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视频解读

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请拉到文末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朗读+微课






知识点

走近作者: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

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乘一叶孤舟, 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 笑赏烟霞。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 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弄清古诗的意思,并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然

后根据“结构图解”的提示进行背诵。背诵的时候,要把握古诗的节奏,背出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重点理解“开”“回”“出“”来“这几个字,默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断”“楚“孤”这几个字的写法。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答案:

第一组: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远方驶来。

第二组:洞庭湖的水光与月色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湖面平静无风,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怎么获取配套视频MP3名师讲解等资料?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免费领取方式

关注后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