时政府。以此为转折,政府军兵败如山倒,巴蒂斯塔看到已无力回天,便逃亡美国,起义军进入哈瓦那时,几乎未遭到任何抵抗。

 

卡斯特罗这个人在革命中,有一个特点,他非常注重媒体的宣传,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修斯的见面,当时的卡斯特罗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有名气,马修斯是美国纽约时报拉美板块的专栏记者,得知卡斯特罗在山区打游击后,便去做采访。卡斯特罗很聪明,在宣传上有两套口径,对古巴人讲正义、平等,让大家跟着他走;但是对美国人讲民主,讲革命,宣称要恢复1940年宪法。经过马修斯的报道,美国人顿时觉得,卡斯特罗拥有和他们一样的价值观,讲自由,讲民主,结果可想而知,获得了美国社会的好感和支持,就像当年的斯诺采访毛泽东一样,马修斯就是古巴的斯诺


 

革命者在一定的时期,需要做一些形象推销,而卡斯特罗正是这方面的好手,通过这些手段,获得了国际上的象征性资源。革命靠的不光是军事实力,毕竟在革命初期,军事实力远远不及统治者,那么形象推销就显得异常重要,需要拥有象征资源。卡斯特罗把这一点紧紧抓住,在各路反对派中,卡斯特罗的形象最光辉,所以在革命成功后,他能成为领袖,这一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古巴革命时期,共同起来反对独裁政府的力量不止卡斯特罗这一支,反对派们组成了统一战线,共同推翻了巴蒂斯塔的独裁政府。当然,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在后期的古巴官方历史中,卡斯特罗成了唯一推翻独裁政府的革命力量。但事实上,在革命成功后,新组建的政府,卡斯特罗既不是总统也不是总理,这些要职都是自由派的人员担任,由原来国内有声望的人士组成了政府,当然后来慢慢搞不下去了,转而由卡斯特罗接手。

 

古巴革命的方式和俄国革命不太一样,俄国革命是中心城市开花,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最好是首都,随后一呼百应。俄国革命其实继承了法国的传统,1789年的几次革命,一直到1848年期间,几次革命都是起源于巴黎,然后各地纷纷响应。但是古巴革命和中国革命却是农村包围城市,先从边缘城市开始,逐步夺取中心城市,最终取得全国政权,所以说,古巴革命和中国革命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

 

一个年轻的国家和一群年轻的领袖


古巴革命成功后,政权经过几次交替,726事件的元勋们逐渐成为了国家的高层,这个时期,卡斯特罗32岁,格瓦拉30岁,劳尔·卡斯特罗26岁,一批年轻的革命领袖,掌握了一个年轻的政权。而这批人,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但却没有执政经验。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管理国家?这个问题在卡斯特罗的领导班子看来,很简单,使用游击队的方式,一个字“干”,原先说的要恢复1940年宪法,恢复制宪会议,早已被束之高阁,转而提出:要革命不要选举的口号,革命功勋直接掌权。所以说,古巴革命带有浓厚的游击队习气,经济学上有个说法:依赖路径。放到古巴政权上看,同样是这样,革命如何成功的,后期的执政便会依赖这套方式;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思维,包括做生意也是一样。卡斯特罗的部下里,有一批可以说是大老粗,是当年从山区里一同革命出来的农民,文化水平很低,对于如何管理国家,更是无从知晓,可这批人有的还当了部长。所以呢,这批人表了态,我们只会做事,动脑筋的事交给领袖。


 

所以,在古巴革命成功后,如何开展建设,基本上两条路,一条靠运动,在不断的运动中解决问题,运动式治理国家;第二条是游击队方式管理社会,所以古巴有一个说法叫“游击中心论”,游击队靠什么?靠领袖,一切以卡斯特罗为中心。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卡斯特罗,这个人可以说是魅力四射,长的一表人才,大胡子高个,又有着非凡的口才。革命成功后,卡斯特罗经常傍晚在广场演说,因为他相信直接民主,主张与受众直接接触,反对间接民主,这一点与古希腊的传统非常相似。这样以来,广场就显得很重要,当时墨索里尼之所以能够赢得国民支持,也是在广场发表滔滔不绝的演讲,包括希特勒也是这样。卡斯特罗的演讲并非通过广播传播,而是站在广场上直接面对群众,往往从晚上七点,一口气讲四个多小时,滔滔不绝。有趣的是,台下这些群众干什么的都有,就像是在茶馆里听评书般,这也是卡斯特罗的魅力所在,能够吸引广泛的群众。同时卡斯特罗特别反对官僚体系,认为任何的官僚都是多余的,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建设国家,靠领袖的个人魅力带领群众发展。


 

卡斯特罗曾经的女朋友有一句话将他概括的特别好:要使群众如痴如醉,这个领袖的神经就不能太正常。所以说,狂人治国是个通病,特别是通过革命打出来的这一批人。你们看现在的特朗普,简直是个疯子,但43%的支持率始终未变,不上也不下;所以说,天才都是疯子,至少是和常人不一样,有其特殊的魅力,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但这种人可善可恶。所以要了解古巴革命,一定要先说卡斯特罗,毕竟这场革命带有强烈的卡斯特罗印记。

 

接下来,我们谈谈古巴这个国家,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古巴与苏联、美国、中国的关系。美国人开始觉得卡斯特罗是自己人,用我们的话说,这叫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美国人最初是同情他的,但是慢慢的,发现这个人很疯狂;卡斯特罗早期是倾向美国的,并且和太太的蜜月旅行也选择前往美国。他的一生非常美国化,非常懂得享受。但是卡斯特罗需要利用民族主义凝聚人心,制造自身的合法性,所以在意识形态上,他需要一个敌人,而这个敌人,理所当然的就是美国。


 

很快,美国人便发现了卡斯特罗的反美思想,从而古巴和美国的关系进入紧张时期,当时的美国政府觉得古巴这个小国家,很容易处理,当然不能通过公开手段,所以策划支持了历史上有名的“猪湾登陆”事件,以中央情报局出面,组织一批反对卡斯特罗的雇佣军,拼凑民间船只,登陆猪湾。结果这批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登陆之后,并没有像卡斯特罗当年那样,有一个明确的进军目标,却选择了在滩涂建立桥头堡,等待后续的美军支援,白白丧失了战机。被古巴革命军发现后,古巴革命军立即调集海陆空军对其占领区进行联合打击,这时的美国并不想公开卷入古巴冲突,所以选择了旁观,结果导致登陆军队的彻底失败。这次事件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耻辱。“猪湾登陆”事件,却使得卡斯特罗坚定了反美决心,也同样让他在古巴获得了普遍的反美群众基础。虽然普遍的群众支持卡斯特罗,古巴国内的中产阶级却并不买卡斯特罗的账,因为接下来的国有化,会直接触动他们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产阶级开始了逃亡,逃亡人数占了总人口一千万人的五分之一,对此,卡斯特罗并不拦着,去留自由,后来,连卡斯特罗的两个姐姐都在美国。从此以后,古巴和美国成了死对头。美国人讲人权,讲自由,卡斯特罗也不反对,对离开古巴去美国的古巴人,不做任何阻拦,并且做了个很有意思的决定,把监狱里的罪犯统统送到美国,把卡特总统搞的哭笑不得。

 

话又说回来,要靠古巴一个小国和美国对抗,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古巴必须抱大腿,这个大腿就是苏联,苏联政府最初并不看好卡斯特罗,觉得他毕竟不是共产党,只是个民族主义者,和苏联的意识形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后来,卡斯特罗采取主动的方式,特别在“猪湾事件”后,卡斯特罗感觉到,古巴要安全,必须依靠苏联,随后摇身一变,成了古巴共产党的领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一来,苏联大喜,觉得社会主义阵营里,终于有一把尖刀插在了美国的家门口。此后,苏联为古巴全力提供能源顾问、防御性导弹,以及各种新式武器,并且鉴于古巴是产糖大国,苏联承诺以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从古巴收购蔗糖,从而支持古巴经济。随后,卡斯特罗访问苏联,赫鲁晓夫全程陪同,我们都知道苏联共产党上上下下的领导人,都是一张扑克脸,讲的都是官话,这时候,来了个古巴共产党的领袖,嘴里叼着雪茄,身上充满着古巴式的浪漫主义色彩,让苏联人觉得焕然一新,眼前一亮,原来共产党人也可以如此浪漫。配合上卡斯特罗的演说天赋,用其个人魅力,征服了苏联人民。


 

经过与苏联领导人的会谈,赫鲁晓夫决定把核武器通过商船运送到古巴,帮助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原本以为美国并不会对此有太多关注,可运送核武器的事被美国政府发现后,举国震惊,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幕僚们有两种观点,一是默许,二是坚决反击,但是如果反击,很有可能引起世界大战,而且并不是普通的常规战争,将会是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的核战争。肯尼迪在此显示了他的魄力,如果苏联坚持运送核武器,美国坚决进行武力打击。赫鲁晓夫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妥协,改变策略,谋求和平解决,这可以说是赫鲁晓夫对苏联作出的最大贡献,在苏联历史上的领袖,往往迷恋于革命的目标,轻视人民的生命,而赫鲁晓夫这一届领导人却作出了极大的改变,开始尊重人民的生命和生活,在国际上避免产生核冲突,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是美国和苏联做了一笔交易,苏联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同样撤出土耳其的导弹部署。但是当苏联商船载着导弹航行在加勒比海时,美国军舰对其左右“护航”,使得苏联颜面尽失。卡斯特罗大失所望,同时赫鲁晓夫提出的与资本主义社会和平共处,在国内大搞物质刺激的政策,也遭到卡斯特罗的反对,由此古巴和苏联的关系陷入冷淡。后来古巴一度和中国的关系开始升温,特别是在中苏论战时期,两国关系非常紧密,我们小时候都曾经吃过来自古巴的黄糖。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在闹饥荒,自己的粮食都供应不足,没法再给古巴提供粮食援助,随着援助的逐渐减少,卡斯特罗就不干了,两国关系又归于冷淡,所以说中古关系在历史上只有很小一段时间的紧密期,大部分时间还是冷淡的。

 

古巴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说,卡斯特罗是要建立一个拉美的乌托邦式社会主义,卡斯特罗始终认为城市是腐败的,乡村是干净的,这就是民粹主义。民粹主义认为现代的城市生活,一片糜烂,只有乡村和农民才是纯洁高尚的。典型的农民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卡斯特罗学习苏联的方式,走国营经济和计划经济道路,开始公有化进程,不仅把大的工厂国有化,同时将小商贩看成是敌人,在经济制度上消灭小商小贩,所有的商业由国家统一管理,但结果却是百姓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卡斯特罗始终坚信搞经济和搞革命是同样的,只要有坚定的意志,便可以解决技术问题。但卡斯特罗实行的计划经济,随意性太强,往往是他到了哪里,拍脑袋一想,想搞什么就搞什么,与其说是古巴的计划经济,不如说是卡斯特罗的计划经济,完全是一种冲动的,非计划性的,浪漫激情的经济。后来卡斯特罗的女朋友特莱莎形容他:卡斯特罗就是一个行动主义者,犯了一个错误,用下一个错误来弥补,摧毁一个东西,用摧毁下一个东西来继续。这就是卡斯特罗做革命的方式。


切·格瓦拉

 

我们说革命最彻底的,是灵魂革命,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种疯狂的想法,在历史上只有法国革命,俄国革命中出现过,包括柬埔寨也是这样,这些新人的特点是什么呢?讲奉献,讲精神,不要报酬。除此之外,古巴将教育和经济也与革命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另外一个领袖最为突出,他就是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原本并非他的本名,“切”是打招呼的意思,慢慢传开后,格瓦拉便接受了切·格瓦拉就成为他的名字,我们都知道,格瓦拉是阿根廷人,他的家族不得了,是在整个阿根廷非常有名的格瓦拉家族,在阿根廷已经有12代人了,格瓦拉的祖父曾经做过殖民地的总督,他的母亲也是贵族家庭出身,但就是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里却出了一个革命者。格瓦拉在走遍了拉美国家后,来到墨西哥,见到了卡斯特罗,被卡斯特罗的个人魅力征服,决定留下来投身古巴革命。当时有个说法,古巴革命要想成功,必须依靠其他拉美国家,所以格瓦拉离开古巴前往别国进行游击战,是有原因的。格瓦拉曾经两次来过中国,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据记载,他们二人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准确的说格瓦拉是个国际共产主义者,在他的心中,是没有国界的,并且像耶稣一样,格瓦拉是个殉道者,希望通过牺牲来完成人类的解放,成为殉道者的人格典范,和大多数的革命者不太一样。


 

在古巴革命后,格瓦拉身居高位,担任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成为古巴的经济一把手。他可以算是开朝元老,理应高官厚禄,后半辈子至少是不愁了,可格瓦拉截然相反,虽身兼两职,却只要一份工资。有个小故事,据说当时格瓦拉的手表带断了,他的手下马上把自己配着金表带的手表借给格瓦拉使用,几天以后,格瓦拉把手表还给这位手下,却发现只有手表,没有金表带,这位手下很疑惑,结果格瓦拉告诉他,你的金表带充公,用于支援革命,你的手表能记时就行了,搞的这位手下目瞪口呆。另外有一次,国家选址建造一座银行大楼,工程师把图纸给格瓦拉过目,格瓦拉直接大手一挥,我们不要电梯,并且厕所也砍掉一半,这里要补充一句,这座大楼高达32层。格瓦拉给出的理由是,去掉电梯,是给国家节省开支;连我这个哮喘病人都能爬楼,还有谁不行?!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格瓦拉是个极端节俭主义者,认为一切为公,所有困难都能用革命意志克服。

 

至于格瓦拉出走的原因,有很多版本,基本认定是他与卡斯特罗产生了矛盾,这点是肯定的,卡斯特罗毕竟是古巴人,卡斯特罗认为凭借古巴一个国家的力量,是可以取得革命的最终成功的。但格瓦拉与托洛茨基一样,都认为一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输出革命,才能获得最终胜利。格瓦拉与卡斯特罗商量后,决定出走他国,在拉美各国建立革命之火,当帝国主义忙于扑灭此起彼伏的革命星火,古巴也就保住了。但我们不要认为格瓦拉出走后,古巴就没有格瓦拉的影子了,随后古巴仍然在实行没有格瓦拉的格瓦拉主义。

 

格瓦拉为出走做了长期的准备,甚至做了整容,整容后的一天,卡斯特罗带着格瓦拉出席政治局会议,说这是国外来的朋友谁谁谁,其他委员竟然完全没有认出来。随后格瓦拉出走非洲等地,开始了二次革命生涯,在他与家人的信件中,充满了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情节,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们的未来是什么,要么是在与帝国主义战斗,要么就是革命的胜利。不难看出,格瓦拉的信念是非常极端的,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完全没有世俗的一套存在。这种极端的思想,换做一般人,恐怕是要出问题的,但在格瓦拉身上,却似乎成了他一种特殊的魅力,外加长的一表人才,一生中吸引了不少女性,他的感情史也是异常丰厚。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一身衬衫,长时间不洗,但就算这样,他的风度也吸引了不少女孩。其中一个女孩叫奇奇娜,她是当时阿根廷一个大商人的女儿,长得也非常漂亮,但女孩的家里人极其反对她与格瓦拉的关系,一个富家千金怎么能嫁给这么一个人呢!后来格瓦拉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是个带有中国血统的秘鲁女孩伊尔达,有了一个孩子,再后来的第二个妻子,是格瓦拉的革命战友,叫阿莱达。


 

格瓦拉最后之所以去玻利维亚打游击的一个原因,是因为那边有个情人,叫塔玛拉,塔玛拉长期潜伏在玻利维亚,为格瓦拉打开了革命局面,可是格瓦拉万万没想到的是,塔玛拉是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长期埋藏于玻利维亚,保持在格瓦拉身边的一枚棋子。虽然是格瓦拉的情人,但至始至终是苏联情报人员,这一点,是格瓦拉到死都不知情的。

 

格瓦拉身上有些很极端的东西,他说过的一些话,给人感觉非常可怕,比如他说过:仇恨是很重要的情绪,仇恨能够把人转换成对抗敌人的冷血杀人机器,没有这样的仇恨,就不能消灭残暴的敌人。如何消灭敌人,首先要煽动起仇恨,最重要把群众卷入暴力中,这样,反革命就会反抗,这样革命就有了动力。反革命的暴力又会激起革命者的仇恨,用更强烈的暴力去镇压暴力,那不就是革命的动力嘛。所以格瓦拉在左派势力里是个神话般的存在,但是他身上有很可怕的东西,他喜欢流血,喜欢牺牲。这样的人,也是非常自信的,相信其个人的力量,带着50个战士便能够掀起一国的革命浪潮,古巴是个很偶然的个案,后来到了玻利维亚,在进入山区后,当地的农民基础很差,在政府军前来围剿的时候,当地的农民甚至争先恐后告密,向政府军透露游击队的动向。


 

在格瓦拉被政府军俘虏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很希望把格瓦拉转移至美国,但玻利维亚当局害怕国际舆论的抨击,同时又不敢公开审判,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处死格瓦拉,伪造在战斗中阵亡的假象。后来处死格瓦拉的时候,当地农民像鲁迅笔下的阿Q般,在旁围观,完全没有同情或者愤怒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到,古巴革命的成功,虽然是个案,但也没有离开农民的支持,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失败,也是农民出卖的结果。格瓦拉尸体的照片,当时有很多说法,说其像是耶稣受难,把格瓦拉描述成一个受难者的形象,所以其在西方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古巴,卡斯特罗当然算是第一领袖,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还是有限的,可是,格瓦拉直至今日,在世界上,都是一个象征抗争的符号,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在欧洲60年代学生风暴中,游行者甚至举着格瓦拉的画像,为什么呢?因为苏联当时的革命形象不太好,有些官僚和专制。而格瓦拉则代表了完全相反的形象,他是一个代表牺牲受难,彻底的革命者。


精彩继续 ......

下一期:《许纪霖、秦晖、金雁:殖民、革命和道路》



点击图片了解2019年友朋会:阅读·行走计划


......................................................


《格局》小视频



......................................................


《非正常思维哲学研究课》视频



......................................................


推荐阅读


雷颐:珍宝岛事件与“九大”


一首名曲,原来是为了纪念他!


沈志华:中苏朝:一场战争与三角同盟


金雁:列宁与西共


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


吴晓波:一段铁路毁了一个帝国


秦晖:在古巴漫谈古巴


许纪霖:在玛雅,谈玛雅文明比较。


葛剑雄:中国在近代边疆问题上吃了哪些暗亏?


金雁:世间已无哥萨克


梁文道:大陆的这一代年轻人


赵林:1433,中国失掉了世界。


马未都:我的小伙伴王朔


大家闲说《流浪地球》


陈丹青、梁文道四小时长对话:这一切,都是因为焦虑吗?


陈丹青:六十忆往 追怀木心


有人说,这是一部有信仰的纪录片。


骆玉明:揭秘人性的多重,你被说中了吗?


朱大可:中国人的欲望。


秦晖、鲍鹏山:个人·时代


龙应台:新的“野火”,从哪里开始?


雷颐:“文革”中的三次地震


鲍鹏山:商鞅为何从改革家变成“全民公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