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器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
↑面色如青花瓷般的所长被拍倒在地上:
“
所里来了新的年轻人,名牌打学僧,
和正在阅读的你一样热爱艺术,并求甚解。
对于西方的,当代的,滔滔不绝,两眼放光。
说到中国古典艺术,尤其瓷器,忽然两眼放空。
“我很想了解,但是没有契机。”
终于这个夏天能跟随美术馆课堂主讲人邱老师,
进上博看了“灼烁重现”瓷器特展。他能看懂吗?
↑当代95后求知的双眼,带着存疑精神:
“
作为一个崇洋不媚外的年轻人,我很想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尽量客观,带一些鉴赏常识的那种。看了一些相关书籍,基础太薄弱读起来没兴致,安慰自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遇到盘着手串动辄谈国学的,或者过于高深莫测的老师,我都是怕了溜了。因此第一遍去看瓷器展的时候只是泛泛走过,最大的感受是展厅空调很足。好在有机会跟着ARTPASS的老师看了第二遍,彻底刷新了我对瓷器的认知。
很荣幸的被所长点名写一篇观后感,那我先说说我对青花最初的印象,最早不是因为家里有碗或是周杰伦的那首歌,而是看西方绘画史中看见:
Andrea Mantegna, Andrea Mantegna, between1495-1505
The Feast of the Gods (detail), Giovanni Bellini, 1514
不只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意大利画家和威尼斯画派画家都画了,到了17-18世纪,尤其是尼德兰画家和荷兰黄金时期的画家,在做大量静物setting时都放入了各种杯盘碗罐的青花。
Still-life with peaches and a lemon,
Juriaen van Streeck (1632–1687), date unknown
Vermeer, 1657–1659 🔎点击放大看清维米尔画的盘子
Still Life with A Chinese Porcelain Jar, Willem Kalf, 1669
🔷 看瓷器,也看历史
眼前的画面告诉我,这些瓷器在当时真实存在,是颇有财富和地位的人才能消费的器具,并且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掐指一算,这会儿正好是明朝(1368年―1644年),关于明朝的瓷器,我知之甚少,更是从未听闻有一段“空白期”,因此觉得“灼烁重现”这个展,会否过于学术?果不其然对于的大部分人来说,走过路过糊涂错过了很多。于是在观展之前,先简单补习了一下郑和下西洋和“土木堡之变”的历史背景。
1405-1433年间,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橘色实线为郑和下西洋主要路线,虚线为次要路线。
正统、景泰、天顺,三个年号,两个皇帝,这是怎么回事?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刺军俘虏,蒙古军趁势准备攻打京城。危机关头,朝廷应急拥护其弟朱祁钰即位,改年号为景泰。英宗返回北京后被软禁于宫中,直至景泰八年,英宗策划“夺门之变”,成功复位,并改年号为天顺。
皇室内部的帝位冲突,可能是展览上所展出的景德镇官窑瓷器不便书写年款的主因。正因没有落款,该时期的官窑形制始终不为人所知,也就是展览里“空白期”这一名词的由来。带着这份好奇,我想先看看这片拼图的样貌,也许能引发对瓷器史的兴趣。
🔷 看瓷器,也看书画
关于展览的妙处,同行的观众都深有感触,我在此分享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点:
虽然是去看瓷器的,但也看起了书画。许多碎片式的解读在脑中就此联系了起来。
明 杜堇 《仕女卷》
展览中的三朝皇家器具讲究华贵,青花散发出人文趣味。其中,以青花、绿彩和红彩三种颜色批量生产的执壶、盘和水匜,极有可能为宫中酒器,与明代杜堇的《仕女卷》结合起来,参照画中所描绘的用匜作酒器的场景能够帮助我们在联想中构建还原一个时代,画面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
明 宫廷画 《宪宗元宵行乐图》
瓷器也有模仿青铜器的形制,制作成各式花瓶,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可见御窑厂做工之精湛。《御花园赏玩图》中的投壶大多以青铜为原料,也有把青花做成投壶样式的。
明 《四季赏玩图》局部 | 明 《十八学士图四条屏》局部
《四季赏玩图》中出现过青花的大绣墩,被安置在后花园的林荫下,非常雅致。想象一下古人坐落在绣墩上,在微风、庭院、山石、竹林中憩息。据明人谷应泰的《博物要览》记载,明代宣德朝的绣墩制品最为精美,这次展出的三朝绣墩,就是接宣德年后最早的明代官窑绣墩了。展出的绣墩是镂空的,每一层设有方胜纹、流水纹,和岁寒三友的纹饰,非常讲究。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 | 英国V&A博物馆藏品中有同一时期的男子琴棋书画罐
倪瓒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后世文人们追逐的对象,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明代江南人甚至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我们在展览上的仕女图罐赏画那一侧的画面中,看到了熟悉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学习过中国古典艺术🔗课程的朋友们一见便知,画中人的身份、雅俗,烧制此罐工匠的品位、曾经拥有者的偏好取向都豁然显现。
🔷 看瓷器,也看时代风貌
在上海博物馆瓷器常设展馆内,还有另一只“传胪加冠”图样的青花碗。
与书画有着深厚渊源之余,瓷器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日常用具。瓷器背后,蕴含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如何生活的感悟。展览中的民窑瓷器更能打动我,相较于官窑更为生动,富有活力,体现出明朝前期非常高的审美悟性,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更直观的感触。
个人觉得,如果没有老师导览,“灼烁”二字对我来说就是闪瞎的意思,过于耀眼以至于根本无法看清。老师的出现,像给烈日下看海的人戴上了墨镜🕶和降噪耳机🎧,不仅看清了光影层次,还听懂了海的语言。
展品本身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与一个能驾轻就熟指引方向的人一同观看真是再好不过。第一讲最大的彩蛋就是,在看完两百多件明代中期的瓷器之后,我们来到了瓷器馆常设展的现场,之前将近两个小时的讲解和观看,横跨中西的比较,瓷器与书画艺术的关联,还原整个时代风貌,在中国瓷器的历史中却是惊鸿一瞥。迫不及待想听之后第二讲和第三讲了,千年的瓷器历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了解。
*本文感谢ARTPASS瓷器展课堂的邱老师,ARTPASS所长的悉心指导。
🔷 更多美术馆课堂反馈收集中
留言入选者将得到ARTPASS小礼物一份🔵
一场信息量巨大的现场课,没想到我瓷器入门的第一课是从冷门的明朝空白期开始。 从一眼就认出的伊斯兰几何纹样,到和法式古董彩绘玻璃相通的二次低温烧造上彩,第一次了解到烧制中的暗刻智慧,一套三件同款同纹的三色优雅酒器,各色仿青铜器型的端雅花器,民窑各种人物故事,还有瑞兽海水纹中的小飞象……太多写不下的故事,这就是器皿的魅力,让我可以通过想象进入那时的生活情境。@会员Cherry Sun
丰富的器形、多变的纹饰、不输成化的斗彩、暗刻,令人心动的青花红彩、五彩斑斓的绣墩,还有云卷云舒、浪潮翻滚的惊心动魄……跟着ARTPASS的老师在上博好好上了一堂课,值得再访!@会员Sophie
民窑青花的卷云纹和梵高的星空云在笔触上真是有几分神似。再上两节瓷器课,就可以跟着ARTPASS去景德镇游学了。 @会员章舒
ARTPASS美术馆课堂均配有无线蓝牙耳机
现在报名完整的瓷器美术馆课堂内容:
第一讲|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瓷器的特展
第二讲|灿若星辰的中国陶瓷:宋代及宋以前
第三讲|一枝独秀的景德镇瓷器:元明清时期
从此在心中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瓷器史梗概脉络
为未来发现更多瓷器之美埋下种子
点击下方链接或识别二维码报名
/ 主 讲 人 /
邱攻玉
ARTPASS特约瓷器讲师
复旦大学文博系考古学硕士
一位年轻的老专家,主要兴趣和研究方向为文物学、艺术史,着重中国古陶瓷领域,策划编辑多部有关中国古代陶瓷方面的专业书籍。讲课风格严谨生动,冷静丰富。
本课程系列将在暑假期间滚动放送
请在购买时备注你希望的时间段
报名成功即可进群,群内更新最新场次日期
↓关于更多课程与导览咨询↓
请添加ARTPASS课程顾问
——你可以继续了解ARTPASS——
ARTPASS美术馆课堂回购率高于68%
因此特别设置了年卡·十次卡
希望为常常看展的你提供最优惠的组合
现在购买 享受最低66折优惠
点击上方图片即刻享受一整年优惠
ARTPASS夏日更多系列课程
18岁以下享受6折优惠
更多展览相关艺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