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硬核”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今日下午,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未来16年发展为时间跨度,延伸到30年,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基本骨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老城整体保护、三条文化带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城市建设、文化走出去等八个方面,绘制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现在的画像,更勾勒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的美好图景,为未来一段时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确定方向,明确任务、规划、路径。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王颖捷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实施保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加强党的领导 凝聚群众智慧
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北京的金名片,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牢固树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加速推进文化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切实解决了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因此,落实好《规划》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高质量文化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北京将通过积极盘活壮大文艺资源、构建有利于出精品的平台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创意、创新活力;还将通过完善政府购买和志愿服务,健全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文化还需要承载空间。国家大剧院、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音乐厅、首都博物馆新馆……这些矗立在京城里的文化地标,吸引着八方来客,彰显着大国文化。
为了加强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北京将继续当好龙头,争取更多像国家美术馆新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国家“文化重器”落户北京,推动全国文化联动发展。同时,依托丰富的博物馆、剧场、公共空间、会馆、名人故居等资源,为全国各地优秀文化成果提供在京展示展演、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全国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六周年,文化协同是三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将发挥好“一核”的作用,以三条文化带建设为抓手,营造跨区域文化体系。三条文化带分别是:沿长城,统筹做好沿线生态保护、环境提升和城乡建设;沿大运河,整体塑造沿线风貌,打造水上旅游精品线路;沿永定河,以生态涵养和文化驱动为主题,联手打造全国流域治理的“永定河样本”。
《规划》落地,离不开健全的实施机制。北京将编制实施系列行动计划、年度计划,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拉出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清单并逐一抓好落实。
目前,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相关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保障重大文化项目实施,2020年拟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约9亿元,比过去三年年均投资增长了将近一倍。
改革是活力之源。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也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规划》提出建立文化融入机制,强化文化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加强重要功能区、重要城市空间、街区空间改造中的文化设计,逐步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的艺术品位,切实提高城市文化品质。
在全市推进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中,设计环节就特别强调把文化品质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在城市更新中融入特色风貌元素,体现人文关怀气息。目前第三批城市公共空间改造试点已经完成征集遴选,初步确定了32个项目,打算今年抓紧推动。
基层肩负着打通各项方针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责任,《规划》特别强调基层基础作用,通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与政务服务中心贯通发展,通过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打造有机融合的基层工作平台。
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市民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目前推动的丰台区方庄地区市民文化休闲中心,正是集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科普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设施,在设施建设的同时,与周边居民一起丰富内容,打造成功能有机聚合的“市民客厅”。
《规划》落地还有赖于广大文化企业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今年,北京先后出台“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19条”“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16条”和“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10条”等若干措施,同时又专门针对文化企业出台“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28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2条”以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13条”等政策措施,助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北京还通过建立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常态化的评估体检机制,健全全方位协同监督工作机制,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更好推动《规划》目标实现。
目前,全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北京将把全国文化中心的规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十四五”规划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扎扎实实抓好落实。
《规划》既是“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本身也是一个完整体系。作为“一城三带两区”的专项规划之一,《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也已经于2019年12月印发实施。
今天的发布会上,王颖捷二级巡视员也就此回答了记者提问。
QA&
记者: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颖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我市将加快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谋划大运河沿线区域发展,彰显大运河文化带在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文化服务、旅游休闲以及带动区域合作等方面的价值,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
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发展格局
我们将以大运河为轴线,以线串珠、以珠带面,重点推进一批全线滨河绿道、重点游船通航河道建设,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区、运河生态景观区、疏解整治提升区,传承大运河文化,激活沿线发展活力,进一步擦亮世界公认的国家文化符号。
系统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清单,系统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工作。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逐步疏导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聚焦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文物展览开放空间。比如,我们将以路县故城遗址为主体,规划建设路县故城遗址公园;通州古城核心区年底前完成“三庙一塔”景区内各项文物保护工程,为公众提供更多历史文化场所。
营造蓝绿交织生态文化景观
我们将加快推进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大运河重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实现沿线污水全处理,河道水体还清。同时,我们将做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两岸景观整体规划,精心打理水系,贯通亲水步道,打造高品质生态景观廊道。在大运河沿线构建大尺度绿色开放空间,更好服务群众休闲游憩。此外,大通滨河公园二期、温泉公园三期、百旺公园三期也将在年底完工。
打造文化旅游魅力走廊
我们将积极创建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打造集休闲、度假、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大运河旅游精品。目前,该景区已被国家文旅部列入创建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同时,我们将大力推进北运河通州段游船通航,打造大运河水上旅游精品线路。2019年10月,北运河通州北关闸至甘棠闸段实现游船通航,第一阶段任务圆满完成,2021年将实现全线41公里河道游船通航,进一步拓展水上休闲空间。
编织协同发展文化纽带
我们将加大与天津、河北的工作对接力度,共同挖掘北运河历史文化,按照统一标准,加强大运河水环境保护,整体塑造大运河沿线风貌。同时,依托大运河沿线省市历史文脉一体的优势,扩大沿线省市文化交流合作。下一步,我们还将组织开展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活动,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播推广。
撰文/刘娟 编辑/刘洋 摄影/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