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毕业典礼: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潇湘韬略 2020-02-19



作者:黄小羊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近日,微博上一条热搜让人感慨万千。


7月7日是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生的毕业典礼,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是一位来自甘肃贫困县的女孩张薇。


她用柔柔的声音,缓缓道出自己的求学之路。


第一次到省城参加物理竞赛的试验考试,却连试验器材都是第一次见。


然而贫困却阻挡不了她向上的勇气。经过三年的努力,不断的坚持,她终于走入了清华的校园。



更为可贵的是,懂得饮水思源的她决定推迟一年读研,走到教育资源缺乏的贫困地区参加支教,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她说:“有一次我来到甘肃的一家贫困家庭。家里只有一个桌子,连台灯都没有。但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认真地伏在桌上学习,在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光。


贫困的家庭也许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一点也不贵。


曾经有记者采访考入清华大学的才女武亦姝的父母有什么秘诀。


武妈妈直白地说:“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不过并不是指官二代,富二代这样的遗传和寄生,而是指比拼父母的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


孩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关键在于它的根是否扎实,而孩子的根正是来自于父母和家庭。

也许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多么富有的环境,但一定要努力创造一个充满书香、陪伴、理解和尊重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最近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迅速引起热议。


照片上两个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乘坐地铁。


一位妈妈气质优雅地和孩子互动着,她的两个孩子正认真地捧着书阅读;而另一位妈妈一脸疲惫,她的两个孩子则拿着手机看得不亦乐乎。



有人说这就是阶层固化带来的教育差距,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好的教育不在于父母多么富有,而是在于对孩子教育的远见。


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成为了哈佛历史上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学生。



他出生在农村,妈妈是一个不认识字的农村妇女,但却一直很重视他和弟弟的教育。


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学习的知识,每天都会让他们给妈妈“上课”。她让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知识教给她听,遇到不懂的还会和孩子讨论,一起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孩子不知不觉地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不得不说这是一位有远见的母亲,在润物细无声中,便让孩子养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


真正的教育不是点石成金的神奇造化,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自然过程。就像一朵云推动了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了另一个灵魂。


父母的语言,塑造孩子的大脑


孩子在上学后往往呈现巨大的差异,有些孩子特别聪颖,但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成绩也无法提升。可是,在婴儿时期他们其实相差无几。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呢?


中岛芭旺,被称为亚洲最年轻的哲学家。年仅10岁的他写出了著作《我看见,我知道,我思考》,获得了日本亚马逊文学榜第一名,震撼了日本文坛。


他笔下的一字一句,虽然都是小孩的简单文字,却充满哲思。


男孩从9岁开始在家自学,而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无疑就是她的母亲。

他的母亲从来没有把他当做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说话,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告诉他自己的所思所想。



来看看他的几段精彩短句,都和妈妈对他说的话有关:



中岛芭旺的妈妈在点滴日常中告诉孩子朴实的道理,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哲学家。


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科教授达姆博士发现,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


研究者招募了42组家庭,这些家庭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家庭追踪时间超过2年。


结果发现,仅仅到3岁,和孩子说话多的家庭子相比说话少的家庭,孩子累计能多听到3200万个词汇。正是这个差距造成了孩子们大脑发育的差别。


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家境有多富有,或是参加了多少课外补习,而是在他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父母的开明,走进孩子的内心 


泰国的一支暖心广告让人感动。


一位新郎在自己的婚礼上突然“控诉”自己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差的父母”,让所有的宾客大惊失色。



他一边放着视频,一边说道:“我从小就很困惑,为什么从来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上过钢琴课,唯一上过的音乐课就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唱卡拉OK。


他从来没去过培训中心,也没有去国外游学,父母总是带他去商场旁的游乐场玩得尽兴而归。


他没有朋友豪华的生日派对,爸爸妈妈为他准备的小把戏却把他哄得哈哈大笑,给了他作为孩子最棒的生日。


爸爸妈妈从不过度管束他,但却用自己的风趣和开明给了他最精彩的童年。他也因此成为了如今的自己,一个独立又有责任感的男人。



事实证明,父母的信任和开明,更能换来孩子的自律。


开明的父母,懂得放手,善于变通,他们会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成长,这实在是孩子的幸运。


因为这份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美的底色。


父母的尊重,成就有主见的孩子


香港少女叶礽僖11岁开始创业,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儿童交流社区APP,12岁成立软件公司,13岁时成了世界上年龄最小的CEO。


在她开挂的人生背后,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因为早慧,10岁的她与身边的同龄人格格不入,成绩好又爱抢答问题,被同学们认为爱出风头,也因此受到了学校同学的排挤和霸凌。


于是她对妈妈说想要在家自学,然后努力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女儿的“异想天开”,妈妈不仅没有反对,反而义无反顾地支持她的决定。


随后叶礽僖开始自学的生涯,不仅每周阅读20本书,还参加各类综合活动,与创业团队成员开会,接受普华永道总监每周的创业辅导交流。



如今她开发的APP不仅下载量超过3万次,自学效果也非常好,准备参加IGCSE考试,相当于连跳2级。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有主见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双尊重他的父母。


相信这个女孩一定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因为她始终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不懈地向着目标前进。


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学习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美的判断力”。


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在学习上会积极思考,在生活中会善于解决问题,在人生大事上,更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而一个生命的意义也正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


父母要做的便是,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怎样的教育才算是最好的教育?


杨绛先生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言传不如身教,在这方面父母的作用无可取代。


好的教育,从来不贵。


曾有个孩子说,最贵的车是爸爸的肩膀,最好的房子是妈妈的怀抱。


陪伴,理解和尊重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第一起跑线!孩子的一生能走多远,关键也取决于家长的眼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是每双眼睛看到的差异极大。这种差异源于眼界,眼界就是我们每个人睁大瞳孔撑开眼帘的能力。


你的瞳孔张不大,你的视界就被眼帘遮盖住。瞳孔能张多开,取决于你眼里能容纳多大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新事物越保持好奇,对人世种种越包容,你们的阅历越丰富,你们吸纳的知识和智慧越多,你们的眼界就越开,你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办法就越多。


因此,无论你们有多忙,在一生中都要坚持读有价值的书;


无论你们处于多么迷之自信的氛围,都要关照世界和现实;


无论你们的环境有多么复杂和世故,都要保持独立客观的眼光。


我知道有人称你们是佛性一代,爱谁谁。但我对你们有信心!我相信你们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关键一代,因为你们不像我们在温饱不足的环境成长,体面的生活让你们明了尊严的价值;你们接受了系统完整的现代教育,这对你们养成现代价值观非常重要;你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这对你们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判断非常珍贵。


你们肩负中国从有到好的时代裂变,相信你们比我们做得更好,因为你们本来就比我们更好!

前一段时间,《你正在被你的同龄人抛弃》这篇文章引爆了热点话题。


当然,原因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又焦虑了”或者说我们又“被焦虑了”。



制造恐慌和焦虑的行为,是挺让人反感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直面现实中的困惑,甚至还可以引申出一个很多人都思考过的话题:


相对于“套现15亿”,我们绝大多数的平凡人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人生差距?


另外,就算我们拼了命的奋斗、拼了命地学习读书、提升自己,但结果恐怕还是: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佼佼者,拼搏一生获取的财富,也不如一个有幸从一条北京阴道里爬出来的二流子继承的几套房产值钱。


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现实?读书(或者说提升自己)在现实面前就真的就没有意义了吗?


不是的。


读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让我们能够摆脱原生生活环境的思想束缚,学会从更高的角度、更大的格局思考、看待各种问题,并用来指导现实中的行动。


而且,这种思考能力和格局是可传递的,至少可以传递给下一代。


我们学会了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去考虑问题。学会了看穿一切的幼儿园和学区房。学会了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


对未来的儿子/女儿来说,再牛逼的小学老师,跟自己爸爸/妈妈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大学期间,有次放假回家,路上遇到过一个同学,他博览群书,见识深刻,是不寻常的“学霸”。


我表示了对他的钦佩,并问他为什么那么厉害。


他跟我说这些都要归功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他的父母都是80年代的大学生,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最让他自豪的一件事是,在他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不是特别靠谱。


在他的初中老师拿他整事儿的时候,而他的父母底气非常充足,站在他这一方,说出一句话来:“你没有错,是老师傻逼。”


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聊到了“到底什么是‘素质’”这个话题。

他说他心中的素质大概是:  
我们经历过的事,进行过的思考,读过的书,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我们的“素质”。当时的我真是觉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想每个不甘平凡的人,都要争取拥有这样的底气。这与我们买不买得起学区房无关。


以后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子女说:


你爸爸/妈妈就是从达尔文丛林里杀出来的那条野狼,也请你去达尔文丛林里厮杀一番,这没什么好回避的。


我或许不能给你提供什么学区房,但是我们可以把“经历过的事,进行过的思考,读过的书”所积累下的“素质”传授给你,让你在达尔文丛林中厮杀地更加从容、自信。


把上面说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就足够了。


读书(提升自己)或许改变不了阶级。它或许不能把平凡人送入上流社会,但它可以把平凡人变成所有普通人的先锋。


每个努力学习读书、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对自己未来的子女说:


你就是当了个兵,我也要让你当个站在第一排的掷弹兵


注:附上张薇的演讲视频


欢迎加潇湘韬略主编为好友,建立深度阅读连接

小号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庞氏百年,人间未变。
历史上真实的红军长征
区块链投诚指南
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同与不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