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 | 走进博物馆再也不会迷失方向
ARTPASS 核心课程《西方艺术史》主讲|王静
撰文|罗小勒 视觉|圆圆圆 出品|文武贝
Not present on the Year
At any other period —
When March is scarcely here
On Solitary Fields
That Science cannot overtake
But Human Nature feels.
—— Emily Dickinson
节选自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原野上,春之光在闪耀,而人的天性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这自然的色彩。自然与艺术,是我们永恒的美之源泉。
Spring, 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 1622-35
17世纪尼德兰的春天伊始,人们走入自然整理园圃;现代人在四季恒温的室内,又错过了多少自然与美?
“作为设计师,西方艺术史这节课每一讲、每一件作品都为我带来了触动与灵感,甚至是生活的启迪。”
——ARTPASS 会员 Charlotte
“上这门课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我看待西方艺术的方式。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曾经接触过的喜欢的几幅画,比如梵高莫奈达芬奇,但是这门课会告诉你更多风格和不同的美,当你眼界开阔了,才谈得上去寻找自己的最爱。”
——ARTPASS 会员 Zoe
《乌尔军旗-宴饮》局部,苏美尔地区,公元前26世纪。这件五千年前的镶嵌作品对西方艺术的早期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特别设置的概览课程:纵观一万年以来的西方艺术,人是不变的主角。如何描摹自我、观看他人,反映出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时代气质。原始艺术之后,古希腊古罗马确立了人体美的至高法则,对于理想形体的崇拜是如何延续至一千年后的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而中世纪的神权至上和工业革命以来的个性崛起又如何对这一原则产生了深刻的冲击?通过肖像的变迁,还原西方艺术史之脉络与线索。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保罗·高更,1879年
《帕台农神庙女性群雕像》,原属于古希腊雅典卫城,公元前438-432年。据推测,雕像表现了赫斯提亚、狄俄涅和阿芙洛狄忒三位古希腊女神。
古希腊古罗马虽然总是一起被提及,但这其实是一段长达千年、充满变化的时期。最早的瓶画以几何代表人体,而略显呆滞的“古风的微笑”还不能把握人自然的体态。借助逐渐确立的“对立平衡”的原则,古希腊人塑造出闲适优雅的维纳斯、运动员,凝聚了在时光中永恒的理想之美。而古罗马,这个强大的军事帝国,则更崇尚君王鲜明的个性和更为狂暴、世俗、肉感的表达方式。
《采花的少女》,古罗马庞贝城壁画。我们熟悉古希腊的瓶绘与胜利女神,但继承希腊又突破希腊艺术的古罗马同样精彩。
《面包和鱼的奇迹》,新圣阿波利奈尔教堂,公元6世纪初
和固有的印象不同,中世纪并不“黑暗”:东方拜占庭金碧辉煌的马赛克镶嵌画和西方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都是鼎盛时代崇高与神佑的证明。但随着黑死病的爆发,国家权力逐渐式微,艺术开始关注人的命运和神的悲悯,重新挖掘古希腊传统并引发了西方艺术中最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一起跟随凡·艾克、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去探寻油画的诞生和人体的重生。
《根特祭坛画-神秘羔羊之爱》,扬·凡艾克,15世纪。凡艾克兄弟是用油彩绘制大幅画面的先锋人物。
17世纪西方艺术的关键词是“浓墨重彩”,三位光影大师伦勃朗、卡拉瓦乔和拉图尔给画面平添了戏剧张力和动态的美感。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充满激情,法国的学院派则坚持古典的庄严,而二者都采用鲜明浓烈的配色,映照着一个世纪的奢华与荣耀。同时,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另辟蹊径,用镜子拓展画中的隐形空间,在画面中定格“意味深长的时刻”。
《处女圣母》局部,埃尔·格列柯,1608-1613年。除了意大利和法国,西班牙又有着怎样的艺术传统?
《舟发西苔岛》,安托万·华托,1717年
法国宫廷将在18世纪独领风骚,繁复甜美的粉红洛可可成为时代主流。精巧奢靡的贵族生活、愉悦诗意的风景,配衬着爱欲和享乐的风气。然而此时反映市民生活的写实主义也在悄然兴起,夏尔丹、戈雅都将目光转向剥离了奢华粉饰的生活,忠实描绘着生活腐败和黑暗的一面:这一切都预示着贵族的没落和变革的降临。
西方艺术至此进入了流派纷争的年代:从激荡着情感的浪漫主义到执著于完美的新古典主义,从直面底层人生活的现实主义到捕捉光影、对抗摄影的印象派,再到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主义,艺术解开了禁锢,不再服务于任何权威或理论,而成为艺术家个人灵魂的抒发。同时,文化在全球流动起来,西方艺术也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表达。
《摩洛哥的犹太人婚礼》,欧仁·德拉克洛瓦,1841年。无论是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浪漫主义的德拉克洛瓦,还是象征主义的莫罗,此时的艺术家深受东方(中东、北非)和中国、日本艺术的影响。
《圣维克多山》,保罗·塞尚,1895年。大部分人可能尚未意识到塞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说,现代的精神从他开始。
20世纪,当代艺术“几何化”了:从塞尚“一切形态都可以概括为几何体”的宣言开始,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都在几何中找到了心灵的震荡。而二战后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似乎越来越让人匪夷所思。艺术在膨胀,将所有的议题都作为表达的载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心。艺术也在裂变,在图像泛滥的时代试图超越自我。
《大型蓝色人体测量学(ANT105)》,伊夫·克莱因,约1960年
*核心课程为线下小班授课,预计七月开课。每周末上课,每一讲为两小时。
*上课地点: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
*报名一门线下核心课程,即可获赠相应课程老师推荐书籍礼包一套,价值RMB399元。
*报名一门线下核心课程,即可获赠 ARTPASS 美术馆课堂一次,价值RMB299元。
*已经报名的同学请静候开课。
*更多详情请咨询 ARTPASS 专属艺术顾问(微信号:artpass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