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这个计事法带来万事如意的福气之家

德育行 德育行 2019-06-20

戳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德育行日志



现在人们接收的信息量大、欲望多、心思重,难免会因事务繁杂却难以取舍而感到焦虑。大大小小的想法、方方面面的事务,无疑应该依轻重缓急有个顺序,但孰轻孰重、哪个缓哪个急,真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这就需要有一个考虑周全的原则,来指导人们对各类事务进行计划、做出安排。



极为重要的原则


人就这么一辈子时光,过去不能重来。如果想使自己在未来回首时不会因为做错什么或是错过什么而后悔,就必须认真地学习和思考抉择取舍的道理。

那么,什么样的日常安排能使人生无怨无悔、并逐渐将我们带入一种万事如意的佳境呢?

先贤留下的一部《弟子规》,其统领全文的纲要,“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十八个字,其实正可以作为判断人生诸事 “轻重缓急”的排序指导。若用心体会、身体力行,不仅能领悟到为人处世的根本,更能对自己的每天作出妥善地安排,从而拥有一个“万事如意”的人生。



想要“如意”,不妨先从那些常让我们感到“不如意”的事情上反思一下。

“子欲养而亲不待”,悔吧?

“一失足成千古恨”,痛吧?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苦吧?

为人寡情少义而孤苦无助,怨吧?

未能亲近良师益友却落了个“近墨者黑”,恼吧?

凡事不知张弛有度以致身心交困,累吧?

未能以“熏修、陶冶”来提升自我、一生终归平庸,愧吧?


世上有许多行事原则,从最终能否得善果这一角度看,其中能称为“颠扑不破”的一些道理,皆指向为人处事的根本。所以说,《弟子规》总纲所做出的排序,确是蕴含了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在其中。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一段文字从字面上,已经说明白了日常生活各项事务的应有次序,几乎拿来就可用。而要依之使自己的安排更准确、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仍有必要进一步领会其中真谛。



 “首孝悌”


 “首孝”,就是要我们每天首先要想想父母那边有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做的事。如果仔细想了,确实没有,就电话问候一下,听听父母的声音,也让父母听听自己的声音。当我们这样做时,会发现自己的心立刻就会柔软一些,做起事来平和许多。 “悌”则要我们接着想想自己的兄弟姐妹那边有没有该做的,尤其是需要自己帮助的事。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既是对父母的孝,也是对手足之情的维护。对大多数人家来说,确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因此“首孝悌”既有“百善孝为先”的意思,也含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难怪孔圣人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次谨信” 


“谨”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为人处事的提示。一方面,凡事要想得仔细一些,职责所系则一定要做到位,不能有漏洞,不能马虎大意;另一方面,要小心观察自己的言行,不该做的坚决不做,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信”则要对自己说过的话、尤其是做出的承诺应牢记在心,答应做到的事,一定要记得清清楚楚,怕忘了就记到本子上,并尽量设定完成时间,尽快办好,不拖拉。一个“自信”同时又令他人信赖的人,一定是“不说空话”和“言而有信”的。


“泛爱众” 


“泛爱众”,可以引申为对一切生命能够主动地给予尊重、关爱。这一点乍看起来似乎提出的要求稍高。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要常常提醒一下自己,在做好自己本份事务的基础上,视野再开阔一点,对他人想得再多一点,就会很容易给别人带去一些帮助和利益。有条件的,可给自己安排一些义务性的工作,如做义工、做志愿者,也是一种“泛爱众”的方式。“泛爱众”代表了在“谨与信”的基础上,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使自己迈向更高人生境界的必经之路。以“天下为公”的大志向,当然会取得远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的成就。

 “而亲仁” 


 “而亲仁”的“仁”,可以“对号入座”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远离恶友,多亲近“仁”者。同时,也可作为对自己人际交往的一个提醒。生活在社会上,离不开他人方方面面的帮助。常怀感恩之心,常行回报之举。一方面要主动热情地“广结善缘”,结交新朋友;另一方面要经常想到自己的老朋友、小伙伴,想到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或给他们送去一句问候,或是安排一次有趣的小聚,与贤善之人共度美好时光,不经意中就会受益良多。

 “有余力” 



 “有余力”,在《弟子规》中的这一句原本是一个条件性的过渡句,但对总是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完全可以单独作为一项重要的提示:凡事不要撑得太满,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对既定目标认真努力地去行动,但对结果不要执着,更不能急躁,一执着急躁就会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劳心费力却适得其反。所以,每天给自己留出一段放下一切牵挂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有益的身心调节,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与随顺。凡事“有张有弛”、“不松不紧”,才能保持灵动、走得更远。

“则学文”  


“则学文”,这个“文”字,不妨从“文明”的“文”、“文化” 的“文”这个方向来理解。再忙,也要争取给自己留出躬身自省、熏陶性情的时间,它属于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面。先贤之所以把这一点列在了最后一项,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它确实有一些奢侈、需要一定的福报。“偷得浮生半日闲”,足见人生中的悠闲多么难得。以,真要有了这样的余暇,一定要好好地计划一下,读书、习艺、提升自我。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哪怕安排出五分钟的时间,学一句很有道理的话、长一点点本事,也很不错。


“弟子规”,确是“圣人训”。以这样的排序来计划自己的每周、安排自己的每天,既有 “无为无不为”的境界体现,也有“仁者爱人”的基本规范,更有“福慧双增”的知行合一!

现在许多家长都发现让孩子学习《弟子规》非常好,其实家长们也应该切身体会一下行持“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如果可以身体力行地给孩子示范、亲子共学,则必然能成就 一个“德源善习、善积余庆”的福气之家。




存心  以存世 

相信每个来到德育的小朋友和家长都能有所收获,成长进步。

积极思维VS消极思维,差距就在这里!

这个短片带你认识同理心!力荐和孩子一起看~



HELLO,小伙伴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