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学大师: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国学经典?

德育行 2019-06-21


有人说:“从小学国学的孩子不会变坏。”


看看国学大师怎么说


“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我看《纲鉴易知录》,又看《御批通鉴辑录》,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


——胡适(著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季羡林(著名国学大师、北大教授)





“我小时候就读很多《唐诗宋词》,妈妈当时要求一天背一首,后来大一点就背《孟子》,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来教我《孟子》,教了一个半暑假,把将近三万八千字《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我读了《孟子》就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知道这个中国人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对我这一生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那时候我的父亲教微积分,找一个家庭教师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是人类最有价值、最高哲学思想的书。


《易经》《诗经》《道德经》《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之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让孩子从小诵读这些最有价值的书,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从小教导儿童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儒雅人格的基础。读古之人,与圣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


中华传统美德的18个德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关于行为习惯的,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待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正面引导,也要靠国学知识的熏陶。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无忧,在家庭中是小太阳,两代人四颗星围绕着太阳转,衣、食、住、行都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极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骄傲、脆弱等不良习惯,生活中类事例比比皆是。


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如孩子读了《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后,便会产生感恩父母的初始心态,为以后孝敬父母打基础;而当读了“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就会引导孩子关注修德育才,少些与别人攀比吃穿的想法。




国学大师牟宗三说:“少儿学习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经典之义,便在于此。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智慧



国学理念把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




“幼儿养性”指的是为孩子奠定优美的人格。

“童蒙养正”指的是用圣贤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

“少年养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

“成人养德”指的是积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展开真实的生命旅程。



人生的四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每个阶段都与国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智慧。作为家长,一定不能错过孩子的国学教育,唯有从小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伴,才能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以,每个和孩子一起在德育坚持学习的家长都是很明智的,德育一年一度的招生即将开始,不要错过哦!







更多精彩回顾:


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

中国文字的魅力

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哼唱着竟热泪盈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