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帝说要有光:光的缔造者

为你选课的 ARTPASS 2022-11-09


ARTPASS 云端课《西方艺术史》第一辑主讲|王静
撰文|罗小勒  视觉|圆圆圆  出品|文武贝


Lasciar il velo-Jacques Arcadelt. 艾尔卡德鲁是活跃于16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作曲家,卡拉瓦乔著名的《鲁特琴演奏者》中出现的曲谱即为艾尔卡德鲁创作的牧歌——这也算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了


“也许在动荡不安、我们必须留在家中的特殊时期,观看维米尔更具有现实意义。他告诉我们不是惊心动魄的事件才有魅力,日常自有其美。” ——ARTPASS《西方艺术史》主讲人 王静


《西方艺术史》端课第一辑第三单元,我们重点与大家探讨了西方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卡拉瓦乔、伦勃朗和维米尔,都是运用光的大师,他们对光不同的理解与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所传达的内容与精神。对于生活在影像时代的我们来说,极具实际意义:如果你掌握了光的语言,便能更好地在照片中呈现情绪、创造属于你的“氛围美学”。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荷】《自画像》,伦勃朗,1656年
【中】《一代宗师》,王家卫/导演,2013年
【法】Dior Magazine by Julia Hetta
艺术对于摄影的影响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伦勃朗光,这种从额头方向射入,并在眼下形成三角形光斑的打光法,让人物如同从阴影中浮现出来,塑造其面部立体感并暗示深沉复杂的性格。

↑《以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乔,1602年
↓《一杯红酒》,维米尔,1658-1660年
进入第三单元,我们仍不忘对比意大利与尼德兰艺术之异同,以形成对西方艺术史更为深入的了解。

云端课🔗《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自从开课以来,因为其直播的现场感、灵活的听课方式,打开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让 ARTPASS 可以与更多的朋友相遇,不仅在课上互动即时交流,对内容的讨论也在课程群内延续着。每节课老师用45分钟的由浅入深的讲解、60页的精致课件,让你足不出户,解锁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我们知道了很多名词、流派、知识点,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观者的面对作品产生美妙、丰富的心理感受,让一个小时的云端相聚,带来你生活中更持久的感动。





和 ARTPASS 一起走进艺术世界

轻扫二维码立刻参与我们的课程


西方艺术史云端课第一辑共【十一讲】
无论给自己还是给家人/朋友/孩子都是
丰富内在的最好礼物




云端课每一讲直播之后,课程即可无限次回放。每一单元结束之后,ARTPASS 公众号会同步推出单元回顾,采撷课堂亮点并分享更多艺术观点、资讯。本文回顾的是《西方艺术史 | 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第三单元“上帝说要有光:光的缔造者”。

在17世纪的意大利,主教统治受到新教的冲击,急需新的艺术形式,于是便有了巴洛克艺术的诞生;而北方的荷兰资本主义兴起,中产阶级成为新的艺术赞助人,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品位,这样的社会变化在三位艺术家作品中均可窥见一斑。艺术如同棱镜,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课堂也是多维度的:不仅有艺术的视觉欣赏、艺术家的探索,更有其形成的复杂动因。




Glory of the Truth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轰动的戏剧舞台


许多人初识卡拉瓦乔可能是通过他放浪形骸跌宕起伏的人生逸事——然而比起这些搜索易得的“故事”,我们更想问:艺术家如何用极高的天赋将他的人生体验转化为艺术?他又为什么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被蜥蜴咬到的男孩》,卡拉瓦乔,1596年
《圣托马斯的怀疑》局部,卡拉瓦乔,1601-1602年
卡拉瓦乔非常善于捕捉感官,两幅画看起来都很“痛”。


纵观卡拉瓦乔一生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他孜孜以求的,是表现“真实的人”:无论是市井骗局,还是绝色的少年、腐坏的水果,甚至“圣母升天”这样的神圣题材呈现真实死亡——这就和拉斐尔追求的“理想美”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也对每一位观看者的价值观提出了长久的诘问:我们需要的,是真实还是“美”?


《酒神巴库斯》及果篮细节,卡拉瓦乔,1596年


在这种对于真实的追求中,卡拉瓦乔的艺术语言不断变得更加纯熟,而他最有表现力的“武器”就是光。背景凝成黑色的舞台幕布,一束直射的光源剑指视觉的焦点,也是事件的戏剧性高潮。也许在卡拉瓦乔的世界里,只有这样极具冲突感的表现方法,才能凸显画面的紧张与动感,因为人性之真实而值得我们慨叹


《圣马太蒙召》,卡拉瓦乔,1599-1600年。



“老师讲解《圣马太蒙召》这幅作品的水平非常厉害:讲述画面的故事是一层,直射‘酒窖光’的精彩运用又是一层,还有几个手势的含义,最后老师又抛出‘谁才是圣马太’的问题,才知道画作又包含了许多人性的隐喻……没有老师的解析,普通观众根本想不了这么深入。”

——ARTPASS 会员  Sirui





In the Name of Light
伦勃朗·范·莱因:画家中的画家



“他根本不会画画”,是同时代人对伦勃朗的评价;“画家中的画家”,则是后世对这位大师的赞誉。绝非现代人的审美下降了,而是伦勃朗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很多。


《夜巡》细节,伦勃朗,1642年


这样的超越始于《夜巡》,在这幅群体肖像中伦勃朗将光带来的纵深感运用到极致:前方边走边交谈的两位男子似乎自身在发光,集中了观众的视线,也为画面带来了有深度的故事性而当我们认为画家保留了北方文艺复兴的精美细节时,放大了的服装刺绣局部却是模糊的:比起凡·艾克显微镜式的细致勾勒,伦勃朗已经可以用极为放松、快速的笔触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这样的手法深刻影响了后世戈雅、梵高等艺术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有两个圆圈的自画像》,伦勃朗,1665-1669年 | 《自画像》,伦勃朗,1659年。笔触深沉而看似“未完成”的作品。


对画面故事的设计、对光的创造和对笔触的突破已然让伦勃朗领先于同时代的艺术,如果说卡拉瓦乔描绘的是戏剧,那么伦勃朗则是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一生,这在他为数众多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出。但伦勃朗寻求的绝对不是自恋,而是如何去挖掘暗藏在面容之下的,共通的人性。


《犹太新娘》,伦勃朗,1665年


当世人不理解他的艺术时,伦勃朗坚持道:“我是艺术家,决定作品如何呈现是我的自由。”




Eternal Moments
约翰内斯·维米尔:永恒的自然之光



从我们课程的脉络不难发现,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一直在追求表现“人与人性“,但多数作品仍然选自宗教或历史题材。一直到维米尔代表的“荷兰小画派”出现,我们才得以从画家的眼中真正走入平民的生活里,看看他们具体而微的日常,那些宁静、美好的瞬间。


《倒牛奶的女仆》,维米尔,1660年


维米尔似乎总是不厌其烦地描绘相似的场景,前景的帷幕或刺绣桌布制造隔断,仿佛在邀请你向深处探视,充盈房间的自然光十分柔和——人物就在这方小天地中自在地活动着,沉浸于手头的事情,并不受观看者的打扰。这样的专注让画面犹如完美的静物画,时间在此仿佛暂停了,日常生活披上了永恒的外衣。


《窗边读信的女子》,维米尔,1657年


其实简约的构图不代表缺乏深度。事实上,维米尔袭承北方的传统,在画面上构建了丰富的细节和隐喻:你可知道果盘中的桃子暗示着窗边女子在读情书?只有理解了这些暗示,我们才能跟随维米尔画作的魔力一步步走进房间,走向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课》及细节,维米尔,1662-1665年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爱德华·马奈,1882年


《音乐课》中低头弹琴的少女,她在镜中的影像居然望着身旁的男子——这也许是她隐秘的小心事,被画家温柔地展示出来。当我们为19世纪马奈的不对称镜像而惊异时,200年前的维米尔已经为了作品的深度不惜打破透视准则。

当我们回望第三单元的这三位艺术家,会发现他们不仅是缔造光的大师,而且都漠视流行,突破规则,最终超越时代。这也是为什么在文艺复兴的高峰之后,西方艺术还能源源不断给我们惊喜与启示。





随着 ARTPASS 云端课《西方艺术史第一辑: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堂的深入,同学们在艺术的世界里逐渐走得更为深远:从知识的积淀到感知力的唤醒,再到见解的形成,大家的讨论从“画了什么”越来越多地转向“为什么画”。
面对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这三位各具特色的艺术家,我们可以反复品味他们在画面中留下了什么信息,诉说着怎样不同的人生。在留言中分享你的听课笔记,仍有机会获得《西方艺术史》云端课第二辑!



📖

  单元荐书 Readings



隐秘的知识

【英】大卫·霍克尼,万木春/张俊/兰友利译

作者是极富盛名的英国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本书副标题为“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作者认为维米尔等大师在创作时运用了暗箱和透镜等光学技巧,并挖掘了许多名作画面的细节,从一位极富原创精神的艺术家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深刻的艺术史之洞见。

移步今日末条云书房,一键拥有。



🏛

相关展览 Exhibitions


虽然不能与你亲历展览现场,但是我们乐意与你分享高质量的全球展览信息。为你带来生活灵感,也期待共赴展览目的地。


Caravaggio-Bernini. Baroque in Rome

荷兰国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  荷兰

2020.2.14-2020.6.7

近年来许多美术馆都举办过卡拉瓦乔和贝尼尼的双人展,而荷兰的这一场也许今年还有机会看到。卡拉瓦乔和贝尼尼都是巴洛克风格奠基性的人物,前者长于油画,后者则专攻雕塑,在两种艺术载体的碰撞下,巴洛克风格的激情、动感、夸张将给观众带来无可比拟的惊异一击。

🔗https://www.rijksmuseum.nl/en/caravaggio-bernini




All the Rembrandts

荷兰国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  荷兰

2019.2.15-2019.6.10

2019年被称为“伦勃朗年”。为了纪念他逝世350周年,收藏着《夜巡》的荷兰国立博物馆举办了超高规格的回顾展,并着力将他的人生与画作并置研究,让我们清晰地观看到画家的艺术进步与人生境况之改变。而伦勃朗为坚持自我而付出的努力更令人印象深刻。“伦勃朗被同时代的艺术家称为‘反叛者’,他没有奉承那些能给他带来生意的贵族或有钱人,而是坚持了自己的艺术理想。”策展人评论道。

🔗https://www.rijksmuseum.nl/en/all-the-rembrandts

🔗(关于《夜巡》的多媒体互动)https://beleefdenachtwacht.nl/en




Vermeer and the Masters of Genre Painting

卢浮宫,巴黎  法国

2017.2.22-2017.5.22

维米尔留下的油画和资料都很少,因此留下了“代尔夫特的司芬克斯”这样谜一般的称谓。但展览试图说明维米尔并未远离他所处的艺术圈子,而是与其发生着互动、启迪与竞争,并成为其中最出众的一位:“与其说‘风格的开创者’,不如说维米尔引起了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质变。”策展人对艺术家给予了如此高度的评价。

🔗https://www.louvre.fr/en/expositions/vermeer-and-masters-genre-painting




和 ARTPASS 一起走进艺术世界

轻扫二维码立刻参与我们的课程



西方艺术史云端课第一辑共【十一讲】
无论给自己还是给家人/朋友/孩子都是
丰富内在的最好礼物






你还可以读


ARTPASS 云端课西方艺术史第一辑完整预告
《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

ARTPASS 云端课西方艺术史第一辑第一单元回顾
《人文主义之路:意大利文艺复兴》

ARTPASS 云端课西方艺术史第一辑第二单元回顾
《不走寻常路:北方文艺复兴》

ARTPASS《西方艺术史》线下课程:完整呈现西方艺术之脉络

ARTPASS《西方艺术史》随堂阅读:解锁艺术史打怪升级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