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车浩:滴滴犯了什么错以及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车浩 麦读 2022-03-23

当行为人自认为掌握了对被害人的支配性力量时

他就会肆无忌惮

极易冲动压倒理智

【麦读君按】三个月前,河南郑州一名空姐乘客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三个月后,在浙江温州,又有一名女孩被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针对此类恶性事件,滴滴一直未曾建立紧急求助机制。从各方回应看,这类平台与警方建立长效机制是常规应对方式。事件发生后,微博 CEO 王高飞(@来去之间)也提到新浪微博对自杀事件的网警干预流程:

旅居海外的医学博士提到 Uber 的内置报警功能:


以下为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教授「关于滴滴乘客遇害案件的三点看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一键报警」的建议。



第一

关于滴滴的责任

 

该平台经营的业务有高度风险,此前已有多起案例。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如果没有能力与警方建立主动积极沟通的快速渠道,没有针对异常情况的快速发现和处置机制,就不应该再经营此类为陌生人居间联络进而为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某种背书担保的业务。(例如,现在的房产中介,至少也知道设置中间帐户来为双方降低交易风险)

 

我认为,滴滴公司的官方声明,即等警方调查后才能积极配合提供车辆信息,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配合警方是经营其他任何毫无风险的普通业务甚至公民个人都能做到也必须做到的。既然滴滴没有超出一般平均人的风险预防和应对能力,还不如关闭相关业务。按照滴滴现在的声明,如果再有类似危险求救,按现有程序走下来,还是同样的迟钝反应,还是同样的被害结果。不能因为有钱能赔得起,就可以发这种貌似诚恳但毫无实质改进措施的声明。本质上,这是在逃避其必须履行的安全注意义务。

 


第二

关于改进措施

 

我提一个建议性意见。无论专车快车顺风车,进入滴滴平台的,必须强制性在汽车后排座椅扶手边安装一个报警按钮,便于乘客遇险时随时定位报警。滴滴应当与警方建立长效机制,该红纽一响,即格式性地表明有人遇险,同时输送车牌号和定位。(因为乘客虽有手机但往往来不及报警也没时间详细说明。乘客上车后,应首先试一下按钮是否正常工作,然后再决定乘车与否。同时,倒逼司机也开行车记录仪,以便于应对乘客诬告。

 


第三

该措施的合理性

 

首先,从成本和可操作性上来看,按现在的技术和批量化降低成本,安装报警按钮并不难办到。其次,主要还是对有歹意的司机起到一个心理强制的威慑效果。其实,很多性犯罪者也是临时起意,特别是当女性进入到他控制的封闭空间内时,当行为人自认为掌握了对被害人的支配性力量时,他就会肆无忌惮,极易冲动压倒理智,放纵自己。(这和刑讯逼供者的心理是一样的。再想想学诚。)

 

此时,如果在他的空间内,安置一个明确有效的即时抓捕的威慑符号,且掌握在乘客手中可随时启动,就会打破封闭性,瓦解司机的控制力,进而冷却他的犯罪冲动。善恶一念之间,这也是把某些司机从魔鬼边缘拽回来。(刑诉法要求讯问过程录音录像,也是一个道理。)归根结底,预防被害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想办法降低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冲动。



 最后

补充说明几句


第一,这不是一篇完整的分析文章,原本只是发在朋友圈的几点零星感想。所以必然是片面和不充分的。例如,片面性之一表现在,我没有想去分析整个事件中包括警方在内的各方责任,而仅仅是想说如何采取有效的技术方面的改进措施。这些,相信读者自会判断。


第二,在手机APP内设报警接口,或者连接到滴滴中心后再由滴滴报警,由于不涉及车内硬件,看起来当然是成本更低的做法,我也觉得很好。但是,我之所以建议安装车内硬件设施,一来是更侧重事前的威慑和预防,而红色一键报警在外部形象上,更能发挥这种心理强制的效果。二来,这个红包按钮,或许,未来可有更多功能。例如,连接启动内部影像记录仪,并同步传输到滴滴或警方。又如,按钮后降下铁栏,将乘客与司机强行隔离,把乘客保护在一个铁笼子里....(不好意思,这个可能脑洞开大了)......


第三,我不是技术人员,本文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来关注讨论,因为每个人包括你的亲友,都可能由于追求便利而被迫牺牲安全,成为偶发性事件中潜在的被害人,这是所有人的恶梦。只有更多的讨论声音,才能有更好的平衡便利与安全的意见出现,才有可能最终推动警方和滴滴,这些最有能力改进者做实质改进,而不仅仅是发一纸道歉声明。



关注「麦读」公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经典文章:

精要目录  集成目录 微课  公共课  栏目精选

回复 实务书单 给你 30 份良心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