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点】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及复习提纲 |可下载

点击上面图片进入新学期课程预习! 各科同步辅导,微课视频|知识点,更多的精彩资源,请关注“中小学师生”关注公众号后,每天自动接收同步资源。方法1:本文最底部按住二维图片不松识别关注二微码;2、点击公众号文章标题下的蓝字(公众号名称),点开后再点关注。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电子课本】初中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上下册

【预习】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全册图文微课+课件教案

【预习】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全册图文微课+课件教案

【预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全册图文微课视频+课件教案
【预习】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全册图文视频讲解+课件教案
【预习】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全册微课精讲+课件教案
【预习】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同步图文视频+课件教案
【预习】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全册图文微课精讲+课件教案
【预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全册图文微课视频+课件教案【预习】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精讲+课件教案
【预习】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图文微课精讲+课件教案
【预习】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全册图文微课+课件教案
【预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全册图文微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3.重点字词芜(wú)湖    击溃(kuì)    督(dū)战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荻(dí) 港   摧枯拉朽(xiǔ)   歼(jiān)灭   要塞(sài)    杜聿(yù)明    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消息 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3.重点字词颁(bān)发   仲裁(zhòng  cái)   遗嘱(zhǔ)    巨额(é)
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3.重点字词凌(líng)空   翘(qiáo)首     轻盈(yíng)       由衷(zhōng)悄(qiǎo)然   屏(bǐng)息敛声  眼花缭(liáo)乱   震(zhèn)耳欲聋
第4课《一着惊海天》1.文学常识通讯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自豪之感。3.重点字词凛冽(lǐn  liè)   默契(qì)   殚(dān)精竭(jié)虑   
镌(juān)刻     桅(wéi)杆      娴(xián)熟 


第二单元

第5课《藤野先生》1.文学常识《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同时追忆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净胜。本文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爱国情  3.重点字词畸(jī)形   不逊(xùn)    绯(fēi)红   发髻(jì)   芦荟(lú  huì)  驿(yì)站教诲(huì)  芋梗(yù  gěng)汤   杳(yǎo)无消息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yì  yáng)顿挫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1.文学常识文题中的“回忆”是“回顾”的意思,“我的母亲”即指作者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本文是朱德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实的回忆录。题目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线索:1.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为线索;2.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特征为线索;3.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每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主要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副线都要围绕主线展开。)回忆录  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传记文体。其主要特点有:内容真实可靠,不能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叙述为主,可以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华丽。2.文章思想内容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务必崇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3.重点字词佃(diàn)农    仪陇(lǒng)   溺(nì)死   私塾(shú)   和蔼(ǎi)  妯娌(zhóu lǐ)庚(gēng)子   哭泣(qì)    豪绅(shēn) 衙(yá)门   蛮横(hèng)   慰勉(wèi miǎn)   不辍(chuò)劳作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1.文学常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文章以中心人物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成功的秘诀》。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一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3.重点字词胡髭(zī)   长髯(rán)   蒙昧(mèi)   粗糙(cāo)   正襟危坐(jīn)   鬈发(quán)  侏儒(zhū rú)  黯(àn)然失色   滞(zhì)留    犀(xī)利粲(càn)然   锃(zèng)亮   广袤(mào)无垠   乡绅(shēn)
第8课《美丽的颜色》1.文学常识艾芙·居里,法国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主要作品《居里夫人传》。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在棚屋中用四年的时间提取“镭”的艰难过程,深情地歌颂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坚守和乐观的态度。3.重点字词燥热(zào)   炽(chì)热   炼制(liàn)   窒息(zhì)  骤雨(zhòu)   吹嘘(xū)咽喉(yān)   熔化(róng)   残渣(zhā)  沥青(lì)   荧光(yíng)   轮廓(kuò)

第三单元

篇目
文体
作者
内容精要
写作关键词
三峡
散文
郦道元
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秀幽美的景色。
语言凝练,动静结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书信
陶弘景
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游览者的自豪感。
结构缜密,语言凝练
记承天寺夜游
小品文
苏轼
借助空明宁静的境界,传达复杂的心境。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与朱元思书
书信
吴均
描绘富春江美景,抒发厌倦世俗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情感。
动静忽见,骈散结合

野望



律诗
王绩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融情于景,动静结合
黄鹤楼
崔颢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使至塞上
王维
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比喻生动,遣词精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登临黄鹤楼,抒发含蓄而悠长的思乡之情。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意象典型,结构巧妙







第9课《三峡》
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重点字词字音:阙( quē )处   襄(xiāng)陵   属(zhǔ)引    沿溯(sù)飞漱(shù)   御(yù)风   猿(yuán)鸣  曦(xī)月 素湍(tuān)长啸(xiào)  郦(lì)道元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处(通“缺”,空隙、缺口。)古今异义: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一词多义: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沿溯阻(动词,断绝)  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动词,消失)词类活用: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第10课《短文两篇》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古今异义: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月色入(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
第11课《与朱元思书》1.文学常识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3.重点字词字音:缥(piǎo)碧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嘤嘤(yīng)       鸢(yuān)飞  戾(lì)天       经纶(lún)   窥(kuī)谷通假字:蝉则千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窥谷忘(通“返”,返回)古今异义:一百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鸢飞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一词多义:猿则百叫无(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形容词,绝妙)负势竞(动词,向上生长)横柯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视无碍(形容词,一直)争高指(形容词,笔直)许里(数词,指十个十)猿则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直视碍(副词,没有)猿则百叫绝(副词,不)词类活用:负势竞(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互相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风烟俱(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横柯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猛浪若(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望峰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特殊句式: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倒装句: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4.重点问题(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12课《唐诗五首》1.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2.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3.重点问题(1)《野望》中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5)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1.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字  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叙事散文)。2.文章思想内容《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3.重点字词交卸(xiè)    狼藉(jí)       簌(sù)       赋闲(fù)    惟(wéi)游逛(guàng)妥帖(tuǒ)      踌躇(chóu chú) 拣(jiǎn)    箸(zhù)迂(yū)     蹒跚(pán shān)  倾(qīng)     拭(shì)       晶莹(yíng)颓(tuí)唐    琐屑(xiè)      惦(diàn)记          
第14课《白杨礼赞》1.文学常识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
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文章思想内容(1)相关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2)写作思路:描绘形象(白杨树)——精神品质(不平凡、力争上游)——象征意义(北方抗战军民的精神)——抒发情感(通过礼赞白杨树,歌颂抗战军民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3)写作线索:本文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为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主线。(4)主要内容:本文以白杨树为象征,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3.重点字词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  yān)欲睡  虬(qiú)枝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妙语佳句)。语出陆游的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倦怠]:疲乏困倦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 
[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泛出]:透出。
[鄙视]:轻视;看不起。
4.重点句子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点拨:起笔破题,直抒胸臆,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实在”强调“不平凡”,突出了礼赞的原因。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点拨:“刹那间……猛抬眼”,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突然出现了。“我”的情绪由“恹恹欲睡”到“惊奇”的一叫,文章由低潮转向高潮,眼前的景色由“单调”的高原,忽又出现了奇峰。将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但又不直接指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起了渲染作用。又用问答句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共鸣。
(3)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点拨:“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这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也深化了散文的主题,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第15课《散文两篇》1.文学常识《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2.重点字词臼(jiù)齿         蔓(màn) 延    凋谢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3.重点问题(1)《永久的生命》 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答: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2)《我为什么而活着》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答: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的大思想家。
第16课《昆明的雨》

1.文学常识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主要有《邂逅集》《羊舍一夕》《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2.重点字词鲜腴:新鲜肥美。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一般写作“瞠目结舌”。炽(chì):热烈、旺盛。密匝(zā)匝:非常浓密的样子。饱涨:饱满。

3.主题思想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石拱桥》1.文学常识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古桥与新桥》等。2文体知识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3.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重点字词弧(hú)形    拱(ɡǒnɡ)桥    匀称(chèn)      洨(xiáo)河  桥墩(dūn)    河堤(dī)        混(hùn)凝土漳州(zhānɡ) 饮涧(jiàn)  惟妙惟肖(xiào)  张鷟(zhuó)      长虹卧波:拱桥像长长的彩虹一样横卧在波涛上。雄跨:威武雄壮地跨越。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巧妙绝伦:形容技艺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初月出云: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一弯新月。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千态万状:形态多种多样。惟妙惟肖: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第18课《苏州园林》1.文学常识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3.重点字词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模样(mú)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ɡ) 蔷(qiánɡ)薇  斟酌(zhēn zhuó) 重峦叠嶂(zhànɡ)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4.艺术特色总分结合,结构清晰: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体特征。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全文不是笼统地说明介绍,而是始终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进行说明。
第19课《蝉》1.文学常识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2.重点字词喧嚣(xiāo)  蚋(ruì)  臃肿(yōnɡ)   鳍(qí)涂墁(màn)   蜣(qiānɡ)  窠(kē)  无动于衷(zhōnɡ) 寻觅(mì  跳蚤(zǎo)  钹(bó)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喧哗。罅隙:缝隙。腾跃:跳跃。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文章主旨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第20课《梦回繁华》

1.文学常识

毛宁,我国书画评论家。2.重点字词汴(biàn)梁    田畴(chóu)    跋(bá)涉    漕运(cáo)      舳舻(zhú lú)        握篙(ɡāo)  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不绝(luò yì)  长而不冗(rǒnɡ)  遒劲(qiú jìnɡ)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遒劲:雄健有力。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3.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六单元

21课《孟子》两章《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3.重点字词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2.重点字词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zēng)益  拂(bì)士通假字: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3.重点语句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22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 
年且九十 且:将近                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曰 室:家 
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敲,凿             始龀  龀:换牙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 节:季节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3.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23课《周亚夫军细柳》1.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3.重点字词棘(jí)门     彀(gòu)弓弩    弩(nǔ)     按辔(pèi)        嗟(jiē)      曩(nǎng)者      被( pī)甲  车骑(jì)      作揖(yī)通假字: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词类活用: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一词多义: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名词,使者、使臣使   使人称谢                  动词,派遣军   军细柳                    动词,驻军、驻扎军   上自劳军                  名词,军队、守军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名词,军营诏   不闻天子之诏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诏   使使持节诏将军            动词,宣告、告诉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动词,作为、封为为   天子为动                  介词,被之   已而之细柳军              动词,往,到……去之   不闻天子之诏              助词,的之   称善者久之                音节助词,舒缓语气。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介词,把以   以备胡                    介词,用来、来以   将以下骑送迎              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以   请以军礼见                动词,用、行古今异义:将军亚夫持兵揖    兵(古)兵器;(今)士兵将军约         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军中闻将军令    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使人称谢          谢(古)告知;(今)感谢其将固可袭而虏    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4.重点句子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5.重点内容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24.诗词五首1.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2.思想主旨《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3.重点问题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赏析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环境描写。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部编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冲刺试卷  

    一、应该把握词中字

    1.依据拼音给词语填空

dān(  )精竭虑  发jì(  )   yǎo(  )无消息(  )  jī(   )形gān gà(    )  眼yì(  )  yuān(  )飞lì(  )天  zhū rú(    )  chóu chú(    )  tuí(  )唐   琐 xiè(  )  俯kàn(  )  zhēn zhuó(  )  xià(  )隙

     2. 应该把握的字之音

锐不可当(   )  翘首(   )   悄然(   )  匿名(  )  尴尬(    )踌躇(    )  摩肩接踵(  ) 残垣断壁(  )  侮辱(  )

3.应该掌握的成语

锐不可挡(  )   重峦叠障(  )  唯妙唯肖(   ) 正襟威坐(  )  暗然失色(   )   成慌成恐(   )  直接了当(   )

答案:

1.殚  髻  杳  畸  尴尬  翳    鸢 戾  侏儒  踌躇  颓  屑  瞰 斟酌  罅

注意:

“眼翳”“罅隙” 生僻,往往不注意记;

“尴尬”“踌躇”考试频率最高 

2.dāng  qiáo qiǎo  nì  gān gà  chóu chú  zhǒng  yuán  wǔ

残垣断壁(yuán)、踌躇(chóu chú)匿名(nì)考试频率最高;

锐不可当(dāng)、翘首(qiáo)、 悄然(qiǎo)、侮辱(wǔ)音调最容易错

   3. 当  嶂  惟  危  黯  诚惶  截

二、应该牢记的诗句

(1)                          ,长河落日圆。

(2)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 无可奈何花落去                           。

答案:

(1)大漠孤烟直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最该掌握的古文是:《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原文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注释:

(1)诚:确实,真正。

(2)而:表顺承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3)熄:战争停止,天下太平。

    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都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特别注意:诚字的解释。

原文2: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注释:

(1)是:这

(2)焉:怎么

(3)得:能够。例:“项王自度不得脱。”项王自己估摸着不能够逃掉。

(4)子:你

翻译: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原文3:

丈夫之(1)冠(2)也,父命(3)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4)门,戒(5)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6),无违夫子(7)!’

注释:

(1)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丈夫:成年男子。 

(2)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3)命:教导,训诲。

(4)之:去,到.

(5)戒:告诫

(6)戒:谨慎

(8)夫子:丈夫。

  翻译:

男子举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母亲训导她,送她去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原文4: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注释: 

(1)正:准则,标准。 (2)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3)居:居住  (4)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5)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翻译: 

把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原文4: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1)由:遵循,指遵循大道走。  (2)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3)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译文: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特别说明:最后这段话一定要牢记!第一考古文,第二,常用老考填空

练习题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①戒(  )之曰:“往之(  )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②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答:________                             

    3.这则短文阐述了孟子怎样的主张?

    答:________                                  

    答案:________

1.①告诫。 到……去。  ②顺从。 规律;道理。

2.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叫做是有志向、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汉。

3.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孟子曰:“舜发(1)于畎亩(2)之中,傅说举(3)于版筑③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注释:

(1)发:兴起,指被任用。(2)畎(quan)亩:田间,田地。(3)举:举荐,举用。  (4)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翻译: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卖鱼和贩盐的人中被选拔出来,管仲从监狱官的手中(囚犯)被举荐上来,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任用,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

(1)故:所以。(2)任:责任,使命。(3)于:给。(4)是:这。(5)苦:使……痛苦。(6)心志:心情(情感),意志  (7)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8)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9)拂:违背。(10)乱:使……颠倒错乱。所以:用这些来。(11)动:使……惊动。  (12)忍:使……坚强。(13)曾益:曾,通“增”,增加。(14)作:奋起,有所作为。

翻译: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到这个人身上,必定先使他的心情意志遭受到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一身空空,什么也没有)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用这样的方式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裨益他不能够拥有的能力。

原文: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注释:

(1)恒:常。(2)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3)然后:这样以后。  (4)衡:通“横”,梗塞,不顺。(5)征:表现,显露。(6)发:抒发。喻:晓喻,明白。

翻译: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错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了解。

原文: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入:在里面,指国内。  (2)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3)出:在外面,指国外。  (4)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翻译: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会亡国。这样后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相关试题与答案

1.文章讲的是        和       的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答: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

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下列句子中如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 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答:C   (“益处”应改为“增加”〉

6.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答:D (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 曾益其所不能                       ②而后作                                               

答:

① 曾,同“增”,增加。 ② 作,起,指有所作为。(每空1分,共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士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常常会遭到灭亡。(2分,重点词语准确,句中通顺即可。)

四、阅读

这学期,说明文是重点,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

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常见题顺口溜

说明文最简单,看准文面是关键。

概念含义文中找,答案就在左右边。

针对某词或某句,左右相邻有答案。

标题意义最好找,概括对象是必然。

也显特征与主旨,吸引读者读全篇。

说明方法要记牢,考试有它是必然,

只答作用不给分,联系文章莫迟延。

词语或去或替换,先答不能对过半。

原意解释再文中,修饰什么要说全。

二、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

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初中语文上册汇总 


【预习】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全册课同步微课+课件


此份资料非常齐全

建议老师家长都领一份


往期资料推荐



1-9年级(上下册)各科目电子课本

7~9年级语文(上下)全册图文视频

7~9年级数学(上下册)图文视频(各版本)

7~9年级英语(上下)全册图文微课(各版本)

1-9年级英语基础音标+口语发音教程

7-9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全册图文

7-9年级历史(上下)全册图文微课

8~9年级物理(上下)册图文视频

7~8年级地理(上下)全册图文微课

7~8年级生物(上下)全册图文微课

9年级 化学(上下)册图文微课

1~9年级 美术(下)册全册微课

1~9年级各科目全册教案汇编

1-9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包汇总(2568份班会课件)


领取方法1


第一步: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小学师生”

第二步:在公众号最下面对话框输入0026下载


领取方法2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进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692.html

(回复关键词位置如下图所示)‍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