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四十年|探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塑出有温度的灵魂

CityFace 2022-01-19



因吴馆长赴法国接受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的就职任书,我们与他的相遇比预期推迟了一周。深秋的北京,天高云淡,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里正在展出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主题美术作品展,恰好契合了我们此行的主题。


初见吴馆长,依旧是那一身熟悉的装束。略显灰白的飘逸长发,深灰色的礼服,领口扎着一条标志性的丝巾。尽管“北漂”十年,普通话里还是带着故乡盐城的口音。得知我们是南京电视台的摄制组,吴馆长如同遇见老乡一般,寻问我们住在南京的哪里,回忆他在南京时住过的街道,采访前的陌生与紧张感就在这样的寒暄中烟消云散。



采访被安排在中国美术馆北楼的一间会议室。北方午后的阳光透过爬满红叶的窗子照进室内,形成一道完美的自然光。直到采访的前一刻,吴馆长还在隔壁的办公室里批复文件。最近四年里,让他投入最多的职位当然就是中国美术馆馆长。2014年,吴为山成为中国美术馆第五任馆长,时隔五十一年,这座艺术的殿堂再次选择雕塑家担任掌门人一职。



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随着头衔越来越多,吴为山肩负的使命也越来越重,他是“中国的吴为山”,是“世界的吴为山”,但是在很多南京人心目中,他也是“南京的吴为山”。从城市广场、公园,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他的作品贯穿南京城的东西南北中。他说,艺术生涯四十年,身份在转变,但是创作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这个初心叫做“塑出有温度的灵魂”。

 

探访吴为山馆长,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有温度的灵魂”的故事。由于成片篇幅有限,无法呈现全部,特将这些“遗珠”以采访手记的形式呈现。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雕

Q=城市面孔

A=吴为山


Q: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的组雕震撼了很多参观者,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A: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带朋友,特别是带外地到南京来的朋友去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一次都有震撼。后来我接到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造雕塑的任务,第一反应就是要让那些复活的灵魂向世界讲述他们的屈辱史。这个屈辱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一个落后的国家必定挨打。但是我们今天来表现这一段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在通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路上,创作了一批逃难者,让这些复活的灵魂和所有的参观者相遇。组雕的主题要素是“家破人亡”,是一个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它象征着祖国母亲的灾难。在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门的时候,是一组被劈开的山,一个狭窄的通道,是“屠杀之门”,也是我们今天的“反思之门”。一只指向苍天的手,在向世界发问:为什么?这就是我这组雕塑的创作理念:表达人对历史的反思,对同胞的悲悯,它具有一种悲剧的意思,也让全世界来中国参观的观众在这一组雕塑当中获得人性的思考。


▲ 最后一滴奶


Q:每一个组雕都在讲述着一个悲痛的历史故事,哪个故事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A:这里面有一组雕塑叫《最后一滴奶》,反映了常志强一家的悲惨遭遇。他的母亲已经被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刺中,倒在血泊中,却还在给襁褓中的孩子喂奶,最后母子二人被永远冻在一起。


今年80多岁的常志强老人每每讲到这件事情,都非常痛苦。这说明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苦难是一份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会激起我们的爱国情绪,也会勾起我们对于和平的向往。那么这一组雕塑今天也被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永久陈列在大厅,也在犹太人的纪念馆中保存,还被韩国收进了教科书中。这说明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是世界人民的灾难。

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较量,也不仅仅是一般文化上的交流,它更是灵魂深处的一种融汇贯通,它体现着人类对和平发展的向往。我要做的是用艺术、用人文来唤起所有的民众共同维护构建我们今天的或者未来的幸福生活。


 马克思雕像

Q: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您为马克思塑造了一座雕像,并由中国政府赠予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


A: 今年时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创作马克思雕像也是应德国政府方面的要求。这说明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来实行中国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今天如何来塑造马克思的雕像?是把它做成一个偶像?还是把他做成一个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我认为马克思最重要的身份是思想家,哲学家,所以我选取了马克思作为哲学家的形象,回到他的家乡。在有着2000年历史的特里尔,他漫步在大街上,街上被2000多年里来往的人磨得锃亮的石头,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马克思穿的大衣,是一件可以挡风挡雨的大衣,是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使他保持从容自若的大衣。他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


这个雕塑获得了德国人民的高度的赞赏,我想是因为它抓住了“神”。这个“神”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它要走向未来。这个“神”的概念不仅仅是面部的表情,不仅仅是他的面部的神韵,它更是精神世界的体现。



Q:自1982年来到南京师范大学求学,您在南京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南京这座城市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A:我对南京怀有深深的感情。南京的东西南北中,许许多多地方都有我的雕塑作品。所以可以讲我用雕塑书写了对南京的情感。这里面有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有红色文化,有改革创新的现代文化。南京既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青春的城市。历史的城市,青春的城市,革命的城市,悲情的城市,雕塑可以来写就一部城市的历史。


我感恩这座城市,因为我的艺术的人生在这里几十年。从1982年到南京,到2008年调至北京,后来又陆陆续续的回到南京组织许许多多的大型艺术活动,南京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

 


采访结束后,吴馆长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一本签名书。扉页上用飘逸的笔迹写下四个字:艺无止境。的确,对于吴馆长来说,今天的成就只是明天的起点,他永远不会停下追寻艺术的脚步,他要用更多的作品塑出民族的风貌,塑出有温度的灵魂,塑造这个最好的时代!



在我们栏目组的明信片上,吴为山写道:面孔即心灵。在塑造人物面孔的道路上,我们同吴馆长共勉!

想了解写意雕塑四十年里的精彩故事?

想知道创作背后那些不为认知的心路历程?

敬请关注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城市面孔》12月2日17:15《吴为山:塑民族之魂》。

我们期待与你相遇。




《城市面孔》人物征集
1、征集时间:长期。
2、定位:南京城中有关注度、自带流量的标杆个体。
3、要求:与南京有故事、和南京有联系、对南京有影响。
4、报名方式:请后台留言说出你心中的人物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