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心理学带你探索:疯狂“求点赞”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文:Trista Luo 拍摄、剪接:李家明
心理学家方婷也注意到了这样的现象:“我见到很多人用很多时间、很多方法拍照、拍片,可能他们的工作不是做这些,但很希望能把这些内容放在社交媒体,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为什么这些人会花如此多时间、精力,甚至和其他人在吃饭,做事时,都不理身边的人事,而是想到如何拍到一些照片、影片求点赞?”
图:《呃like心理学》
方婷提供了更专业的解答:“当我们总是做一些求点赞的动作,背后一个动机是希望其他人认同我们做这些事是好的,内心的动机是希望可以多一些人来认同,当过度追求时就会出现认同成瘾的问题。”
在方婷的新书《呃like心理学》(“呃like”指骗人点赞的意思)中,方婷从“求点赞”现象出发,谈到童年、青少年及成年的认同之路,分五个章节,详细为读者介绍了何谓认同成瘾,以及如何治疗认同成瘾。
方婷
为什么会有认同成瘾?
“认同成瘾听起来是心理障碍,但其实不能称作是一种病。”方婷说。
她介绍称,认同成瘾只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一些人特别需要认同,犹如一种上瘾行为。
那么人们为何会有认同成瘾的问题出现?
她表示,认同成瘾源自人们觉得自己内心并不丰盈,需要其他人的认同、支持,才觉得自己做过这件事是值得欣赏的。
“需要被认同”这件事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与我们如影随形,书中也用了三章内容,分别讲述“认同成瘾的缘起——童年时期”、“走出被认同的控制——青少年时期”与“停止被别人的认同牵着走——成年时期”。
图:《呃like心理学》
到了青少年时期,大家会关注来自身边朋友的认同(peer pressure),也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外与别人沟通上,这个时期也是自我性格和身份认塑的过程。
图:《呃like心理学》
方婷解释称,如果我们一路以来都可以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就会有较高的自尊感,也会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想做的东西有能力做,是得到其他人支持的。
何谓自我效能感呢?用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否有能力处理一些问题、完成一些事和目标。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不如人,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对自己很有自信,相对需要别人认同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书中还特别讲到著名发展心理学家Erik Erikson提出的“人生八阶”成长理论: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发展的“任务和挑战”,若我们可以完成使命,危机便会解除,人格得以顺利健康发展,产生效能。
方婷介绍称,人们通常不会仅仅因为认同成瘾的问题来求助,“因为很难觉察到自己认同成瘾”,而最明显的表症,或最多人展现出来的,是他们觉得自己在一些关系里面总是不开心,比如一些情感关系、人际相处关系,他们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质问为何自己总跌入不好的关系、每次交往都不如意……
慢慢发现,原来源头在于自己很多时候需要其他人的认同。
如果想要治疗认同成瘾,觉察其实是第一步:“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我们会倚赖别人、或者过分倚赖其他人,会令其他人感到有压力。”
觉察之后则需要接受:接受自己存在这样的状态,而不是尝试去否认和压抑。其后,试图去接受了解自己,追根溯源,看看这个问题是何时开始出现,或者细心觉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问题出现。
第三步则是寻找一些方法来改变。
“例如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自尊感、自信心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培养一些不需要和其他人比较的兴趣,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专心投入去做,开始慢慢欣赏自己,由此找到更多机会去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兴趣。当不再需要什么都和人比较、争取其他人的认同时,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就会慢慢增加。”
绘画、填色、练字、种小植物……都是不错的排解和建立自信的方式。
融理论于故事的实用心理书
方婷读传理系出身,在创作剧本、写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对心理产生了兴趣。
修读短期心理课程后,她进一步学习获得心理系理学士学位,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随后更创办了自己的心理治疗中心,目前已经做了七、八年的心理咨询工作。
近年她出版了不少心理相关书籍,除这本《呃like心理学》外,还有《做自己的心理催眠师:图解催眠自疗》、《做自己的失眠治疗师:图解失眠自疗》与《别再恐惧自己的恐惧:25个恐惧治疗与自疗》等。
方婷的作品常以简短理论配以生动的求诊故事,读来趣味十足又富知识含量。
她表示,自己会特意在书中将文学与实用内容结合,尝试用更多的形容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讲清楚,使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各自的主观感受。
“题材的选择上希望贴近生活,所以我会用真实的个案,不过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个案,而是包含很多不同真实个案的情况”,她笑。
“这个处理的原因在于,第一我要保障我的个案的私隐,第二是可以尽快让读者了解相关的明显特症。因为通常我们见个案可能会见很多节,未必将所有内容都写在同一本书中。”
方婷笑着“辟谣”:“读有趣的应用心理学的书,与实际去学心理学最大的分别就是,学心理学真的是要读和背的——心理学在应用之前,必须了解它的原理是什么。这些原理由很多不同科学验证的实验方法创造出来,成为理论,所以应用之前必须要经过很艰深的过程,就是认识基本的理论,到底人如何理解社会,人的行为和不同状态。没了这些理论,分析只不过是自己的空想。”
而至于“一眼看破天机”,方婷也表示,首先心理学家需要有动机了解对方,其次因为没法直接深入脑部,只能透过观察人的行为来推测、辅以提问进行一连串分析,所以“平常可能会更容易观察到你的状态,但会不会讲两句就知道很多东西,我也希望能有这种能力(笑)。”
方婷目前在尝试将电影融入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而目前她最想研究的是“寂寞心理学”:“很多研究都说寂寞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我就很想收集一些故事和研究,出一本书专门讲寂寞”。
相信有朝一日,当《寂寞心理学》成书,也能让不少自感寂寞的人在当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香港辅导心理学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乐融集成心理治疗中心创办人
悉尼大学传理系电影文学士
香港树仁大学辅导及心理学系心理系理学士
扫码阅读电子书
扫码收听
活动预告
3.8女神节期间购买该课程
即可享受超低折扣!
38%OFF!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