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图文视频解读

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请拉到文末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朗读+微课



知识点

主题思想:

这则神话通过描写精卫不畏艰难,衔来西山木石决心填平东海的故事,赞扬了精卫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课内问题:

1、精卫是谁?

答: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2、精卫为什么填海?

答: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3、精卫是怎样填海的?

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主题?

答: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

5、你喜欢精卫吗?为什么?

答:喜欢。因为精卫具有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生字组词:

帝:皇帝 帝国 帝王 天帝 玉皇大帝

曰:子曰诗云 美其名曰

溺:溺死 沉溺  溺爱 溺水身亡

返:返回 返航 往返 流连忘返 返老还童

衔:衔接 头衔 军衔 燕子衔泥 日已衔山


多音字:

少:shào少年      shǎo多少

为:wéi见义勇为  wèi因为


形近字:

曰(子曰) 日(日子)

溺(溺水) 弱(弱小)

衔(衔接) 街(街道)


词语解释: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少女其实跟现代的意思很相近,现代延伸为青年女孩,这里指小女儿。

淹没在水里丧命,溺水而亡。(小朋友不要随便玩水哦)

用嘴叼。

堙[yīn]填塞。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课外拓展:

小古文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注释:①干:盾。②戚:斧。


译文:刑天和黄帝争夺神的位置,黄帝砍断了他的头,把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于是刑天用乳头当眼睛,用肚脐当嘴巴,拿着盾和斧头挥舞。


精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③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⑥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⑦于东海。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注释】:

    ①发鸠: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叶可以养蚕。③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④其鸣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⑤是炎帝之少女:这是炎帝的小女儿。⑥于:在。⑦堙:(yīn)填塞。⑧漹:这里,那里。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1)溺而不返(淹死) (2)故为精卫(所以)

(3)常衔西山…(用嘴叼) (4)东流注于河(向东)


2、女娃死后为什么叫精卫?(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①其鸣叫声音像“精卫”; ②因为他是炎帝女儿,游东海溺水而亡,变成这种鸟。       

                                                                 

3、请你评价一下精卫的行为。

答:①精卫意志坚决,不畏艰难;②精卫自不量力。  


【译文】: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同步练习2

第一课时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注音后的括号内打“√”。

  shǎo(   )    rì(     )       wéi(     ) 

女            名曰            故精卫     

  shào(   )    yuē(     )       wèi (     )

二、看拼音,写词语。

dì wánɡ    nì shuǐ     fǎn  hu    xián tǔ

(      )   (       )  (       )  (       ) 

  xián           dì          fǎn      

(    )接   皇(    )  往(    ) 

    nì            yuē

沉(    ) 美其名(    )

三、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

少女:                                            

溺:                                              

故:                                              

堙:                                              

四、选择填空。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

    A.《三字经》     B.《山海经》  

2.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3.“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

A.yān         B.yīn

五、课文整体梳理。 

传说精卫因为               而填海 ,用西山上的_____和____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填平了            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辨字填空,组词语。

(1)曰  日: 美其名(   )  (   )记    

(2)违  伟:(    )反    (    )大    

(3)弱  溺:(    )亡    微(    )

(4)古  故:(    )诗   (    )事

二、翻译句子。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溺而不返。

                                                    

三、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               ),以堙于东海。

1.按原文填空。

2.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3.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答案:

第一课时

一、shào  yuē  wéi

二、帝王  溺水  返回  衔土  衔  帝  返  溺  曰

三、小女儿。淹没。因此。填塞。

四、1.B  2.A   3.B

五、游泳溺亡  树枝和石块  东海

第二课时 

一、(1)美其名曰;日记 (2)违反;伟大  (3)溺亡;微弱  (4)古诗;故事二、(1)它原来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2)溺水而死未能回来。三、1.名曰  东海  溺而不返  衔西山之木石2.不怕困难,与困难斗争到底的精神3.我在祖国的边疆战士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4.示例:这个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怎么获取配套视频MP3名师讲解等资料?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免费领取方式

关注后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