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课 | 千年风雅——诗词中的生活与艺术
阳关三叠-管平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们从这里,走入诗歌、艺术、音乐与心灵的世界。
✒️
致读者 To Readers“不学诗,无以言。”
这一门课,我们从中国的诗歌开始。
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诗?
可以先问,为什么要学语言?是为了听懂别人,和更好地表达自我。
诗也是一样的。
诗,让我们可以用更优美、更精确的方式来抒发感知自己与他人的思想、心情。在心里的时候是感情,说出口来就成了诗,又添一层含蓄与意犹未尽之美。
春日芬芳,我们可以形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恋爱了,会懂“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出国离家,理解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要是丢失了这个中文的密码,是很令人惋惜的。
古人的诗词,也就是他们的生活与心意。如果说《艺术与社会》的线下课程是向中国古代艺术中求索遥远的记忆,那么云端课则希望能够通过诗词勾连图像、文学、文物与传统,以一种更加轻松、趣味化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艺术的片羽吉光——有时与我们当下的心绪充满惊喜的相似,有时又让我们重拾古老的智慧与启迪。
我们的先辈尤其重视诗与画的结合,苏轼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原本就是中国古典艺术中尤为亲密的两个部分。诗不仅是一种激发审美欣赏的文本,同样可以成为进入图像和物质世界的钥匙;反之,图像为我们阅读诗歌时提供了一个可以依凭的想象蓝本;二者结合成为我们探索历史的立足之舟。了解西方艺术的同学都知道,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启发了超现实主义画作,英国艺术家米莱斯用画阐释了莎士比亚的经典……那么在中国,我们则有更充足的理由去打量中国的诗与画,更遑论很多伟大的诗人本身也是出色的艺术家:王维、苏轼、唐寅。
无论你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愿我们在中国的诗歌与艺术中,开启一段美的旅程。
课程将于本周六2020年4月18日14:00开讲
每周六下午直播更新1讲,每一讲时长1小时
全部为视频课程,共11讲,可长期反复回看
心动预售价格:99元
*课程开始后将恢复原价159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课程
第一讲,从瓷开始。这是古代人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物,也是中国的代名词之一。瓷之上承载的,不仅是古人的日常饮食、插花焚香之乐事,也浓缩了我们的审美观念——从青瓷、白瓷极致的简约纯净,到青花瓷的装饰纷繁,中国的美学传统在瓷器中发生了奇妙的转折。
有关瓷器的一切,都被诗歌记录了下来。诗文不仅捕捉到了瓷那“雨过天青”的温润,也诉说着使用者的日常、哲思与人生变迁。
爱美是人的天性——自商周时代起,中国的美人们便开始了往脸上涂脂抹粉的历史,至隋唐五代达到鼎盛,各类层出不穷的妆容令人眼花缭乱,尽显盛世之下女子,甚至男子,的奔放与自信;宋以后妆饰的发展依然从未停息,而各朝各代的妆容是审美气质的最直观反映。
中国女子的梳妆台流传着无数旖旎的传说;从“六宫粉黛无颜色”到“小山重叠金明灭”,从“对镜贴花黄”到“花钿委地无人收”,诗词歌赋中无数对妆容的细腻形容,唤起人们对古代女性之美的无限幻想。
古诗词当中有太多关于酒的精彩篇章。比如大诗人李白,是诗仙更是酒仙,关于酒的诗歌是他所有作品中极为出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种神奇的饮料,中国古代文学会缺少太多的精彩。
那可以是“不知何处是他乡”的纵情,可以是“能饮一杯无”的温暖邀请,可以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苍凉喟叹,可以是“对影成三人”的孤高,也可以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边愁思。人生况味,寄情诗酒中。
中国被视为茶的故乡。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游艺、一种技术、一种心意和礼物,以及一种沟通人情的重要方式。茶之道,被视为某种精益求精的修行;我们在一碗茶汤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感悟生命的真谛。
从前人煮茶,唐朝人煎茶,宋朝人点茶,明朝人泡茶,饮茶方式的变化能够在历代的诗词中找到痕迹。通过诗词了解茶,并非仅仅是追寻旧日的文化,而更为了能够理解茶对于中国人口腹与精神一贯的重要性,更好地认识今天的茶与今天的我们。
谁不爱水果呢?在古代诗词和艺术中,水果都占据着一个热闹缤纷的角落。不仅是时令美食,水果也具有财富的象征意义,皇帝甚至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赏赐,彰显自己对臣子和宠妃的宽厚与恩典。
水果在某些宴会中,甚至会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它们以不同的名字出现,但无不被形容得令人垂涎欲滴:“荧惑晶华赤,醍醐气味真”。我们将通过几首诗,来了解古代人对于水果的狂热喜爱以及他们别开生面的食用方式。
民以食为天。我们对食物的热爱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其中还包含了对四季时令鲜味的追寻,对自然的耕作和感恩,以及对家乡独特味觉的魂牵梦绕,这些从古至今都从未改变。而对于一些总是漂泊在路上的古代文人来说,食物更是他们难以割舍的慰藉之一。诗歌,便记录下了这酸甜苦辣的难忘之味。
让我们跟随古代会吃、懂吃的老饕,翻开诗歌中记载的诱人食谱,走进画中的聚会宴饮,一“品”令人垂涎的古代美食。
当我们想象古代的中国,往往是通过古画,这里有古人眼见的世界和心中的宇宙。诗词,不仅记下了对名画的描述品评和对作画过程的想象,它的诗意语言也能进入画中,让文字的想象力与笔致的情趣共同作用成为一个艺术的场域,在诗与画的互动中凝聚那一个时空中人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之美。
洛神的风貌,不仅是曹植笔下的“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也是顾恺之画中在山水之间顾盼生姿的飘逸;苏轼于《后赤壁赋》中记下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悄然而悲”,乔仲常用同名画作中影影森森的山林、削立的岩石为我们复原。诗与画的互动,细细品味愈发意味深长。
中国艺术常被视为线条的艺术,而书法则是这种艺术表达的极致。通过诗的描述,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挥毫流星、笔走龙蛇、激动人心的书法创作现场。
对书画皆擅长的文人墨客在诗中提炼他们对于艺术的认识。他们追溯书画的艺术本质,并认为这两者本来相通。枯石即为飞白,画木堪比籀书,表达个性与力度的线条在此成为一切构筑其上的基础。我们将在诗歌中见证一个想象无比瑰丽的宇宙——一个由线条构成的书法艺术世界。
叔本华说:一切艺术都向往音乐的形态。诗的节奏与韵律不也正具备一种音乐性吗?我们讨论诗中的音乐,同样也讨论诗本身作为音乐的特质。从这个角度来说,诗很适合为我们复原音乐,在文学性的描述之上构建一层想象的空间。
描绘各类音乐的诗很多,而我们将特别选取诗中那些形容音色的部分,并结合文物加以分析,一起还原古代的音乐现场:那是一个“琵琶多于饭甑”的时代,彼时,乐器的技法和音色竟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常识,即使你是一个诗人。
❓
Q&A 问答环节
A:每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人。热爱艺术、醉心诗词的人,生活美学家,小朋友和大朋友都非常适合。
Q:课程需要有诗词储备么?难度如何?
A:不需要。课程采取普及型、进阶式学习的方法,从大众熟知的名句到值得背诵的经典作品,再到更为小众的诗人作品,都由老师联系合适的艺术作品去解读和引导、培养对诗与画、艺术与生活韵味的感知力。
Q:如何听课?
A:在 ARTPASS 知识店铺购买课程后,即可在手机端、电脑端观看直播;也可以在直播结束后的任何时间选择课程重播。每讲课程的直播更新前,艺术顾问会在群中发送开播提醒。
Q:云端课与 ARTPASS 的线下课程的区别是什么呢?
A:《诗词中的生活与艺术》是 ARTPASS 核心线下课程《艺术与社会》的衍生课程,线上线下侧重点不同、难度不同。云端课选取更精微的角度切入,从老师精心甄选的诗与画轻松踏入古人的世界,同时又能提高对诗词、艺术的鉴赏力,也为线下课程打好基础。
Q:关于诗词的书籍汗牛充栋,为什么要来听老师的讲解呢?
A:云端课始于诗词,不止于诗词。从古人的日常起居、娱乐活动到精神世界,老师将为你娓娓道来中国艺术的精华之选,并共同探讨这精神之根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发。经过诗词与艺术课的洗礼,我们也许不能出口成章,但至少能够更优雅地谈吐。
Q:为何不是音频课?
A:诗与画的关系就决定了,这是听觉与视觉的交融通感。视频课堂还会呈现绘画、书法,和文本结合,力图让你穿越到古代的人文环境,享受多种艺术形式的滋养。
Q:视频没赶上直播怎么办?
A:无需担心,课程购买后可以无限次重播。
更多问题,敬请扫描文末艺术顾问二维码咨询。
课程将于本周六2020年4月18日14:00开讲
每周六下午直播更新1讲,每一讲时长1小时
全部为视频课程,共11讲,可长期反复回看
心动预售价格:99元
*课程开始后将恢复原价15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