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12米!他让厦门不再是孤岛……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 天下集美 2024-04-14

从厦门岛到集美

有三座大桥可供选择

——厦门大桥、集美大桥和杏林大桥



而在20世纪50年代

只有一条高集海堤

把一座岛与内陆相连



正是这条“十里长堤”

让厦门从孤岛变成半岛!


讲述者:



(资料图)

陈新杰,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集美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原副秘书长





NO.1

集美先祖望海峡兴叹


图/从集美看厦门岛(版画)


陈新杰说,集美人的先祖早先居住在坂头山区苎溪上游的上芦村,祖妣娶自厦门岛上的塔头社林氏人家。当时,亲家往来都要经过集美半岛尽尾处的集美渡头角的渡口(今嘉庚公园地段)。


陈新杰:

上芦村到集美渡口有三十多公里,跋山涉水要六七个小时。来到渡口,一遇到风浪便过不了海峡,要返回却又路途遥远,进退两难,只得望着海峡兴叹,多么希望能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过往海峡。


陈新杰说,海峡成通途,当时只能是梦想,为了便于过往海峡,集美人的先祖无奈之中,于元代至正年间定居集美。



清康熙年间,郑经(郑成功的儿子)的部将刘国轩在集美建起兵寨。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他还“欲起民夫,填平浔尾港”,筑高集海堤。刘国轩启请郑经无果,填港筑堤便不了了之。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派兵侵台,清廷命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移驻台湾北路开山“抚番”,赴台之前,罗大春密上朝廷一份奏折,其中谈论厦门的防御时,提出了筑“高集巨坝”的设想:“惟厦门四面隔水,必须候风潮,不能径渡;即以驻厦之兵勇、长夫,合力于高崎地方筑一巨坝,直接对岸。是处港面狭浅,相去不过五、六里;得以千人行事,不半载可成,亦于海道无碍。坝成,斯兵能神速,斯厦门可保无虞矣。”

集美学村/黄朝福 摄影


罗大春受命移驻台湾开山“抚番”的同年,陈嘉庚在集美诞生。陈新杰说,这似乎是上天安排的使命交接,修筑高集海堤成了陈嘉庚命中注定要完成的大事。


NO.2

陈嘉庚提议建海堤连通厦门岛与集美


1922年3月,陈嘉庚倡建的集美至同安的公路竣工通车后,同安至泉州、泉州至福州的公路也先后建设。至1935年,福厦公路福州至厦门集美的路线完工,福厦公路要全线贯通就差高集海峡的阻隔。


图/80年代鹰厦铁路沿高集海堤进入厦门岛


民国省政府决定在海峡建铁桥。陈新杰说,据《禾山旬报》1935年5月21日的报道记载,5月13日省建设厅聘请的英美两位工程师抵厦,他们造访工务局杨局长,接受宴请后到高崎实地考察。但是,此后建铁桥没有任何动静。


1950 年陈嘉庚回到故里,梁灵光同志(时任厦门市市长)代表党和政府几次来拜会陈嘉庚。陈嘉庚建议,在高集海峡修一条海堤把厦门与集美连结起来。陈嘉庚说,英国人修了一条长石堤,把马来西亚与新加坡连结起来了。英国人能修成,为什么我们新中国不能呢?梁灵光赞成这个意见。1950 年秋,陈毅同志来厦门视察时听取汇报,立即表示完全采纳这个建议。



1953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前后,陈云同志主持中央财经工作,他把海堤作为国家预算外的基建投资,划拨了1300万元专款。同年6月,高集海堤动工,1955年10月,历时2年3个月,全长2212米的高集海堤建成,集美人数百年的梦想终于成真。


全长2212米的高集海堤合龙/李开聪 摄影


高集海堤不仅为鹰厦铁路,也为国道319 线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厦门孤岛交通不便的状况,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成为厦门最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


向高集海堤所有建设参与者致敬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厦门日报记者:张觉尹 

▌受访者:陈新杰

▌编辑:黄碧娟 责编:欧阳端凤

▌编审:刘意婷

▌天下集美整理,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点亮在看 了解历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