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小镇青年的“杠杆”人生

丁冬、徐艳丽 潇湘韬略 2020-02-19

作者 | 丁冬、编辑 | 杨颢

来源 | 棱镜(ID:lengjing_qqfinance)

有位我关注的微博博主说,2018能够完美躲过互联网裁员,躲过各种小厂检查,躲过美股大跌,躲过沪深指数,躲过P2P,躲过燕郊封盘,躲过京沪大跌,躲过海南限购,也就只有小镇青年了。

 

我八分之七认同这位博主的观点,八分之一不能认同的是:2018,其实连他们都不曾放过。

 

小镇青年的父母一辈,大多在大城市打工,最为常见的配置是:父亲从事建筑装修行业,母亲做保姆,也就是阿姨。

 

两年前,因为二宝的突然到来,我这个年逾40的老母亲过上了与阿姨朝夕相伴的日子。

 

俗话说,一个女人等于500只鸭子,相处时间久了,哪怕是再少言寡语的阿姨也难免聒噪些家长里短,家里那些见得人见不得人的事恨不得全抖露出来,我有时也觉得烦,但想想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最真实的国情,姑且算是一项附加福利吧。

 

从孕期开始我先后请过四位阿姨,一位是文盲,另外三位都是45-50岁年纪,来自中西部或沿海省份不发达地区。

 

他们的子女都是90后左右的小镇青年,在他们人生最好的年华好巧不巧撞上了中国P2P的“黄金时代”。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不如我们先从“喜剧”开场。




阿姨A,内地某人口大省人士,本是我家钟点工,每天下午打扫卫生之外再做一顿晚饭。她做家务并不算上乘,但胜在人非常干练而且做得一手好菜。

 

她业余炒股,动不动就追个涨停板,虽然难免被套,但听下来赚翻倍的时候也有不少几次。她也曾问我股票的事情,因为以前的东家告诉她的消息让她赚了不少,她很自然地以为这样的成功还可以复制。

 

可惜,我们只是嗷嗷待割的韭菜。

 

阿姨A为人厚道,早年有位亲戚家境不好她曾经施以援手,后来这位亲戚的子女成了巨富,为了表达谢意一定要塞给她上千万的毛爷爷。没错,不是上千,也不是上万,是上千万。

 

这可不就是我的人生梦想吗?!很小的时候,我就做梦有个大洋彼岸的远方亲戚,因为没有子嗣,临终之前写了遗嘱,把毕生积累的巨额财富全部传给了我这个见也没见过一面的晚辈。四十不惑以后,我渐渐醒悟,真的是个梦而已,祖宗八代里面的确没有什么人被抓壮丁漂洋过海。再说了,就算真冒出个那样的远方亲戚,我有那么多的表哥表姐表弟、堂哥堂姐,到我手上也肯定没有内环一套房,真是不值得这么多年的等待。

 

我问她,干嘛还要做阿姨,她淡淡一笑:在家闲着又没什么事,不如出来打打工,再说这么多的钱也不打算真的收下,不如存到儿子公司,拿个半年一年的利息就物归原主。

 

就因为这,我知道了她儿子的工作。

 

她只有一个独生子,年轻英俊,在一家财富管理公司上班,虽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学历,但收入极为可观。到底有多可观呢?据她说,有一两个月业绩不太好,到手只拿了五六万,没错,五六万,不是五六千。多的时候呢,大概也就十几、二十几万吧。

 

好大的口气!

 

连着好几天,我都恍惚觉得她才是真正的东家。

 

她儿子公司的福利也很好,不但有海岛游,而且IPHONE最新款一出来,就发了十几部,除了送客户,自家人人手一部都用不过来,所以她用的永远都是IPHONE最新款。我看了一眼自己手上的小米3,默默咽下一口口水。

 

那时候真是P2P行业“金子”一般的盛世:哪家不是数钱数到手抽筋?谁有空跑路?从客户、员工到老板,人人都赚得钵满盆满。她说,这些钱存在儿子公司,可比她做股票强多了。

 

虽然这样,我还是冒着被怀疑断人财路的嫌疑好言相劝她,尽量不要把钱存到那,如果一定要存,也是期限越短越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信任我,半年之后她离开我们家的时候,已经连本带利把钱取出来了。

 

我猜,像她这样从P2P公司真正薅到大羊毛的,全中国恐怕也没有几个。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能让人心情略微平复一点的事的话,那就是她儿子媳妇看中了一套房子,定金都付过了,才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有购房资格!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座生活了许多年的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有钱了也还是容不下他/她。

 

后来,我们断了联系,也不知道他们一家可否安好如昨?




之后因为搬家,我们请了阿姨C,中间有段时间又找了位半天做家务的阿姨B,认识没多久就发现,她们子女也都卷入了P2P,不过,她们都没有阿姨A一家那么“幸运”了。

 

阿姨B的故事比较短,先讲。

 

阿姨B为人少言寡语但是温和干练,永远笑眯眯的样子,默默地就把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整齐,衣服毛巾摆放得像艺术品,是那种你还没开口、甚至想都没想过就已经把事做到完美的那类理想员工。

 

她的本事也不只是做家务。最让人佩服的是,早在限购以前,她就出手买了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虽然称不上豪宅,但这几年升值一倍不知道顶得上他们多少年的打工收入,更何况现在就算手上有钱也是想买也买不到的,就这一点就足够让人羡慕一地口水了。

 

阿姨B也炒股票,前两年中过一只新股,一把就赚了十几万,比我同期中的四五个新股加起来赚的还多。

 

相比一般打工家庭来说,这样的生活已经是非常优渥。他们夫妻和独生女儿都在上海,女儿已经结婚,小两口都在“金融机构”做后台,虽然都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也是收入不菲。阿姨B很宠女儿,她从来不愿意做住家阿姨,也不愿意回家太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照顾女儿女婿。

 

大概是因为确实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压力,她女儿辞了工作,因为一时半会没有找到满意的,就索性在家呆着,女婿就一句话:我养你。

 

说起这事,她只是笑着叹一口气,脸上满满都是爱意,完全没有发愁的样子。想想也是,以他们全家人的收入,只要不是太败家,养她确实也够了。

 

岁月静好的时光总是太匆匆。

 

有一天,她拖地的时候突然抬起头,“你看到新闻没有?那个跑路的**公司,就是我女婿的单位啊……”过几天,她说女婿因为是做后台的,并没有被协助调查什么的,但是工资肯定是发不出来了,连人也不许走。说这些话的时候,她还是笑笑的,好像别人的事情。

 

没多久之后,她离开我家。在这之前我帮她介绍过几个朋友,因为时间、距离、工资各种原因都没有成功。而在最近半年,我认识的朋友中,有几家因为生意上资金链出了问题,原本请两三位阿姨的都缩减到了一位。




阿姨A、B和他们的家庭都算得上是P2P“黄金时代”的受益者。至于阿姨C一家,则是彻头彻尾的受害者。

 

阿姨C也是特别精明能干,凡她所到之处纤尘不染,带娃更是无微不至。但她不是阿姨B那种总是笑眯眯的样子,相反,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好像欠她钱似的,眉头似皱非皱、一张脸拉得老长。好在我不喜欢话多的阿姨,所以觉得正好互不相扰。

 

哪知道,互不相扰的日子才没几天,一天她正做着家务突然开口说,想请我帮个忙,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眼泪汪汪哭诉:他儿子欠了钱,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要她和老公还钱,如果再拿不到钱,就把她儿子抓去坐牢。她实在是走投无路,才向我张口。

 

她需要的并不多,但这种场景却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阿姨这份工作虽说收入不高,但工资每年都在上涨,生活水平在一线城市虽然属于底层,但回到老家大多也算得上是富户了。

 

此刻的她,在我眼里,是个莽撞而危险的怪物,我想也不想就愤怒地拒绝了,打定主意马上换人。她流着眼泪求我千万不要辞退她,那一天里面,她看我的眼神都像老鼠见了猫。

 

不知道为什么,她流泪的样子让我难以放下,与老公商量后,第二天还是以预支工资的名义给了她需要的借款。

 

她感恩戴德地收下,一番询问之后,大致了解到她儿子过去一两年在网上借了几十万,具体干什么去了完全不知道。后来的某一天开始,她和老公每天都会接到各种各样讨债的恐吓电话,再后来连他们老乡和儿子的同学也都被骚扰到,“脸都丢尽了……”。

 

为了还钱,他们夫妻赔上了有限的积蓄,向所有能开口的亲朋借了钱,到向我张口的时候,真的像她所说的那样,已经走投无路了。

 

据她儿子交代,这是最后一笔欠款,还了之后就再也不用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但之后的几个月,讨债电话还是不断,好多次我亲眼见她一听到手机铃声瞅一眼马上关机或是扔掉,满脸都是惊吓。

 

此后的半年多,我们好几次借钱给她,终于有一天,她喜笑颜开地说,已经还完了所有的债,再也没有接到讨债电话了。她的儿子,也终于找了个正经工作,工资不高也有六七千,每个月都上交一部分给她。

 

到这里,我们也长舒了一口气,有种替她逃出生天的感觉。

 

故事只是到这里的话,也算是圆满。但人生这部连续剧,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集会上演什么狗血戏码。

 

有一天,我们又看到她表情凝重,忍不住问,才知道儿子又搞事情了:她账上刚攒下还没捂热的几万块钱被偷偷转走了……

 

问儿子,说在和朋友合伙创业,人手一台电脑,她们夫妻俩到现在也搞不明白儿子创的是哪门子业。

 

不过,我倒是更倾向于相信她儿子所说的创业大体是真的:纵然是死里逃生,借来的几十万P2P高利贷,想必也给过他一段从未有过的快意人生,你还真以为他会像莫泊桑笔下那个为了一夜光鲜,最终节衣缩食、整整劳苦了十年还债的小妇人?

 

不可能的。

 

创业,大概是小镇青年走上人生巅峰的唯一出路了。

 

他不知道的是,创业这种事从来都是一将成名万古骨枯,不要说小镇青年玩不起,就连最有望问鼎诺奖的华人科学家张守晟,也为此付上了生命的代价。

 

但是,我还是希望他赶紧成功,就此放过父母一马。



 

我一度怀疑,大概是自己“运气”太好,刚好连续抽到这一组一二三等奖。后来想想不对,接连中奖这种事,如果不是你家福彩有人,就是事先早就安排好、人人都有的“再来一瓶”。

 

阿姨C后来发现村里好多人家的孩子都搞了跟她儿子类似的事情,有一户人家,媳妇还搞了“裸贷”,好好的日子全被毁了。

 

P2P、网贷等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如此青睐小镇青年,其实早有端倪。平安旗下互金平台陆金所早在2014年就号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产生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帮助中国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据其董事长计葵生此前介绍:

 

目前(2015年3月)陆金所平台上的投资人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北上广一线城市,而借款人则大部分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他认为,资金在区域之间产生流动,优化了国内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

 

我当然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而我不知道的另一个事实是,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知道成就了多少中西部小镇青年的“杠杆”人生,四处躲债甚至“亡命”天涯。

 

如果说,有些人或许多少有一点是因为手头一时缺钱而被P2P勾引陷入深渊,而家教X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荒诞剧。

 

像国内所有的孩子一样,为了应对减负,我家大宝课外也不得不额外补习。年轻的家教X来自内地以高考闻名的某地农村,虽然不是名师,但对成绩提升极为显著,被我推荐给过身边不少的朋友,大家也都反映很好,以至于这几年他的课排都排不过来。

 

除了家教,他并没有其他职业,但家教一项已经让他进账不菲:我粗粗算过,按照他并不高的收费水平,非寒暑假期间月入至少也有三万,若是假期翻倍也不止,更何况,家教大概是当今社会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长期远远跑赢CPI的职业了吧。

 

由于受过不错的教育,X看上去文质彬彬,加上人又长得挺帅,穿着也合宜,走在路上,无论从哪一方面一点不输那些年轻的985、211或是海龟金融狗。

 

因为某种原因,后来我们换了别的家教,但之前的缴费还有很多没有用完,我想着就先放他那里,说不定哪天还找他。

 

但没有想到,再次听到他的消息,竟然是一条死讯。

 

一位自称是他女朋友的人用他的号码发来消息,说X前几日已经自杀身亡,若有什么事情可以联系她。

 

直到今天,我都不敢相信这个到底是不是事实的“事实”:相比同龄人,他不能算是命运的宠儿,但也足以在一线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若是不太挥霍,过几年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买套小房子了,这是多少外来年轻人的人生梦想啊。

 

后来我从别处听说,X是因为和女朋友吵架才一时想不开。大概是我太久不知情为何物,除了小说,好多好多年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了,这些年见过最深情的表白,也就是“蓝瘦香菇”吧。

 

但一两个月后,另一位请了X做家教的妈妈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收到讨债的电话和短信,她抱怨说,最近总是收到各种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和短信,大意是说你的亲友X借了**平台的钱,已经严重逾期,其本人手机始终无法联系,此行为涉嫌恶意拖欠和金融诈骗……由于其单方面将您列为紧急联系人,可能会对您造成关联影响……

 

她跟我一样,哪里知道凡在网贷平台借钱,其中必须的一步,就是要同步借款人的通讯录呢?

 

无论如何,我们都感叹,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按道理衣食无缺、财源滚滚的X,怎么会被P2P所裹挟?!无法想象在这些背后,X是怎样的消费与生活?!

 

没几天后,我竟也“有幸”收到一条讨债彩信,内容和那位妈妈描述的一模一样……我不知道,这些讨债的知道不知道X已经去世了的“事实”?

 

这条短信后来一直保存在我手机上,权当是对这个时代的一个纪念吧。


延伸阅读:


《这届年轻人真敢穷》


作者:徐艳丽

来源:华商韬略(hstl8888)


“我只想把债务数字清零,一切重新开始。”


“起初,我只是想买一部刚上市的iPhone,月还600,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后来想买的越来越多,于是开通了信用卡、花呗、网贷,拆了东墙补西墙,分期不行就套现。很快,我的工资就跟每月还款额持平了……”


1


调查显示,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万+。


“3号中信爸爸,7号微粒贷爸爸,8号平安爸爸,10号花呗借呗爸爸,23号广发爸爸……”


一个90后的破产是如何开始的?


2018年11月12日凌晨,双眼布满血丝的晓文扔下热得发烫的手机,一头栽到床上。


整整两天两夜,她不吃不喝不睡,在今年双十一抢了51件日化用品、32件衣服鞋帽、27份零食、17款美妆、9支口红、6件电器、4个包以及2箱减肥药……共计148个订单。


48小时内,她不眠不休地花了2万多块钱。这个数字,相当于她三个月工资。


为了凑够这笔预算,她赶在双11之前申请了一笔小额网贷、绑定了两张信用卡、还利用支付宝双11大促提升了花呗额度。没想到最后买嗨了,不仅所有借贷额度触顶,还有小两千块钱的商品只能走分期付款。


“接下来大半年真要喝西北风了!”


按照晓文目前每月存款一千多来算,双11一天花的钱,她需要一年半才能还完。


可是网贷不等人,花呗不等人,信用卡逾期利息翻倍,如果不能在下个还款周期按时入账,她就要面临罚息、催收、利滚利。


而下个还款周期,很不幸,撞上了双12。


“双11基本买得差不多了,双12活动力度不行,不会花这么大力气了,但也要大概买一买,海淘代购是重点,有几件彩妆要入,还有这次没抢到的限量款……”


她拿出自己做的双11扫货思维导图,对照着购物订单,一件一件划掉已购商品。


在确认第148单支付成功后,晓文在连日奋战的虚脱边缘给公司领导发了条请假短信,心满意足地昏睡过去。


2


毕业2年半,晓文成功把自己的存款从三四千变成了三四万,负的。


第一年,她来北京找工作,在地铁上看到同龄人几乎人手一部iPhone,工资还没拿到手,就狠了狠心,在网上打白条买了一部。


上班后,老板给新人打鸡血,说要冲业绩、拿融资、搞上市,鼓励大家轮流值班、不舍昼夜、“大干快上20天”。


晓文住得远,不方便,只好搬到公司附近租了一个单间,押一付三,她负担不起,于是开了人生第一张信用卡。


3个月后,项目死了,融资断了,晓文一个半月工资伴随老板一场声泪俱下的散伙饭,烟消云散。她从此进入一场负负不断的债务循环。


第二份工作,晓文进了一家大型4A公司,虽然起步低、赚得少,但是机会多、牌面好,东三环,大高层,精英出没,金领云集。


在这里工作没多久,晓文就慢慢被环境影响,以破产阶级的财务实力过上了资产阶级的情调生活——名字必须英文的,穿戴必须牌子的,包包最好限量的,外卖不能重样的。


▲《北京女子图鉴》截图


每次在商场的试衣镜前偷偷看吊牌上的价格时,晓文都会想起那句职场箴言: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你是谁。


于是买,买,买。


喝水要用迷你速热茶吧机,2000块。大牌包包买不起,上网租,每月1800。


如影随形的,是越来越大的债务窟窿——两份网贷,三张信用卡,借呗花呗,分期白条。


如影随形的,还有越来越刺耳的社交噪音,比如,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没有任何意义》


《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没钱》


……


晓文渐渐被说服了——自己拼命加班,没有双休,努力程度不比公司任何人差,“生活压力这么大,买点好东西愉悦自己,也没什么错吧”。


可是晓文没意识到,大城市里的社交圈,月入5千和月入5万的人在共享同一套消费主义。


一个月工资拿到手,交够房东的,扣除还债的,留足人情往来的,剩下不够活着的。这是她。


一个月收入拿到手,留够理财的,存够养老的,交完房贷车贷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她的主管、老板、客户爸爸,还有开跑车来上班的富二代同事。


3


“除了我爸妈,这世上对我最‘好’的恐怕就是银行了。”晓文苦笑着说。


去年夏天,她借的信用卡到期还不上,打电话给发卡银行,理财顾问帮她以“外出旅游”的名义贷了一笔现金。


“打完电话瞬间到账,效率贼高!”她从此学会以贷还贷,拆了东墙补西墙。


没过几个月,这位理财顾问又打来电话:“上次花得爽吗?需不需要再贷一笔?”


当时正赶上北京房租大涨,房东向晓文下达最后通牒:涨租800,不续走人。她东拼西凑还是拿不出未来三个月的房租,急得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又贷了1万。


到此时,她每个月需要偿还的信用卡分期、消费贷款、花呗借呗和购物分期加在一起,已经逼近她每个月的工资额。


她想过节流,少买几件外套或者少去几次聚餐,可是这类花销省不了太多钱不说,还会降低自己的社交存在感和参与度。


她想过搬家,住到五环外去省一笔房租,查了查地图,超过一个半小时的通勤让她望而却步。她也想过跟别人合住一间,可实在没法安置几大箱衣服鞋子和养了半年的宠物猫。


升级的生活她憧憬过,可降级的生活她不敢想。在涨薪速度远远赶不上涨价、涨租和消费欲望增长时,她陷入一种被称作“自杀式消费”的死循环。


为了让这个循环能撑持下去,晓文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滴水不漏的财务高手——


最开始,她只有1万块钱的花呗额度,2万的借呗额度,两张信用卡,A卡能刷1万,B卡能刷1万2。


日常花销,花呗优先,因为花呗有一个月免息期;


花呗满额,再刷信用卡,但最好别刷满,怕影响评级;


A卡账期临近,如果还没发工资,可以先从借呗取现转到A卡;


B卡到期,如果没钱可还,可以向B银行申请旅游/留学/医疗等等随便哪种好通过的消费贷款,解燃眉之急。


每月工资拿到手,先还借呗,它是浮动利率,越早还上利息越低,然后再还银行贷款。花呗不用管,开通自动还款后,账期一到,它会像一只爬虫,自动“搜刮”你绑定在支付宝上的全部银行卡,你连密码都不用输。


一顿操作猛如虎,很快,晓文的花呗提额至2万,借呗提额至3万,A卡、B卡都变成2万。


一切看起来严丝合缝。梳妆台上的化妆品越来越多,柜子里的新款越来越多,可以透支的钱越来越多。


▲《北京女子图鉴》截图


直到有一天,晓文用借呗取现还花呗,被支付宝检测到,把她的花呗封停了。


链条的一端断裂,信用卡还不上,银行贷款到上限,工资遥遥无期,可是TF口红不能不抢、办公室聚餐不能不去、健身房私教课不能不上……


晓文被迫开辟了网贷这个第三战场。


“秒级审批,3分钟到账,20万额度,无抵押贷款!”


她找了一家被水军评为五星的网贷平台,借了6500元,结果实际到手只有5900元,手续费扣了600,加上利息要还7900元。


“太坑了!”


她赶紧从别处凑钱补上窟窿,换了另一家额度较小但日息稳定在万分之五的网贷平台,继续这种“透支-借钱-还钱-透支”的循环。


截至今年双11结束,晓文的各平台债务累计超过4万,大概等于她半年的工资。“信用卡明年春天能还完就不错了,其他分期已经排到19年12月份。”


4


“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部刚上市的iPhone,月还600,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后来想买的越来越多,于是开通了信用卡、花呗、网贷,拆了东墙补西墙,分期不行就套现。


很快,我的工资就跟每月还款额持平了……”


这样花钱的年轻人,晓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数据表明,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


以2018年应届生平均薪资5429元计算,第一批95后一出校门就平摊了人均10万元的债务。而已经打拼了几年的90后更惨,人均负债12万以上。


今年双11之前,晓文的信用卡银行又给她打电话,说她已经成为本行VIP用户,可以一次性申请一笔12万元的无抵押贷款。


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一个没车没房没有存款的人,一下子可以拿12万的贷款?”


晓文脑子里飘过一条前不久看到的新闻:一名硕士生因为借了5万贷款还不起,留下遗书自杀了。


她背后一阵发凉,跟对方说:我暂时不需要。


无抵押贷款、零息贷款和只要一张身份证就能过审的网络贷款,这些都是晓文入不敷出时的“救命稻草”。可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哪天早上醒来时,“发现所有债务数字清零了,一切重新开始”。


根据融360发布的消费调查数据,90后在借贷市场上的占比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排第一。不仅如此,这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就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在这批早早就负债前行的年轻人中,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花呗,每3个买手机的就有2个使用分期付款,每2个人中就有一个没存款。


“办公室里三代人,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而90后的父母在替孩子还贷。”这是一句戏谑,也是一个普遍性真相。


“只要我自己还能应付,真的不想跟父母要钱。”晓文说,她家境普通,爸妈都还没退休,因为是独生女,家里人总是在各种形式上接济她。


“我也希望能多赚点钱,最好每月都能往家寄点儿。可没想到啊,连养活自己都这么难。”


晓文说,她本来还幻想过四五十岁之前就能攒个几百万,辞职养老,逗猫遛狗……


“算了,还是靠国家养老吧。”


- END -

感谢阅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