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大学生黄某在青海失联事件背后,这个数字让人心惊:9680000!

教育时报 河南校长 2022-10-09



有人说

生离是因为缘分太浅

但只要人在

或许可以再见

但死别

是实实在在阻断了一切

这大概是最重的离开


前一段时间,女大学生黄某某在青海失联的消息,让众人关注。近日,青海警方的通报成为全网最不想面对的:7月30日19时40分许,当地民警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发现黄某某身份证、学生证及相关随身物品,并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发现人体骨骼组织,经DNA比对,证实为黄某某遗骸。



有网友坦言:宁愿黄某某一直处于失联状态,这样,她还有生的希望……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警方的通报中,黄某某的死亡排除他杀,黄某某可能是抱着轻生的目的去的可可西里……


黄某某走了,我们大家都在叹息、哀痛,但“黄某某”却不止一个。小育在浏览器里输入“学生自杀”一词,找到的相关结果——9680000个!这数字,刺痛人们的神经……



有这样一条新闻

我们每个人看了

内心将波澜一片

↓↓↓


2018年10月,衡阳市某中学晚自习课间休息期间,3名初三学生服食处方药自杀,其中一名女生经抢救无效死亡。服毒前,她写好了遗书。



未能抢救回来的女生,在最近一次月考中成绩有所下滑,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被母亲罚写检讨的当晚,她在班级群里表达了要自杀的想法。


当时,一群不谙世事的少年立即就“自杀”的话题展开了讨论,但劝说很快被诸如“死是解脱”“理想的方式是跳楼”等文字所湮没……


然而

这非个例

↓↓↓


我国曾有一组与“自杀”相关的数据表明,每年约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为第一位,占40.3%;其次为14岁,占22.7%;11岁和13岁,占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子占72.7%,男孩子仅占23.7%。


下面这些案例

足以让我们揪心

↓↓↓


今年,上海的中学毕业班结束二次模拟考试后,学生害怕成绩不如意,也是过得特别煎熬。上海市教委提出了“不公布成绩”的建议。有消息说,上海市教委的某次会议上,列出来的轻生学生数目让人震惊:从高三初三复课起,上海市跳楼自杀学生24人,其中浦东新区14人,小学生3人。而这次模拟考试,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差得不是一点点,他们担心公布成绩后会刺激学生。


5月,西安9岁小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当家人察觉到不对劲儿,看到她留在桌子上的遗书时,才惊觉小区里刚刚跳楼身亡的是自家的孩子……




幼小生命接连逝去的背后

中小学生自杀

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


失联、自杀……

是什么让孩子

对这个世界如此绝望?

以至于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

从而减少这类悲剧的发生?


今年春节结束后,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未能如期正常开学,空中课堂成了师生的主阵地。一位深圳的班主任在开学第一课上的一段话应该给予我们启发。他说:我的第一课,它不是语文课、数学课,也不是英语课、班会课,它是有关生命教育的课……


诚然,中小学生接连自杀现象的背后,生命教育这门课,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


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开展生命教育

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


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弄清孩子自杀的原因

生命教育才能“因材施教”


每当出现孩子自杀的新闻,评论区大多是这样的:生活条件好了,把孩子宠坏了;心理太脆弱了,孩子太矫情了;家长太功利了,社会太冷漠了;学业压力太大了,负担太重了……


有很多研究机构归纳出一份中小学生自杀原因,大致可划分6类:



开展生命教育

最重要的

还是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广东某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主任凌先念指出:儿童青少年自杀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心理问题上,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检测和早干预。


有临床案例中发现,一个孩子从想自杀直至采取自杀的行为,是有轨迹可循的。也就是说,只要家长能细心观察,很多孩子的自杀行为,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在此,小育找到这样一份有关“自杀需经历过程”的资料,有助于大家在中小学生选择自杀的各个阶段,给予有效的阻止——


1. 产生自杀意念阶段


感觉生活无趣、毫无愉快心情、自我评价很低,感到自己无用、无能,无价值,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感觉活着太累或者活着没意思,一直想到死。


表现为:睡眠问题(失眠、早醒、噩梦等),饮食问题(暴饮暴食或食欲减退),注意力涣散,记忆力衰退,无精打采,情绪波动大,易烦躁,易怒,有些会有攻击行为。


普遍现象是:学习成绩下降,厌学。


2.制订自杀计划阶段


自卑感显著,总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觉得自己易受伤害,朋友极少。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人际交往关系敏感。


表现为:沉默寡言,心神不宁。敏感,多疑,不易信任他人,怀疑别人议论自己,保持警惕状态。可能有伤人、毁物、虐待动物的行为。说一些奇怪的话语,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


计划自杀者会详细查询自杀的方式,需要用到什么,身体会有什么反应,死后的状态等等。然后去购买或采集自杀用品,选择自杀地点。


3. 采取自杀行为


冷静、平和、甚至会有马上就要解脱的快感。


表现为:突然自杀:应激事件激发自杀行为(这个方式他已经像放电影一样的在脑海里想过很多遍了),表现为毫不犹豫(比如从阳台一跃而下),让你以为他们只是“冲动“行为。


选择公众场合自杀:这是最后挽救的机会,这时的心态是准备好要去死,但是如果有人能让他感到一丝活着的希望,也可以不死。


选择无人的环境自杀:一心求死,绝望。



当孩子出现这些征兆

不管你是家长还是老师

应该这样做——


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心理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状况,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感觉生活无趣、毫无愉快心情、自我评价很低,感到自己无用、无能,无价值,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感觉活着太累或者活着没意思,一直想到死。


该心理专家强调,当孩子出现以上情况时,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不过是闹脾气,更不要呵斥、责怪。可能,这是孩子自杀的意念产生的初期阶段。此时我们能做的,是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疏导负面的情绪,帮助他们修正歪曲的认知。让他们重获快乐,消除厌世的念头。


当孩子出现轻生念头时,有很多家长、老师反映:问了,孩子不愿意跟说……此时或许可以试试这样做——


1. 放下手上正在做的事情(手机,家务、教学工作,等),面对面地看着他的眼睛(视线保持平行),让孩子感觉你是准备认真地听他讲话。


2.可以伸出手抚摸他的头发、肩膀,用肢体给予他们安全感,帮助他冷静下来(如果他拒绝,说明他的情绪可能是由于你而产生的)。


3. 用尽量温柔缓慢的语气和他交流,表达你已察觉到他的失落,向他传递你能读懂他的信号,你可以理解他并且想要倾听他。



如何在日常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


① 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所谓人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婴儿时期就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在这之后,它的各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发展。它伴随孩子一生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教育者,这一点不容忽视,不能只按照学校、家长所认为的标准对孩子进行刻板的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过分地把成人的要求作为儿童成长的标准,从而抹杀了孩子的主体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观察孩子的擅长领域,启发孩子的自我意识。


②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身心发展


真正的人的发展是身心的共同发展,即身体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于孩童来说,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精神世界中有很多新奇的事物,渴望探究,这些为他将来丰富精神生活奠定了基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随着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而加深,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的观点,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是一个人生价值塑造的过程。


③ 激发学生的天赋本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柏拉图说过:“教育实际上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学生是一种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存在,外在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育不是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天赋本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④ 塑造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在生命教育中,生命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摒弃物化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关照其精神生活;二是使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涵蕴其美好心性。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对生命的热爱与欣悦,总能使人振奋,使心灵面向自我与他人而开放,引导人求真、持善、爱美。


因此教育必须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必须着力于他们生命情感的培训,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互动中,实现终身学习,进而在人生的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一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


这,或许是我们在生命教育中,最应让孩子们明白的道理。


本文根据央视新闻、南方周末、吉祥雨R、《生命教育》等综合整理



推荐阅读


◆ 名校“考砸”,家长要求校长下课!谁都能用舆论绑架学校?


◆ 11名超700分高考学子出自同一学校!来看这所县城高中的过人之处丨河南教育名片


◆ 《米小圈上学记》被下架!童书中“少儿不宜”请高度警惕!


告诉我,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