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元《儒家北学发展史》出版

堂内小编 中古史研究 2021-02-2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12

页数:246

定价:79.00

装帧:平装

ISBN:9787010212890





作者简介





唐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日本立命馆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儒家经学。曾出版专著《经学浮沉中的文体变迁——两汉解经文体研究》《唐诗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宋才子传笺证(词人卷)》,参与撰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已在 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





在关学、洛学、晋学、齐鲁之学等重要的北方学术流派中,以大略相当于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的燕赵之学成为“北学”。燕赵之学中,又以儒家学术为主干和本色。燕赵地区一直是中国儒学重镇,在各个历史时期,儒学大师的涌现层出不穷。古时相当于今天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划分和治所名称,历代不尽相同,但从先秦时期开始,燕、赵地区,就被认作是一个共同的心理认同的地域,而成为了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的文化性格的渊源。燕赵儒学之一脉,代表、沿承着朴实、敦厚的北学特色,于学术路径上偏重于致广大、道问学的目标和方法,重史识,重文献,重经世致用。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广有杰出的大师,频现丰硕的成果。书稿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古来河北地区儒家学术的发展脉络,并钩沉其中薪尽火传的北学学术的鲜明独特的气质与方法。明确各个时期北学发展中的代表学者、学派、著作,串联北学在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发展历程,证实北学在中国学术发展中的地位,明晰燕赵区域儒家学术的风格和特点,为京、津、冀地区的现实心理认同提供历史根源,对京津冀区域文化研究做出促进。






目次





绪论:儒家北学的学术精神第一章 先秦时期北学发展历程第一节 赵国学术要略第二节 燕国学术要略第三节 战国大儒荀子第二章 两汉时期北学发展历程第一节 西汉幽、冀二州的儒家经学发展历程第二节 美教化,移风俗的毛诗学派第三节 引譬连类,通经致用的韩诗学派第四节 天人感应,尊王攘夷的董仲舒第五节 修学好古,购求遗书的河间献王第六节 东汉幽、冀二州的儒家经学发展历程第七节 世禅雕龙的后汉崔氏家族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学发展历程第一节 邺城与儒家经学的发展第二节 北魏时期的河北经学第三节 东魏、北齐时期的儒家经学第四章 隋唐时期北学发展历程第一节 学通南北的刘焯与刘炫第二节 裁定五经,裒集大成的孔颖达第三节 啖助和新《春秋》学派第五章 宋金元时期北学发展历程第一节 北宋地域变化与河北经学发展第二节 金元时期河北地区的儒学发现第三节 郭守敬与邢州学派第六章 明清时期北学发展历程第一节 明代北学发展要略第二节 清代北学发展要略第三节 性之所近,自力庸行的孙奇逢第四节 清初颜李学派第五节 疑古辨伪,考据详明的崔述第七章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河北儒家学者传记概要第八章 《四库全书?经部》收录河北学者著作概要第九章 《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收录河北学者著作概要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感谢人民出版社为本号提供讯息)
王榆芳《魏晋儒家教化研究 》出版
成祖明 《记忆的经典:封建郡县转型中的河间儒学与汉中央帝国儒学》出版
朱维铮《帝制中国初期的儒术》出版
秦晖《传统十论<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札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