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语文五(上)第8单元上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图读+同步练+名师视频

欢迎关注☞ 小学语文教研室 2022-10-22
点击蓝字关注,海量语文资料免费领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预习新课文,教研室的老师开设了【微课堂】栏目,详细讲解每一课的知识点,有名师课堂视频,课件图解,还有精选同步练习。是家长、学生复习预习好帮手。建议各位家长、老师,为孩子收藏!让孩子提高预习和巩固效果!!


《语文园地八》


朗读视频+课堂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n3130c8hjbf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n3130c8hjbf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转载请备注来源)

一、交流平台

读了五个小朋友说的话,我发现他们在谈论找书读的方法。第一个小朋友问大家平时是怎样找书读的,喜欢读什么书。其他小朋友谈了自己找书读的方法:沿着课文找书读;读同一类的书;读同一作者写的不同的书;读各种各样的书。第一个小朋友从中受到启发: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这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

②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这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和故地。

这三个都是有关带有比喻的书的名言警句,在读中不仅积累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还能知道有关读书的比喻句的用法。


2.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  1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4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2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  5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3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三、日积月累

1.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朱熹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2.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3.古诗简介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这两首诗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4.理解诗意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鉴:镜子。

②徘徊:来回移动。

③渠: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④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⑤如许:如此,这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塘犹如一面打开的镜子,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里面来回移动。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过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⑦巨舰一毛轻⑧。

向来⑨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⑩自在行。

【注释】

⑦蒙冲:古代战船。

⑧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⑨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⑩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春水猛涨,战船巨舰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原先行船使劲推也是白费力气,今天船却能在河流的中心自在地航行。


5.古诗赏析

第一首诗借方塘形象地抒写自己的读书体会。诗人先描绘了池塘像镜子一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中来回移动的美好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发出自己的疑问,天光云影的美景从何而来呢?是因为水清澈才得以呈现。而水为什么会这么清澈呢?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过来。诗人以源头活水作比,揭示了只有不断汲取营养,获取新知,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道理。

第二首诗借日常行舟的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猛涨,往日搁浅的大船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水浅时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现在船却在江中自在地航行。“春水”比喻长期的读书积累,而“蒙冲巨舰”在水中“自在行”比喻对事物,对问题的突然领悟。意思是当读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融会贯通。也可以从创作的角度理解,春水猛涨恰如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第八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


课本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音频来源:网络、人教数字校园

▍图片来源:百度文库

▍免责声明:所有图文、音视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商务合作微信:lhp6966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微课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