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间,到底是什么样的?

邀你看展的 ARTPASS 2022-11-09



《时间的形态》主讲|李倩

撰文|罗小勒  视觉|圆圆圆  出品|文武贝



我们从一张艺术史中极为重要的照片开始。

1903年,法国巴黎小皇宫,第一届“秋季沙龙”开幕。在20世纪初当代艺术爆炸式的发展中,从这里走出了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秋季沙龙一跃成为欧洲艺术的前沿阵地。


摄于1912年的秋季沙龙现场照,我们可以辨别出莫迪里阿尼、库普卡、皮卡比亚、勒·法康纳等大师之作。

2019年,西岸美术馆开馆展览——来自蓬皮杜中心的典藏展《时间的形态》。这里汇聚了20世纪以来全球最重要、最先锋的艺术作品,也呈现了艺术创作格外活跃,割裂、变化和实验精神最为深刻的时代。

ARTPASS 认为,《时间的形态》展览不仅是艺术爱好者的必看展览,也能够启迪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艺术的折射去回望变幻激荡的20世纪,人在社会中求索与希冀、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过程,探讨艺术如何拓展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以及这种探索如何鼓舞我们的生活。




ABSTRACT当我们谈论抽象时,

我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



进入展览的第一展厅,观者会自然地想到“抽象”一词,而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当代艺术”的第一印象。如果说从视觉上看,抽象指一切偏离了视网膜真实的呈现方式,那么 ARTPASS 希望提醒大家的是,从1900年代至今,在抽象艺术的表现之下,每位艺术家所试图传达的本质却是大相庭的。


Le Guitariste, Pablo Picasso, 1910 | Automobile in corsa, Luigi Russolo, 1912-1913


“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提出通过绘画探究物体的本质而非表象;毕加索于1910年创作的《吉他手》综合不同视角,达到“围着物体看了一圈”的动感效果,从而暗示了加入时间后的四维;而面对同时期的未来主义,你甚至可以用“速度快”来形容一副画作,这也反映出彼时艺术家对工业发展、机械运动的热烈拥抱。


←Autour d'un point, Frantisek Kupka, 1920/1930 | Lothaire se démet de la Haute-Lorraine en faveur d'Othon, Georges Mathieu, 1954. 同样是抽象,左边的库普卡和右边的马蒂厄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尝试。


库普卡曾经尝试再现客观现实世界的具象,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纯粹抽象来表现精神性在这幅作品中,库普卡表现了“赋格”,围绕一点而震荡的涟漪如同不同声部的缠绕与和谐,绘画的抽象和音乐的抽象在此重叠。
点击下方聆听巴赫创作的赋格,再凝视库普卡的作品,画面似乎动了起来。👇🏻

The Art of the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I, Gleen Gould's Bach

蒂厄作为“法国第一位书法家”,他更为重视创作的过程及其表演性,试图在运动中用行为和色彩拉近观者与宇宙、自然的距离,至于画面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已经不再重要。


“如果说抽象和具象是对立的,那么抽象和真实绝不是对立的。这只是一种理性推算过的,探究人与世界与现实之关系的新方法。”

——ARTPASS 《人人都爱当代艺术》主讲人  李倩




Composition en rouge, bleu et blanc II, Piet Mondrian, 1937 | ↓Gelb-Rot-Blau, Vassily Kandinsky, 1925



TRUTH真实的世界,
与世界的真相?


20世纪是人类异常动荡的一百年,30年内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紧随其后的全球冷战、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安与脆弱。所以我们既可以看到夏加尔的悲叹与温情,也可以看到贾科梅蒂的孤独与沉思。

Le cheval rouge, Marc Chagall, 1938-1944

本次展出夏加尔的作品创作于战争与流亡期间,这位犹太画家在其中追溯青年时期的美好的遥想:故乡、音乐、爱侣。而近在咫尺我们就会看到贾科梅蒂。

左:贾科梅蒂与作品。右:《时间的形态》展览现场。展厅一隅孑然伫立着孤绝、恐惧与诗意并存的人类精神雕像。

进入20世纪下半叶,艺术仍探索真实的世界与世界的真相,并为此不断打破原有的世界观边界。在观看抽象艺术时,已经有同学敏锐意识到了东方写意、书法和“空”的思想对于西方艺术的影响。1970年,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在社会崩塌的预感下,中国人对自然的观照和无为的思想中找到了“垮掉一代”的解药。在美国犹他州盐湖上建造了和自然相融的《螺旋形防波堤》。

这个体量巨大,在自然中又如此渺小的防波堤不为改造自然,而只是一个粗浅记号。它于1970-2002年间因高水位一直沉睡于水下,如今又露出来,默然存在于天地茫茫间。



SCIENCE?
这很科学。


在科技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议题、人工智能全面渗入艺术作品的今天,老师将在展览中引导我们发现,科技其实早已在影响艺术家的创作。

Le pont du remorqueur, Fernand Léger, 1920. 如前文提到的,1920年代的作品表现了工业革命后机械时代的节奏、动感与去人性化的倾向。

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寓居于空间与时间,首次破除了“艺术品是静止的”观念。这一切来自于艺术家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和掌握,并以可视化的方法反映出物体与空气的和谐。而欧普艺术则受光学和视觉研究的影响,探索“视幻觉”

悬垂的金属片栖息在动与静的平衡之隙,因过往之人的扰动而微颤。当作品闪烁变形,我们依赖的认知还是否是真实的?

其实,艺术与科技相互影响、持续角力的典型例子莫过于绘画和摄影的纠缠。在摄影时代,还会有绘画大师么?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借鉴了照片的表达方式:忠实的、不加拣选的记录——他的油画没有主题,更摒弃了立场。这在那个意识形态主导的世界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Chinon (645), Gerhard Richter, 1987




美术馆课堂是一场知古鉴今的旅程,有同学感叹道无论在生活中有过什么样的疑问,似乎都能在艺术中找到投射。这场探索开启了师生之间热烈的讨论:抽象如何避免流于装饰艺术?赵无极究竟有否统一东方哲学与西式媒材?什么时候艺术从表现人与人的战争转向人与机器的战争?如果说艺术是一个立而后破,而后又立的过程,ARTPASS 相信我们的每一次学习、交流、提问都可以影响未来的风向。






—— 相关课程 ——



↓更多课程与展览咨询↓

请添加ARTPASS课程顾问



☞ 扫码关注我们 ☜



 持 续 一 生 的 艺 术 教 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