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泽《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明与草原文化的交融》重印(附:李学勤总序)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3(2020-7重印)
定价:128.00元
页数:365
装帧:平装
系列: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
ISBN:9787030229984
总序一(李学勤)
总序二 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李玉洁)
引言
一、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发展大势
二、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文化內涵差异
三、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特点
第一章 秦时的初步交流
第二章 西汉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
第一节 西汉初年对匈奴的战争
第二节 以和亲为特色的交融
第三节 战争环境下的交融
第四节 回归和亲状态的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
第五节 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经济因素
第三章 东汉时期的融合与发展
第一节 东汉初年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
第二节 匈奴族的内附及其与汉族的交融
第三节 东汉中期的汉匈战争
第四节 南匈奴的衰落与黄河文化的发展
第五节 乌桓的兴起与草原文化的新生
第六节 鲜卑的兴起与草原文化的新生
第四章 黄河文化对西部草原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西汉时期的交融
一、西部草原文化的概况
二、张骞在沟通黄河文化与西部草原文化中的贡献
三、汉武帝后黄河流域的汉政权与西域各国的和、战关系
第二节 东汉时期的交融
一、光武帝时期草原文化的形势
二、班超出使西域与黄河文化的西传
三、东汉申后期对西域的经营与黄河文化的西传
第五章 文化视阈下的民族文化融合
第一节 思想和价值文化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胡市(合市)与胡商
第三节 胡马流人与黄河流域畜牧业的发展
第四节 物种传人所反映的黄河文化融合周边文化的记载
第五节 社会生活领域的交融
第六节 星象变化反映的文化交流
第六章 曹魏时期的再交融
第一节 曹操时期的交融
第二节 曹魏时期的交融
第三节 物质与生活方式的交流
第七章 西晋时期的深人交融
第一节 西晋武帝时期诸少数民族与西晋之间的和、战关系
第二节 晋惠帝以后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第三节 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
一、物质文化的交流
二、社会文化的融合
第八章 十六国时期血与火的碰撞
第一节 前赵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二节 后赵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三节 前燕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四节 前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五节 后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六节 后燕、北燕、南燕、西燕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七节 河西走廊诸凉国的兴衰与黄河文化的散播
第八节 西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九节 夏的建立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一、匈奴末期的历史与民族角逐
二、赫连勃勃大夏国的建立与民族仇杀
第九章 北魏前期文化交流的初建
第一节 从郁律到什翼犍
第二节 拓跋珪建魏
第三节 从明元帝到献文帝
一、明元帝时期文化融合的现象
二、太武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三、文成帝时期的文化融合
四、献文帝时期的文化融合
五、冯太后与孝文帝共同执政时期的文化融合
第十章 孝文帝改革与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全面融合
第一节 改革前的形势
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移民与民族矛盾
二、守旧势力与革新势力的矛盾
三、阶级矛盾的复杂化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土地制度的改革
一、户籍制度的建立
二、从土地制度的变革看均田制的实行
第三节 迁都洛阳及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迁都争论所显示的两种文化的冲突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
第四节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看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
一、鲜卑族南迁黄河流域以后从事农业经济
二、鲜卑族南迁对黄河流域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十一章 北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
第一节 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与草原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四夷里与北魏后期民族融合
第十二章 鲜卑人的文化修养与黄河文化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鲜卑人的文学修养
第二节 鲜卑人的经学修养
第三节 鲜卑人的史学修养
第四节 道教和佛教对鲜卑人的影响
一、道教思想对鲜卑族的影响
二、佛教兴盛对鲜卑族的影响
第十三章 北齐和北周之际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
第一节 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时期
第二节 北齐北周时期
第三节 娱乐活动所显现出的两种文化的融合
余论
参考文献
总序一/李学勤坐落于黄河之滨的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是闻名遐迩的百年名校。教育部近年在河南大学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人才济济,覆盖了众多相关学科,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良好成绩。该中心李玉洁教授组织编写的“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即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不难预料其将在学术界产生显著的影响。
黄河文明是辉煌绵远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黄河文明的考察研究,当然对阐述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家知道,以分区域的方法来探讨我国的历史和文明,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突出的发展趋势之一。回顾这些年历史学研究的明显变化,是强调“多元一体”的观点,揭示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灿烂的中华文明乃多民族、多地区的人民共同缔造。同时,考古学研究也反复证明中华文明是多源、多线的,构成了文化区系的理论。这样就开拓了学者的视野,推动了学科的进步,特别是对中原以外地区的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然而,提倡加强中原以外地区历史文明的研究,绝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抹杀中原地区在文明史上的重要性。黄河文明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回忆十几年前,我和浙江的徐吉军先生曾与多位学者专家合作,出版了一部《长江文化史》,幸而得到了大家的欢迎。随后我们考虑到中原地区的重要,又安排编写了《黄河文化史》。在后面这部书的序言里,我专门说到,中华文明固然是多源头、多区域的,但也必须承认,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起特殊的历史作用。具体地讲,在文明发展的若干关键时段,特定的地区会成为中心或者枢纽。例如,中华文明奠基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以后的许多王朝的中心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对于这样的时期,将黄河文明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确实是应该的。何况在三代以后,这一地区的影响仍然持续,需要探索的问题依旧很多。
关于黄河文明,我认为应该考虑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黄河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第二,黄河文明为什么能够在历史上占有这样的地位?第三,占有历史上特殊地位的黄河文明有哪些特点?
正因为黄河文明在文明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教育部才在河南大学专设这方面的研究中心,并且由李玉洁教授主编完成这套“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这套丛书共分九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从若干角度研讨了黄河文明的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因素,从各个方面阐释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八方风雨会中州”这句话,中原地区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特殊的重要性,关键的原因正在于其地理位置在当时的“天下”中央,居八方辐镂之地,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上占了优势。这套丛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丛书首先对黄河流域文明的要素:金属、文字、城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形成进行研究。
《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一书,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出现、铸造工艺、繁荣与影响进行研究,并把眼光集中于夏商周时期,那时青铜器的演变序列业已大体清楚,该书对有关的青铜文明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
作为文明最重要标志的文字,《殷商甲骨文研究》就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载体——甲骨文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不乏新见解。
《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对黄河上、中、下游的聚落与城址进行探讨,研究了聚落与城址形成的地理地貌和发展轨迹。
《中国古史传说的英雄时代》论述古史传说的神话性质及某些传说中的历史真实,把历史传说与考古材料相结合,对黄河流域古史传说中的英雄时代及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形成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有诸多新意。
(2)丛书还对黄河文明的特质进行研究,即探讨黄河文明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差异之处。历史上的中国,经济以农业为基本,文化以儒学为主流,而黄河文明即与二者有密切关联。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对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进行研讨,并且对黄河流域出现的农书、农神、农商思想与古代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重点阐述植根于农业经济的黄河文化的特色。
儒学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主导的思想理论。《儒学与中国政治》
(3)秦汉以后,黄河文化不断地吸收各地区的文化,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丛书在对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问题探讨之后,对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研究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文化与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外来文明》研究了唐宋时期黄河文化与外来文明的融合。
《黄河文化与西风东渐》研究了明清时期黄河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吸收过程,黄河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丛书对黄河文化与国内外文化的融合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却将有关问题比较系统地串联起来,勾勒出相当明晰的轮廓,其中不乏新鲜的观点和见解。
读了这几本书,自能对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获得进一步的认识。由这样的视角去观察黄河文明与文化,前人还很少做过。
黄河文明是非常博大的研究领域,“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丛书都很值得一读。希望继续编写下去,我们且拭目以待。
李学勤
2009年1月20日
(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房占红《秦汉家庭问题研究》出版艾冲主编:《河套高原战国秦汉政治地理研究》出版
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与社会地理研究》出版
白云翔《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出版
曾磊《门阙、轴线与道路:秦汉政治理想的空间表达》出版
高凯《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出版
王子今主编:《秦史与秦文化论集》出版(附:王子今序)
贾长宝《从大野泽到梁山泊:公元12世纪末以前一个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