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惊世奇观中的古老民族,不到10岁女孩已会照看弟弟



这个古老民族“藏”了1300年的宝贝终于下山了


这个民族是中国西南古羌族的分支,

为了躲避战火,他们的先民一路逃亡,

最后在云南哀牢山停下了脚步。

从此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深山里,

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缔造了独有的梯田稻作文化。

这个古老的民族就是哈尼族。



在99公益日之际,腾讯文旅、腾云公司与云南省旅发委、红河县旅游局共同倡导发起,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上线“红米扶贫助农计划”,号召全民共同守护哈尼族的云梯家园。


提起「哈尼」二字,

更多人会联想到英文单词「Honey」,

却很少识得它是云南一个少数名族的名字。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祖祖辈辈穿行在云间,

守护着惊世奇观——红河梯田,

这份事业远远谈不上甜蜜。

此时,一粒红色的粮食

终止了全村人的颠沛流离。


秀美的世界文化遗产背后是闭塞与贫穷


这里的梯田有着世界文化遗产之称,山上阴晴不定,村民们穿着蓑衣,朝夕穿行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田里。


收割好的稻子往往靠人力和马驮回家。从家里到梯田,往返大多需要一小时。


山路崎岖,谷子收割后,只能依靠人力和马运出梯田


尼美村秀美风光的背后,是闭塞和贫穷:全村5590 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全村耕地面积3914 亩,人均耕地仅0.75亩。


用自然农法种出的红米,每亩的产量不到300公斤,价格也不甚理想,靠种植红米只能勉强 维持生计,于是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



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红米种植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让原本种红米的水田被荒废,或被劳动强度更低的玉米所替代。


大面积的水田被种植玉米的旱地所取代,不复往日风光


红河县尼美村里  被快乐与烦恼包围的他们


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哈尼族喜欢歌舞。普贤格老人是村里的民间艺人,他和村里能事丝竹的几位老兄弟组了支乐队,每逢红白喜事婚丧嫁娶,这些才艺便派上了用场。



普贤格养育三个儿子,其中两位在外打工,他擅长哈尼族的乐器三弦,农忙完和老哥几个在村里吹拉弹唱,是劳苦日子里的快乐源泉。


普贤格老人常常一边骑马一边高歌

普贤格是村里的老艺人,今年已经63岁了,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哈尼歌曲随手拈来,在田间地头时,总喜欢唱上几句。他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打工,留了两老口在家种红米。

普贤格夫妇二人

63岁的普贤格已经以自己的生命滋养和种植云南红河的红米。每次下田干活时,他都爱高歌一曲,也让红米听着他的歌声快乐的生长,那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他说,“红米是大自然对哈尼族的馈赠,田鼠会打洞,鸟会来啄米,种红米就要像保护子女一样呵护它。”


尼美梯田,用“拨云见天”来形容此处风景也并不夸张。所谓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站在田间,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屏保。普然囡就是居住在这幅“画”里的一名哈尼族女子。


2006年,普然囡外出打工,毕竟漂泊的滋味不好受,8年在外她尝尽了乡愁。2014年,当得知家乡招募支教老师时,她没有片刻犹豫,立刻买了归乡的车票。甘甜的泉水、山间的稻香蛙鸣、起伏的山歌像父母盼望远归的孩子一样,都是唤着普然囡回家的念想。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尼美村村民眼下仍用哈尼语交流,年纪稍大的老人和未上学的小孩听不懂普通话,小学老师需要掌握两种语言才能正常教学。


父母外出务工,不到10岁的小女孩,已经学会照看弟弟

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不到10岁的小女孩,已经学会照看弟弟了。有一天放学,一个小女孩拦住她问:“普老师,你的袜子是不是脏了?” 普然囡低头一看,自己当天穿了一双黑色的袜子。女孩又接着说:“要不要我帮你洗?” 那时,普然囡才明白,学生何止把她当成老师,更是把她认作了家人。

请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612ml8s0&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除了教书,普然囡还有另外一项工作——种植红米。长期以来,受山地环境的制约,当地红米种植无法实现机械化管理,仍沿袭着人工种植的习俗。

村里留守老人居多,用自然农法种出的红米,每亩的产量不到300公斤,市场销路窄,只能自己在家煮,久而久之则出现了“今年吃去年的米,明年吃今天的米” 这种现象。

普然囡怅然道:“回家吧,挣不到钱;出去吧,田就荒了。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李扒三今年61岁,是村里的老生产队长,是种红米的老手了。他告诉我们,原来村子里家家户户种红米,景色比现在美得多。

他和双胞胎弟弟李把龙,曾经带领村民修梯田、通水渠,为了保护梯田的水源,还一起带领村民植树造林。令人欣慰的是,他家的梯田,能够成功的传递到儿子手中。

李扒三和李把龙老人是双胞胎,他们种了一辈子的红米

幸运的是,村里的乡亲们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了。2017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来到了红河县尼美村,通过组建、优化农民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品控流程,并以“善品公社”为品牌统一对接市场,利用互联网手段帮哈尼族同胞辛苦种植的红米带去全国。

如今,正是梯田的丰收时节,哈尼梯田红米上市在即,每一粒红米都饱饮山泉,凝结了哈尼乡亲一年的辛劳。

他们不是安于贫困,他们只是曾经不知道如何摆脱贫困。


红米属高寒作物,生长周期长达180天以上,且一年只产一季,亩产量不及普通稻米一半。虽富含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碍于有限的耕地、产量和市场认知度,村民们收益非常有限。




高山开垦的梯田常年需要山泉养护,若长期无人照管,水田将变成旱地,尼美梯田景观也将遭到破坏。


如果你也想为当地村民贡献一份力,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参与,观看3个村民的视频故事,让美丽的云南红河与你的名字一起生成精美的守护者证书,传递你的爱心。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直接进入捐款环节。


 每日醉美云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775ewnzxq&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理游船西洱河风光】


 我猜您还想看 


大话滇游 | 袁兵:云南旅游革命需要“四种人”

时光雕城~~从我的时代带你看一眼这片故土

听说了么?渝昆高铁或年内开建,昆明-重庆2小时直达

秘境百马跑动世界:小而美的马拉松让云南更美好


识别二维码体验“游云南”APP

内容转载合作请联系:

Skylerhan@yntengyun.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

yntengyun@yntengyun.com


“一部手机游云南”更多目的地 

大理 | 红河 | 西双版纳 | 春色 | 花事未了 | 泸沽湖 | 昭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