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说要有光:光的缔造者
“也许在动荡不安、我们必须留在家中的特殊时期,观看维米尔更具有现实意义。他告诉我们不是惊心动魄的事件才有魅力,日常自有其美。” ——ARTPASS《西方艺术史》主讲人 王静
云端课🔗《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自从开课以来,因为其直播的现场感、灵活的听课方式,打开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让 ARTPASS 可以与更多的朋友相遇,不仅在课上互动即时交流,对内容的讨论也在课程群内延续着。每节课老师用45分钟的由浅入深的讲解、60页的精致课件,让你足不出户,解锁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我们知道了很多名词、流派、知识点,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观者的面对作品产生美妙、丰富的心理感受,让一个小时的云端相聚,带来你生活中更持久的感动。
和 ARTPASS 一起走进艺术世界
轻扫二维码立刻参与我们的课程
许多人初识卡拉瓦乔可能是通过他放浪形骸跌宕起伏的人生逸事——然而比起这些搜索易得的“故事”,我们更想问:艺术家如何用极高的天赋将他的人生体验转化为艺术?他又为什么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纵观卡拉瓦乔一生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他孜孜以求的,是表现“真实的人”:无论是市井骗局,还是绝色的少年、腐坏的水果,甚至“圣母升天”这样的神圣题材呈现真实死亡——这就和拉斐尔追求的“理想美”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也对每一位观看者的价值观提出了长久的诘问:我们需要的,是真实还是“美”?
《酒神巴库斯》及果篮细节,卡拉瓦乔,1596年
在这种对于真实的追求中,卡拉瓦乔的艺术语言不断变得更加纯熟,而他最有表现力的“武器”就是光。背景凝成黑色的舞台幕布,一束直射的光源剑指视觉的焦点,也是事件的戏剧性高潮。也许在卡拉瓦乔的世界里,只有这样极具冲突感的表现方法,才能凸显画面的紧张与动感,因为人性之真实而值得我们慨叹。
“老师讲解《圣马太蒙召》这幅作品的水平非常厉害:讲述画面的故事是一层,直射‘酒窖光’的精彩运用又是一层,还有几个手势的含义,最后老师又抛出‘谁才是圣马太’的问题,才知道画作又包含了许多人性的隐喻……没有老师的解析,普通观众根本想不了这么深入。”
——ARTPASS 会员 Sirui
“他根本不会画画”,是同时代人对伦勃朗的评价;“画家中的画家”,则是后世对这位大师的赞誉。绝非现代人的审美下降了,而是伦勃朗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很多。
《夜巡》细节,伦勃朗,1642年
这样的超越始于《夜巡》,在这幅群体肖像中伦勃朗将光带来的纵深感运用到极致:前方边走边交谈的两位男子似乎自身在发光,集中了观众的视线,也为画面带来了有深度的故事性。而当我们认为画家保留了北方文艺复兴的精美细节时,放大了的服装刺绣局部却是模糊的:比起凡·艾克显微镜式的细致勾勒,伦勃朗已经可以用极为放松、快速的笔触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这样的手法深刻影响了后世戈雅、梵高等艺术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有两个圆圈的自画像》,伦勃朗,1665-1669年 | →《自画像》,伦勃朗,1659年。笔触深沉而看似“未完成”的作品。
对画面故事的设计、对光的创造和对笔触的突破已然让伦勃朗领先于同时代的艺术,如果说卡拉瓦乔描绘的是戏剧,那么伦勃朗则是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一生,这在他为数众多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出。但伦勃朗寻求的绝对不是自恋,而是如何去挖掘暗藏在面容之下的,共通的人性。
《犹太新娘》,伦勃朗,1665年
当世人不理解他的艺术时,伦勃朗坚持道:“我是艺术家,决定作品如何呈现是我的自由。”
从我们课程的脉络不难发现,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一直在追求表现“人与人性“,但多数作品仍然选自宗教或历史题材。一直到维米尔代表的“荷兰小画派”出现,我们才得以从画家的眼中真正走入平民的生活里,看看他们具体而微的日常,那些宁静、美好的瞬间。
《倒牛奶的女仆》,维米尔,1660年
维米尔似乎总是不厌其烦地描绘相似的场景,前景的帷幕或刺绣桌布制造隔断,仿佛在邀请你向深处探视,充盈房间的自然光十分柔和——人物就在这方小天地中自在地活动着,沉浸于手头的事情,并不受观看者的打扰。这样的专注让画面犹如完美的静物画,时间在此仿佛暂停了,日常生活披上了永恒的外衣。
《窗边读信的女子》,维米尔,1657年
其实简约的构图不代表缺乏深度。事实上,维米尔袭承北方的传统,在画面上构建了丰富的细节和隐喻:你可知道果盘中的桃子暗示着窗边女子在读情书?只有理解了这些暗示,我们才能跟随维米尔画作的魔力一步步走进房间,走向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课》中低头弹琴的少女,她在镜中的影像居然望着身旁的男子——这也许是她隐秘的小心事,被画家温柔地展示出来。当我们为19世纪马奈的不对称镜像而惊异时,200年前的维米尔已经为了作品的深度不惜打破透视准则。
当我们回望第三单元的这三位艺术家,会发现他们不仅是缔造光的大师,而且都漠视流行,突破规则,最终超越时代。这也是为什么在文艺复兴的高峰之后,西方艺术还能源源不断给我们惊喜与启示。
📖
单元荐书 Readings隐秘的知识
【英】大卫·霍克尼,万木春/张俊/兰友利译
作者是极富盛名的英国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本书副标题为“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作者认为维米尔等大师在创作时运用了暗箱和透镜等光学技巧,并挖掘了许多名作画面的细节,从一位极富原创精神的艺术家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深刻的艺术史之洞见。
移步今日末条云书房,一键拥有。
🏛
Caravaggio-Bernini. Baroque in Rome
荷兰国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 荷兰
2020.2.14-2020.6.7
近年来许多美术馆都举办过卡拉瓦乔和贝尼尼的双人展,而荷兰的这一场也许今年还有机会看到。卡拉瓦乔和贝尼尼都是巴洛克风格奠基性的人物,前者长于油画,后者则专攻雕塑,在两种艺术载体的碰撞下,巴洛克风格的激情、动感、夸张将给观众带来无可比拟的惊异一击。
🔗https://www.rijksmuseum.nl/en/caravaggio-bernini
All the Rembrandts
荷兰国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 荷兰
2019.2.15-2019.6.10
2019年被称为“伦勃朗年”。为了纪念他逝世350周年,收藏着《夜巡》的荷兰国立博物馆举办了超高规格的回顾展,并着力将他的人生与画作并置研究,让我们清晰地观看到画家的艺术进步与人生境况之改变。而伦勃朗为坚持自我而付出的努力更令人印象深刻。“伦勃朗被同时代的艺术家称为‘反叛者’,他没有奉承那些能给他带来生意的贵族或有钱人,而是坚持了自己的艺术理想。”策展人评论道。
🔗https://www.rijksmuseum.nl/en/all-the-rembrandts
🔗(关于《夜巡》的多媒体互动)https://beleefdenachtwacht.nl/en
Vermeer and the Masters of Genre Painting
卢浮宫,巴黎 法国
2017.2.22-2017.5.22
维米尔留下的油画和资料都很少,因此留下了“代尔夫特的司芬克斯”这样谜一般的称谓。但展览试图说明维米尔并未远离他所处的艺术圈子,而是与其发生着互动、启迪与竞争,并成为其中最出众的一位:“与其说‘风格的开创者’,不如说维米尔引起了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质变。”策展人对艺术家给予了如此高度的评价。
🔗https://www.louvre.fr/en/expositions/vermeer-and-masters-genre-painting
和 ARTPASS 一起走进艺术世界
轻扫二维码立刻参与我们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