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有什么区别?
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有何异同?如何定义?各自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各自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各自的研究方法又有何异同?
01
大体上的区分
如果把语言本身的状态分成静态和动态,那么静态的语言则指语言本身,即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等,就有了相应的学科方向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等等(即所谓的只关注语言本身的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而动态的语言,则指交际中的语言,各种应用场景的语言,这就对应到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即语言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交叉的应用语言学范畴,这是一个不严谨的分类,帮助理解),即使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语言问题,使用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语言问题。
一、从关注角度上区别:
心理语言学,关注人在加工语言时,其外部状态——即生理行为反应,指标如反应时间、眼睛运动、注视点或注视时长等
而神经语言学,关注人的内部状态——大脑/生理神经组织
二、从研究目的上区别:(不太确定,欢迎批评)
心理语言学(Real-time processing of language),以探索语言习得、加工、和产出为目的。比如:doctor primes nurse
神经语言学(Neural bases of language),以探索人类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脑区)、认知神经机制。比如:syntactic computation of Broca's area
三、从研究手段上区别: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如:自控步速实验(Self-Pace Reading, SRP)、眼动范式(Eyetracking)、E-prime等。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通常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研究),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
#详细说一下,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的几种脑电技术:
1、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
其可观察对大脑功能变化,由于大脑功能的变化是动态的、多变的,
因此人脑对语言进行加工时,会触发不同电位ERP,从而被应用于语言学研究。
2、磁共振成像,可分为功能性磁共振(fMRI)与核磁共振(NMR),其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X线摄片一起,是当今影像学的三驾马车。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
动力的改变。目前主要是运用在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
(CT,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
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
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但CT目前貌似不用于语言研究?)
3、脑磁图,是根据人颅脑周围的磁场,在特殊的电磁场屏蔽室中观察脑磁波的变化,并将其做成图。
02
定义与发展历史
神经语言学
定义:
Neurolinguistic:it studies language disorder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ain and language. (戴维栋 & 何兆熊,2010:179)
发展历史:
主要用于描述大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1861 年, 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Paul Broca) 发现大脑皮层的一个专门脑区与言语生成有关, 失语症(aphasia)就是该处损伤造成。
1874 年,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 Carl Wernicke)发现一例患者的大脑左半球皮层回间沟病变导致言语障碍 (即不能产出有意义的句子也不能理解句子), 这一区域被命名为“ 韦尼克区” 。之后, 各国学者逐渐积累了大量脑损伤引起语言障碍的临床病例。
虽然布洛卡《通过对一例失语症患者的观察看言语产生的部位》一文被认为是第一篇真正关于语言和大脑之间关系的科学论文, 是失语症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Goodglass, 1993), 但这时的研究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神经语言学。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布拉格学派领军人物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认为语言学不仅可以有助于理解失语症的本质, 更重要的是, 失语症研究可以为语言学提供验证语言学理论的“ 自然的实验” 。雅柯布森被认为是第一个认识到失语症价值并从事失语症研究的语言学家( Blum stein,1988)。至此, 神经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话开始建立。
第一个影响最大的神经语言学处理模式是由卢利亚( Luria)提出的, Luria (1973)在《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中, 完全根据索绪尔的组合、聚合理论来做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其逝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神经语言学》被认为是这一领域中开创性的论著之一。雅柯布森称卢利亚是“ 神经语言学的创始人”( R. Jakobso n 1980)。
后来, 促使神经语言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的是乔姆斯基。他对神经语言学给予了极大的期望, 认为没有任何原则性的方法可以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区别开来, 极大地推进了神经语言学的发展。
随着生成语言学和无创伤神经科学技术的诞生, 神经语言学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 。神经语言学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以语言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脑科学、生物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心理语言学
定义:
Psycholinguistic: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ment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language. (戴维栋 & 何兆熊,2010:170)
发展历史:
语言与心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语言学者试图从心理学中找到证据, 揭开言语习得、生成和理解之谜, 而心理学者也想通过语言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所以,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许多研究者, 如德国的冯特( W·Wundt), 普赖尔( W·Preyer), 斯特恩(W·Stern)瑞士皮亚杰(J·Piaget),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等著作已经涉及到现代心理语言学的诸多问题, 如儿童语言获得的机制及儿童语言发展、语音研究、词句的理解和产生、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语言发展的比较研究等。但早期的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还没有真正相互了解彼此所从事的科学领域的共性, 在研究中没能密切结合。因此, 言语的心理学研究不够深入。第二, 儿童语言的研究在这个时期主要从属于儿童心理学, 研究的出发点在于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 并试图从语言发展中寻找儿童智力发展的指标。因此, 研究对象往往局限于儿童, 研究方法以记录为主, 偏重于罗列, 缺乏深入的心理学分析。第三, 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注重语言发展的形式变化, 忽视语言内部机制和心理过程的探讨。尽管如此, 这个时期的研究为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战期间, 心理学家参与了通讯研究, 快速推动了语言研究工作。1946 年, 美国学者 Pronko 发表了题为《语言与心理语言学》的文章, 第一次提出了“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
1951 年,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组织了部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召开了语言学和心理学讨论会。之后, 成立了“ 全国语言学和心理学委员会” , 意味着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并肩从事语言研究。
1953 年夏天, 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支持下, 在印第安纳州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正式使用了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次年, 奥斯古德( C.Osgood)和西贝奥克(T.Seboek)出版了此次会议的专题论文集《心理语言学: 理论与问题概观》 。标志着这一学科确定了研究方向、对象、范围和方法等根本问题。
1961 年, Saporta 主编的《心理语言学读本》出版, 心理语言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地位正式确立, 一个独立的新兴学科逐渐形成(俞约法,1994; 沈家煊, 1988)。
03
研究对象与方法
神经语言学研究对象: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与人类语言、言语之间的关系。神经语言学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 研究人脑如何接受、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 研究正常人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和言语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当前,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言语生成的神经机制分析。人的言语生成, 从最初的表述动机, 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和内部言语到扩展的外部言语, 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心理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与一定的脑部位发生联系, 局部脑损伤会导致言语生成在聚合上和组合上的障碍。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分析。
人的言语理解, 是一个与言语生成相反的神经心理过程, 它从感知对方扩展的外部言语, 经过一定阶段, 分出主要思想, 然后理解话语的整个意思。局部脑损伤会导致言语理解的障碍。
言语交际的神经机制分析。人在社会中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是宏观言语行为, 人脑言语中枢的神经活动是微观言语行为, 由内部言语转变为扩展的外部言语, 交流话语信息,就构成现实的言语交际过程, 这个过程各阶段也有一定的神经心理机制。
语言获得的神经机制分析。语言掌握是指人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包括本族语的掌握和外语的掌握两个方面。它们都是获得和发展人的总体语言能力的过程。掌握本族语的神经机制和掌握外语的神经机制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目前, 许多学者对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和操双语者的神经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解剖
2.行为指标:反应时、正确率
行为心理学方法与神经心理学方法不同的是, 行为心理学方法通常通过大样本使结论更趋于一般规律, 而神经心理学方法往往只需要一个典型个案就可得出结论。
20 世纪 50 年代末出现的脑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ERPs), 通过记录刺激事件诱发的脑电变化观察大脑活动。其最大特点是具有毫秒级的高时间分辨率, 可以即时反映大脑活动。
神经影像学方法包括正电子发射技术(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等。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为神经语言学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由于 fMRI 和 ERP 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上的各自优势, 因此, 最理想的方法是能够同时记录被试脑活动的 ERP 和 fMRI 信号, 使优势同时发挥, 这必将是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
心理语言学研究对象:
通常, 言语活动的过程涉及以下方面: 首先, 说话者的头脑中要有一个想要表达的观念, 其次要把这些观念用一定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表达出来, 然后由发音器官有序地输出声音代码, 听话者依靠听觉器官接受代码, 再以一定的程序, 遵循相应的规则把代码还原成观念。这一过程实际上包含言语的产生和言语的理解两个环节, 或者说是言语的输出和输入。可见, 言语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言材料和语音传递的物理过程, 也涉及说话者和听话者运用语言规则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语言的心理过程, 即个体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与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是: 儿童是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 也就是儿童语言的获得问题。以上三个问题就是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 对表现言语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言语生成和理解的规律。
心理测查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设计的标准化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现在许多心理语言学实验室也借助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技术, 如上。
04
总结
神经语言学侧重研究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 观察语言加工时脑区的对应变化, 语言的句法结构、语义和语音的协调关系是否受到破坏, 从群体的语言变化中发现规律。
心理语言学主要探讨语言运用的心理过程, 研究个体使用语言时的心理反应以及儿童语言获得的普遍规律。
两者区分属于人工主观分类,共性大于个性。有一定交叉和差异,但都是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语言学分支。
• end •
公众号 : sysuxz666
名称:语言逻辑与应用
编辑:双鸭山学长
来源:网络(侵删)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