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德元帅亲笔题词、朝鲜金日成授予勋章,来自天津的这位登高英雄不服不行

陈辉 晨晖点兵 2022-07-19


             国

开国英雄中的志愿军英烈

 ——人民解放军“双料英雄”全景扫描(二)

         英                 



1950年9月25日 ,参加“第一届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大会”的英雄模范,被人们公认为“开国英雄”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至1953年7月25日朝鲜战争结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命名的英雄,被人们称为志愿军英雄”

 

在人民解放军成长壮大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但能成为“开国英雄”和“志愿军英雄”的“双料英雄”却为数不多,他们堪称我军英雄中的明星。

 

1950年7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决定》,9月25日大会召开,毛泽东为大会祝词、朱德总司令讲话、刘少奇和周恩来题词、全国各界为大会发贺电、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战斗英雄致以国家最崇高的荣誉。这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模范代表大会,是新中国第一次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是规模最大、最隆重、规格最高的英雄模范代表会议,当时评选出全国战斗英雄350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

 

毛泽东主席在全国英雄代表大会上讲话(左图)

全国英雄代表大会纪念册(右图)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英雄称号的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人员共371名。

 

“开国英雄”中后来成为志愿军英烈的共6人,其中荣获志愿军英雄称号的2人,志愿军特等功臣1人,志愿军烈士3人。

 

九死一生创建新中国,荣获“开国英雄”,又出生入死荣幸成为“保家卫国英雄”;赴汤归来又蹈火,拼死沙场又舍生取义,这就是“双料英雄”的传奇人生。

 

在解放战争中被授予英雄称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再次被授予英雄称号的仅有俩人,他们是杨根思和杨连弟。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接见(后排右四)杨连弟等英雄代表


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共有350人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他们中后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者,仅有杨根思和杨连弟再次被授予英雄称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从“登高英雄”到志愿军“一级英雄”——杨连弟。




杨连弟:

从“登高英雄”到志愿军“一级英雄”



杨连弟

先后荣获“登高英雄”、“一级英雄”等多项称号


杨连弟我军铁道兵的英雄代表,从解放战争时期的“登高英雄”成长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志愿军“一级英雄”。


连环画作品《登高英雄杨连弟》


杨连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技术工人的身份入伍,参军时已经30岁,这在解放军中是少有的。


1919年杨连弟生于天津北运河畔北仓村,他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因家境贫寒,作为家里的长子,杨连弟从童年起,就跟父亲卖菜、卖鱼,给人家帮工种地。杨连弟14岁就成了亲,他和妻子阎福珍是娃娃亲。由于两家的关系非常好,两家商量,要是生女孩就是干亲,要是男孩就是亲家。阎福珍生于1918年,杨连弟还没有出生,家里就给他们定了亲。阎福珍的父母去世早,她15岁就嫁到杨家。  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杨连弟刚结完婚,就给人家站柜台当伙计,15岁到鞋厂当学徒。以后失业,在乡间做苦工。日本侵占天津时,又到城里蹬三轮,当自行车夫,还在被服厂做过临时工。


1943年,杨连弟被日伪当局抓去当电业工人,爬杆架线。他终日奔波劳碌,饱偿了生活的艰辛。后来在建筑工地当架子工。垒台搭架、登梯爬高成为他独特的本领。三四米长的架杆需2人抬、3人立,而他一个人用两手支撑,能直立着挪到事先挖好的坑内,成为众人羡慕的绝活。    


杨连弟的胆子特别大,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对于难事,他总是乐呵呵地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1948年底,解放天津战役的外围战斗打响,正在城里干活的杨连弟趁夜爬过护城壕沟跑回北仓,向解放军介绍天津城防情况。村里召集青壮年给部队抬担架,他首先报名加入到支前民工行列,帮助解放军运送弹药。攻城开始后,又与同伴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一次,正抬着担架,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他扑在伤员身上掩护了伤员,和一起抬担架的小伙子都被埋在土里。晚上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身上、脸上,连耳朵眼里都是土,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很轻松地说了经过。妻子一再嘱咐他:“要千万小心点。”他总是回答两个字“没事。”  杨连弟不但有胆有识,而且心灵手巧。北仓解放后,他家门前的空地成为解放军的停车场,他和战士们混得很熟。一次,一辆部队的车“抛了锚”,两位战士上下忙碌,怎么也发动不着。杨连弟过去说:“我试试。”于是接过扳手干起来,不大一会工夫,汽车就发动起来了。家人问他什么时候学的,他说,在城里一个汽车修理厂帮过几天忙,就偷学了一点修车的技术。    


1949年3月初,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布告招收技术工人,杨连弟在家人的支持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铁道纵队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三连的随军职工,后来由职工入伍。

    

解放战争时期的杨连弟


入伍后,杨连弟随队移驻河北滦县。1949年4月,杨连弟所在部队奉命修复石家庄至北戴河铁路桥梁,三连负责七十六号桥。该桥为双轨,其中一根钢梁被毁坏。当时没有大型起重设备,作为“师傅”的杨连弟带领战士们在平地搭起木垛,以短轨撬起上行线路跌落的钢梁,搭在木垛上,再往上垫枕木加高,然后将顶起的钢梁运至连接的位置,一次成功,受到连队的表扬。随后,又抢修七十一号桥。由于干活过猛,杨连弟从7米高的桥墩上摔下来,碰破了头。经医生救治苏醒后,第二天就带伤上了工地。


1949年8月,上级命令杨连弟所在的大队三个月内修复八号桥。这座桥横悬在两山之间,地势险要,是陇海线的咽喉,跨洛阳至潼关段观音堂以西的两山之间,是陇海路上最大的险工。桥墩高45米,上指蓝天,下临深壑,为当时全国之最。该桥是在192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专家共同设计的,历时4年建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几次被炸毁,美国工程使节团曾用了两年时间也未能修好。


1948年,国民党军队逃窜时,又将八号桥毁坏,用以阻止我军进军大西北。当时这座桥梁炸得只剩下5座高低不平的桥墩矗立在深壑中,断裂的桥梁横躺在山谷里。车站上,解放军急待运往西北前线的粮食、武器弹药及其它军需物资堆积如山,战士们个个心急如焚。


为了保障我军挺进大西北,铁道兵团提出要在3个月内修复。而要重新架起桥梁,必须首先登上桥墩,清理废墟,铲平桥墩顶。但是如何登上桥墩却成为难题。当时,在当地流传一个顺口溜,“8号桥入云端,上桥如上天;8号顶,8号顶,摔下来成柿饼。”当时这个桥被炸得就剩下5个孤零零的桥墩,就是一个团去了也没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专家提出,架索道用滑轮吊运人和材料,但一时无法买到设备材料,而且两山都是光秃秃的坚硬岩石,打桩困难;又有人提出,围着桥墩搭脚手架,但需要架杆2万根、铁丝5000公斤,又无法解决这么多材料。大家又提出几个方案,都因条件不足无法实施。


全团修桥动员大会后,杨连弟整天围着桥墩转,想着怎么能爬上去。深夜,他独自到桥墩下观察,发现桥墩上每隔三米多就有一根长50 厘米、宽6厘米的铁夹板,而且夹板上还有圆孔,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然后顺着杆子爬上去,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再搭成单面云梯。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和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徒手登攀,成了唯一方案,得到了团首长的批准。杨连弟和另外18名战士被确定为登高勇士。                             

9月20日上午,登高开始。团政委将一面红旗授予杨连弟,庄严宣告:“同志们,全团都在注视着你们。你们是修复八号桥的先锋,这面红旗你们要想法插到墩顶上!”杨连弟坚定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然后举起带钩的长杆,靠近桥墩,勾住铁夹板上的圆眼,攀着杆子爬了上去。后面的十几位战士紧随在下面绑架云梯。


杨连弟冒死攀登八号桥桥墩


杨连弟攀登的时候,全团鸦雀无声,当时听到的只有风声。当他登到20多米高的时候,铁夹板越来越稀少,由间隔3米变为5米,最长的杆子也勾不到上面的铁夹板。班长刁树贵在下面连喊:“危险,快停下来!”杨连弟只是向班长微笑了一下,深吸一口气,踮起脚尖,踩着仅有6厘米宽的铁夹板,用一只手举杆,另一只手扶着光滑的水泥墩壁,沉着地用杆钩勾住了上面的眼。他喊了一声:“同志们,上啊!”便纵身爬了上去。后面的战友们紧跟着将云梯搭了上来。  云梯渐渐接近墩顶,团首长和战友们捧着红花,带着锣鼓来到现场,准备庆贺登高的胜利。然而,当杨连弟就要攀到墩顶时,却被突出来的顶檐挡住了。笔直的长杆不能拐弯,无法勾到墩顶的铁夹板,在场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杨连弟发现上面有一根被炸断的钢轨突出在墩檐外,便解下腰间的绳子,甩上去套住钢轨,试拉几下,便用两脚蹬着墩壁向上攀。刚上了几步,就感到双手酸疼,身重千斤,但他咬紧牙,终于抓住钢轨,翻身跃到墩顶。当他掏出怀中的红旗高高举起时,桥下一片欢呼声,观战的老百姓把锣鼓敲得震天响,大家惊奇地说:“真是神兵上天梯啊!”


杨连第参与抢修的陇海线八号桥开始通车(杨连弟桥)


后来,全团官兵依靠杨连弟发明的“天梯”实现了登高修桥。  杨连弟登上桥墩用了4个小时,而整平桥墩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桥高、风劲、地方窄,墩顶上面只有3平方米面积,稍有不慎,就会跌成肉饼。特别是二号墩,顶面约有26方钢筋混凝土,用钢钎、铁锤等传统工具,需要2个月才能清除掉。按照任务要求,则必须在10天内全部铲掉。


解放军铁道纵队修复施工前八号桥的情况


杨连弟和排长研究后,又创造了“轮番爆破,整平墩顶”的修桥方法,决定采取打斜眼、装土药、小剂量连续爆破的方法施工。全连同志轮流登顶打眼,杨连弟只身一人负责爆破。每次放炮时,要到檐下的脚手架上隐蔽,仅靠一块木板做掩护。在3天的时间里,爆破了100多次。他的耳朵被震聋了,头震晕了,也不换班。全团战士一鼓作气,在10月8日完成了全部任务,杨连弟以超人的胆略和绝技,创造了古今罕见的盖世奇功,使架桥任务提前20天完成。


英雄的事迹震惊全团,郑州铁路局局长佩服说:“我是几十年的工程师,也干不了这个活!”铁道兵兵团党委给杨连弟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他“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


杨连弟烈士纪念馆中杨连弟的画像


1950年1月,杨连弟随部队转战洛阳、石家庄等地。5月,在抢修洛河铁桥工程中,杨连弟冒雨在30米高的桥梁上安装吊车,创造了用拼接的钢梁搭空中脚手架的方法,取得成功,荣立两次小功。 


1950年9月25日,杨连弟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大会”,被选入大会主席团,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9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人民铁军报》文章“八号桥的登高英雄——铁道兵团在修复陇海路工程里面的一个英雄故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编印《全国战斗英雄会议纪念刊》、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新闻纪录片《胜利之路》等,分别介绍了登高英雄杨连弟的事迹。


宣传杨连弟事迹的报纸


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后,杨连弟就出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铁道兵1师1团1连副连长。


入朝前,杨连弟所在部队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从中国边境的集安快速修建一座横跨鸭绿江的铁路便桥。第一夜,杨连弟就偷偷一人将30余根百余斤重的枕木移放到施工地点。第二夜,杨连弟和战友们开始修整路基。严冬季节,地冻三尺。他们奋战了7昼夜,挖掘了5000立方米冻土和岩石,为修建新桥铺平了道路。  


1950年11月6日,杨连弟随部队正式入朝。


连环画作品《一级英雄杨连弟》


1951年1月,位于平壤东北部的佛流江大桥被敌机炸毁,铁路运输中断,上级命令线路四连在7日内修复。由于美机不停地轰炸,白天不能干活,只能是夜间在微弱的星光下施工,效率极低,特别是起梁,夜间又干不成。部队上下十分焦虑,四连请杨连弟指导。杨连弟立即带着战士们赶到工地,经过细心观察,发现尽管敌机轰炸频繁,但是每批敌机往返之间,总有一段空隙,利用这个空隙干一会儿,比摸黑干一夜的效率还高。于是,他采取了“猫戏耗子”的方式,开创了铁道兵部队白天抢修的先例。飞机来了就栓个绳子从桥头下来躲着,飞机走了继续施工,竟然在白天将桥修好,使佛流江大桥提前3天修复通车。


兵团将杨连弟的经验在全部队中推广。2月中旬,朝鲜第四次战役正在激烈进行,上级命令在佛流江左侧另建一座辅助便桥,杨连弟所在连的任务是在桥头挖堑,引出一条铁路支线,每人每天要挖冻土2.5立方米。杨连弟创造了“先掏心,后挖边,在砸盖”的方法,使全连工效提高3倍,10天任务7天完成,连队集体获“战胜困难,抢修先锋”锦旗。


1951年5月,在抢修龙津江大桥时,杨连弟不顾敌机轰炸扫射,顺着桥身垂下的半截钢轨,果敢地爬上17米高的桥墩,取下40多根枕木,解决了工程急需。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展开,铁路、桥梁大部分被敌机炸毁,前方供应中断。杨连弟所在部队参加龙津桥抢修,由于缺少备用枕木,杨连弟冒着敌机轰炸,顺着一根由桥墩垂下的半截钢轨爬上17米高的下行线桥墩,取下40多根枕木,解决了工程急需,赢得了抢修时间,杨连弟荣立两次小功。  


此时,五次战役已经胜利结束,被赶至“三八线”附近的“联合国军”为挽回败局,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实施狂轰滥炸,集中炸毁了清川江大桥。清川江大桥是钢铁运输线上的重要桥梁之一,运输中断,上级命令一连在80天内修复。杨连弟奉命带1个排抢修清川江大桥,他与战友马德友4次下水勘踏江中地形,一连几夜没睡着觉。这时,恰逢朝鲜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先后搭浮桥12次,均被冲毁。为了修架三号桥墩,全连战士经过两天一夜奋战,刚刚用7000多根枕木搭好的三号桥墩又被一场特大洪水冲垮,连重达30多吨的钢梁也被冲出1000多米。杨连弟又和战友们用“木马”便桥、枕木排浮桥、油桶排浮桥等11种架浮桥的方案进行试验,都未能成功。由于用汽油桶排浮桥太轻,被浪头掀得晃来晃去。


他们又把钢轨绑在铁桶上,放入江中做浮桥,这种方法在修桥史上从未有过。试放时,师、团首长都到现场观看。杨连弟带领几名战士冒着倾盆大雨将浮桥放到江心时,突然一排浪头打来,浮桥失去平衡,像门板一样立了起来。杨连弟带领战士跳上浮桥,将浮桥压平,用钢轨交叉插进江底,再和浮桥绑在一起,使它稳固。但是,又一个巨浪压来,将整个浮桥压进水里,只听“哗”的一下,栅栏被冲散,油桶、园木被冲得四分五散,随着浪涛满江乱滚。杨连弟在激流中抓住一只油桶骑上去,想打捞一些被冲散的材料,可是刚伸出手,又一个浪头打来,他连人带桶一起被卷进江里,只剩下一顶军帽在水面上漂浮着。


杨连弟在清川江沿着单轨爬上桥基抢修


大家都知道杨连弟不会水,呼喊着向下游追出100多米,才看见杨连弟手举钳子,在江中时隐时现。大家不顾一切跳进水中抢救,终于把他救上岸。这时,他已被淹得不省人事,但手里还牢牢地握着那把克丝钳子。大家连压带锤地把他弄醒,连长冲他喊道:“这么危险,你怎么还不把钳子扔掉?”杨连弟说:“扔了它还怎么干活啊!”战士都被他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了。


身体刚有些恢复的杨连弟又腰挂嘎斯灯,爬上残桥,将长杆绑在钣梁上,再指挥战士们绑横杆、斜杆,搭成30多米长的吊桥。经过30个昼夜苦战,最后,杨连弟又创造了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的方法,终于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胜利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小时。杨连弟荣立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他领导的一排荣立集体功。


1951年9月1日,杨连弟到沈阳出席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入选主席团,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勋章。随后,出席全国铁路劳模代表会议,并当选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送给他亲笔签名的照片。


会后,杨连弟随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北小组,向祖国人民汇报,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巡回汇报后,杨连弟重返朝鲜战场。 


1952年3月,杨连弟的部队进驻百岭川桥。该桥位于500米半径的弯道上,东靠峭壁,西临清川江,是满浦线上的枢纽。10座桥墩中,有5座已被炸坏,钢轨枕木散落各处。3月14日,杨连弟从北京返回朝鲜部队。5月15日上午,连里召开支委会,中间休息时,杨连弟因桥上有一个班正在起梁,就到桥上去看。他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由于过车多、负重大,移动了5厘米,就和战士们抬着压机上桥,准备移正钢梁。就在这时,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当场壮烈牺牲。时年仅33岁。战士们将他安葬在朝鲜清川江畔。

 

1952年5月15日上午8时35分,敌机轰炸的硝烟还未散尽。正当杨连弟指挥战士们抢修清川江大桥时,一颗定时炸弹爆炸,他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图为战友们在烈士牺牲的地点写下的誓言:

“我们踏着英雄血迹前进!”


杨连弟牺牲的消息传开,中朝两国军队和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连弟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为了纪念杨连弟,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接受群众建议,命名陇海铁路八号桥为“杨连弟桥”,并在桥头建立纪念碑和烈士塑像。 


在毛泽东主席的要求下,于1953年3 月15日,将杨连弟烈士灵柩从朝鲜清川江畔运回祖国,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与志愿军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长眠在一起。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颁发政令,追赠杨连弟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并在熙川郡富士山上修建“战斗英雄杨连弟之墓”。  


1957年5月15日,天津各界集会纪念杨连弟烈士牺牲5周年,朱德元帅亲笔题词“继承革命传统,建设伟大祖国”;“彭德怀元帅题词:“杨连弟烈士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中。”1975年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签署命令,授予杨连弟“朝鲜国旗勋章”。


杨连弟荣获的朝鲜国旗勋章


1985年10月17日,金日成主席再次签署命令,授予杨连弟“朝鲜友谊勋章”。1995年,洛阳铁路分局和陕县人民政府重塑杨连弟纪念碑。杨连弟的家乡——天津市北辰区建杨连弟公园、杨连弟纪念碑和杨连弟纪念馆。


登高英雄杨连弟纪念馆奠基仪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众智互通



往期连载


连载一丨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打退美国王牌军队,来自江苏的这位开国英雄不简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