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鲜为人知的战争
——5万关东军兵败中国诺门罕纪实(一)
陈 辉
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了解到一场鲜为人知的正义与非正义的人类大厮杀——诺门罕战争。
(战场上的苏联红军)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我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在新巴尔虎左旗的诺门罕中蒙边境线一带,我被一个边防连门前的木牌所吸引:“诺门罕战争陈列馆”,这也许是全军唯一的连队陈列馆了。
走进室内,一件件使人触目惊心的陈列物便呈现在眼前:弹洞累累的钢盔、锈蚀的马刀、散落的弹壳、成堆的重磅炸弹、炮弹、除毒包、滤毒罐以及大日本制造的碑酒瓶……这一切都表明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残酷的战争,甚至化学、细菌武器也被卷入战场。
(得意忘形的日本关东军)
在解说词中我震惊了:1939年5月,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这里发生了一场人类最早的大规模现代化立体战争——诺门罕战争。交战双方是享有“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队对原苏联和蒙古国军队,我东北抗日联军也积极配合了苏蒙军作战。
(战场上的伪满洲国军队)
这场战争苏军由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元帅和朱可夫上将指挥;日军由参谋部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和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指挥。战争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力20余万人,飞机900余架,大炮500余门,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日满军死伤5.4万余人,苏蒙军伤亡18500余人,战争以日满军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间接地支援了中国抗战。
(战场上的东北抗日联军)
通过防连队的线索,我查阅了大量的《诺门罕战争》书籍、史料,并采访了一些历史见证人,终于搞清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伪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界”争端是诺门罕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诺门罕战争的中心地带,是以内蒙古诺门罕布尔德为起点至外蒙古的哈拉哈河地区。这一地区有长约60英里,宽约20英里的领土存有争议。30年代后期蒙古国和日本人控制的伪满洲国都想拥有这一地区的主权。
(战场上的蒙古军队)
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历史上曾中国的一部分,称为喀尔喀蒙古,也称外蒙古。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在长春市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为了树立“满洲国”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形象,使侵略合理化,日本与满洲国签订了《日满议定书》,通过这个议定,日本关东军实际上成了伪满洲国的国防军。伪满洲国的建立,使中蒙这段边界实际上变成了伪满洲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线。
(本文作者在内蒙古草原)
1939年5月初,伪满骑兵部队和日军顾问进入有争议的哈拉哈河以东地区巡逻时,发现蒙古的巡逻兵也在这里经常出没,关东军便在这里加强了兵力,进行挑衅、制造摩擦。
表面上看诺门罕战争是“边界”争端,实质却是日军对蒙古国和苏联存有野心。《日德反共协定》签订后,日本军方认为,纳粹德国在西方牵制苏联的有生力量,日本可以在东方大干一场了。早在1936年6月,日本就修订了《帝国国防方针》,加强在满洲的战备,以苏军为第一作战对象。日本大本营本着“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方针,有条不紊地制定着对苏的战略。
(本文作者与美军军事观察员在内蒙朱日和训练基地,观察战役演习时合影)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首先利用诺门罕地区的“边界”争端进攻蒙古国,占领其东部的哈拉哈河地区,作为下一步发展入侵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其蓄意已久的“北进计划”。
5月4日,哈拉哈河两岸春意盎然,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的马群越过哈拉哈河放牧。满洲国兴安北警备军骑兵第3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一个班的士兵开枪阻拦,并上马追击,将蒙军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为此,蒙军第7国境哨所50余名骑兵进行反击,攻占了设在争议地区的伪满军锡林陶拉盖哨所。于是,震惊世界的诺门罕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