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携手十年,共绘蓝图!京津冀同心向未来

发改君 发展北京 2024-03-30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


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年来,三地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十年来,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2月22日上午,“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京津冀联合办”)介绍了十年来三省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进展成效及下一步工作考虑,交通、生态、产业、科技创新等8个专题工作组分别介绍了相关领域合作情况。


▲发布会现场


跟着发改君一起现场参会↓



十年“十变”

亮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绩单


变化一



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首都发展开启新征程


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疏为进、以舍谋得,首都发展深刻转型。




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断优化,8家市属高校和1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



严格控制非首都功能增量

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2.5万余件,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

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核心区进一步“静下来”。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变化二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雄安新区绘就“未来之城”新画卷


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雄安新区朝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迈进。




一座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

“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京雄城际和雄安站建成投运。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堤初步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白洋淀进入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城市大脑等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



央属标志性疏解项目压茬推进

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加快打造

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设立,航天科工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运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天津港打造服务雄安新区便捷出海“绿色通道”。



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天津一批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持续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和医疗帮扶。


变化三



聚焦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全面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和国务院支持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成为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城市框架全面拉开

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确保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城市绿心公园开园迎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盛装亮相,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落户。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建设。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北京文旅新地标。数字经济等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



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

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理事会、执委会实体运行,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连续举办五届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带动北三县软实力持续提升,为环京地区通勤圈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变化四



强化高端引领辐射带动,京津“双城记”谱写新篇章


北京市、天津市全面拓展合作广度深度,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深入对接

天开高教科创园注册企业1200余家,吸引天开智算等一批项目成果落地。智慧互通等北京企业在天津建设中试服务平台和生产研发基地,中关村硬创空间在津设立的中试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营,天津1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北京整车厂商配套。



京津产业园区能级不断提升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近5000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超1500家,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落地实施,常态化举办“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



天津港成为北京便捷出海口

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依托京津物流园提供“从港口到餐桌”便利化服务。



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建成航空航天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空客A320飞机第二条总装线开工建设,形成绿色石化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租赁资产规模和商业保理资产规模居全国前列。


变化五



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坚持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




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共建怀柔中心、通州中心、燕郊中心,整合天津物质创制海河实验室等8个创新平台形成联合体,加速原创技术成果产业化。



产业链群迸发强劲动力

确定“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签约项目152个,投资额达1229亿元,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占全国12%。依托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交通廊道打造产业发展廊道。提升重点产业平台合作水平。紧紧围绕打造“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扎实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市综合保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实施亿元以上京津项目270个、总投资2037亿元。张家口27个数据中心、153万台服务器投入运营。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家,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变化六



深化硬联通和软联通,交通一体化实现新突破


打通“断点”“堵点”,加快构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拉近三地时空距离。



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货物吞吐量超19亿吨。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京沈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


京昆、京台、京秦、京雄等9条高速公路通车,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支撑,打造由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变化七



加强联防联控联治,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京津冀。


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见”转变。


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地下水位回升,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植树造林6200多万亩,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

变化八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


牢记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就业优先,十年间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


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均有所缩小。


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个高校联盟。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5000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环京津周边养老机构。


实现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互联互通,签署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


灾后恢复重建加速推进,三地加强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水平。


京张携手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


发挥好京津对口帮扶机制作用,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变化九



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协同发展激发新活力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新动能——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



推进要素一体化

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主体,成立京津冀企业家联盟,携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共建开放新高地

完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互联互通布局,中欧中亚班列开行超千列。建立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联合编制外商投资指引,外贸进出口总规模占全国12%。


变化十



完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联合融合形成新格局


牢记“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同心同向发力。




健全党政协商机制

三地党政代表团定期互访学习考察,签署多轮省市间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深化交流合作。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研究部署三地协同主要任务,人大、政协分别开展协同立法、跨区域协商,构建“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工作体系。



提升联合融合工作水平

三地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京津冀联合办,在北京市集中办公,组建15个专题工作组,衔接更加紧密、联动更加高效、推进更加有力。三地共同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考察交流,加强学习互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在十周年新的起点上,三地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时代担当、更加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砥砺前行的务实举措,一以贯之地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到三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

积极服务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做好腾退空间统筹利用,持续推进核心区功能优化提升。


推动“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

落实好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抓好重点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深化京津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城化效应。


唱好京津“双城记”

推动天津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共同发挥好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携手支持河北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进一步强化对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统筹,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下扎实基础。


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增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功能,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落实“六链五群”总体布局,抓好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重点领域协同持续走深走实

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织密互联互通网络。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下一步,三地将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编辑/海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