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评论 | 突破Facebook泄密门中的“信息茧房”效应,让科学触及所有人

2018-03-31 科普中央厨房 信息史学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什么叫信息茧房?什么叫”回音壁效应”?只有把受众从“信息茧房”中拉出来,才能把科学传播给那些不经常接触科学的人。


撰文/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近日,剑桥分析公司牵出的Facebook泄密门事件引发了舆论对隐私的关注和讨论。据有关报道显示,Facebook会根据个人暴露出来的信息分析用户的偏好,进而向用户精准地推送特定的信息,比如有利于特朗普而不利于希拉里的信息,或者反之亦然,进而让用户被包围在一个虚拟的”茧房“中。


拥有大量数据的公司一旦不能保护好我们的个人隐私,那么它可能就是一个无形的炸弹,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会让我们暴露在各种精准推送的信息环境中,把我们送入“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也就是说人们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进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使得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即所谓的 “回音壁效应”)。


自“后真相”一词于2016年11月22日被牛津字典列为年度词之后,又有人于《福布斯》刊文认为2017年应该是“过滤器泡泡”(即搜索引擎通过信息过滤器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信息)元年,虽然这个说法是大概五年前由艾利·帕里瑟在《雾里看花:互联网对你隐瞒了什么?》(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一书中提出来的。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学习和算法的不断演进,网络用户会被不断地推送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各种信息,进而营造出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被推送”的氛围,长此以往,网络用户就会只消费被推送的信息并且构建起一个“自我”世界。



当然,这种境况的出现并非是新近才发生的,因为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公众就也会根据自我偏好来选择阅读某些素材,而忽略到不感兴趣的内容。比如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的问题,对那些与自己的信仰,价值观,既有知识,群体认同等相冲突的信息,他们抑或视而不见,抑或用已有的信息来同化它们。此外,“沉默的螺旋”在其中可能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让公众在某些情况下保持沉默,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出现认知失调。


只不过,这种情况在新媒体时代被进一步放大了,而且在大数据和机器算法个性化的加持下,愈发得心应手,从而为用户构建更精准的推送模式,用不太恰当的词来形容就是“多者愈多,强者愈强”,有学者就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固化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且在此过程中,让那些原本信息量就很丰富的人更加丰富,同时那些过去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充足的群体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回音壁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新闻领域,特别是美国大选过程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研究者比较关注信息极化的现象,从而去研究和考察“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对人们态度的影响,当然这其中也会夹杂着假新闻,但用户却不太可能去加以辨别。


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值得我们从科学传播的相关方面予以关注和研究。比如,一般情况下,就搜索某条特定科学信息而言,公众可能会随机地点击搜索引擎上推荐的前几条信息,但是并不会去核实这些信息是否可信,如何让公众养成科学理性的信息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对信息进行核实,这有待于科学传播工作的开展。


再比如,科学传播的受众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天然地喜欢科学,那么如何把科学相关的信息推送给那些对科学“不感冒”的人群,突破“信息茧房”以及科学传播的边界,让科学融入到大众文化中,进而成为公众日常信息消费的组成部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调查就识别出了五类不同的受众,分别是自信的参与者、存疑的参与者、晚期采用者、关注者、漠不关心者和闲散的怀疑主义者,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加以研究并且为其提供必要的科学信息,或者说把他们从被建构的“信息茧房”中拉出来,冲破“过滤器泡泡”,这就涉及到如何把科学传播给那些日常不接触科学信息的人。


诚然,社交媒体时代为公众提供了多元的信息获取途径,也让公众根据个人偏好等因素选择某些信息,但是加强对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科学传播,一方面信息的精准推送会更加有的放矢,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科学信息。

  赞   赏  

你觉得小编记者不容易,就打个赏吧!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加入北京科技报丨北科传媒(全职/实习)

bjkjbhr@163.com

投稿或推荐选题

bjkjbeditor@163.com

下载“科学加”客户端,阅读和搜索更多精彩内容


315晚会上曝光的食品问题……怎么都挺耳熟的?

程书钧院士:肿瘤预防要重视“癌前病变”,肿瘤治疗要转向“带瘤生存”


牙齿有望像指甲一样再生?科学家们再造牙齿的细胞竟然来源于......

有疑问或寻求帮助,快加入"科学来帮忙"群!

科学加(scipress)

提供每日新鲜科学与生活资讯

组织各类有趣活动

主办:北京科技报社 | 北科传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