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世界第一个击落U-2高空侦察机,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下达攻击命令。
点击上方“
晨晖军事
”
可阅全部文章
陈 辉
美国U-2高空侦察机肆无忌惮地入侵苏联领空,使苏联忍无可忍,终于采取行动,予以回击。
最初苏联采用米格—16歼击机和苏—9歼击机对付U-2高空侦察机,然而一次又一次失败而归。U-2入侵苏联领空均被苏联的防空雷达准确的地捕捉到,并出动“米格”歼击机进行攻击,但由于“米格”的飞行高度太低,对U-2侦察机没有构成任何威胁。
正在苏联束手无策,美国洋洋得意的时候,1960年5月7日,苏联塔斯社向全世界广播了一条震惊全球的消息:苏联防空部队击落了美国U-2间谍侦察机,活捉驾驶员F·鲍尔斯上尉,地点在苏联斯维尔德洛伏斯克工业中心上空。美国震惊,世界哗然。
美国U-2高空侦察机是如何被苏联击落的?是导弹?是高炮?是歼击机?美国一头雾水,苏联对细节守口如瓶。
于是,世界上各种猜测纷纷出笼,最具传奇色彩的说法是苏联间谍做手脚将U-2一举击落。
美国U-2侦察机频繁入侵苏联,惹恼了苏联当局。于是,苏联情报机关通过各种渠道侦知巴基斯坦白沙瓦空军机场是美国U-2侦察机的主要基地之一。克格勃的航空专家轻易地设计出一个使U-2飞机起飞后机械失灵,但驾驶员却不能发觉的巧妙方法,他们不动声色地派遣了一个名叫彼得的特工,以勤杂工的身份打入白沙瓦空军基地。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彼得结识了美军机械师罗伯特。他投其所好,通过玩纸牌很快成了罗伯特的密友。从罗伯特那里,彼得探听到了U-2将在5月1日零点起飞,进入苏联执行任务的绝密情报。
彼得用红外线望远镜进行彻夜的观察,发现U-2飞机只有一个军警守卫,每两个钟头换一次班。每次换班都在飞机的右舷,离飞机的门较远,有机可乘。
一天夜里两点,彼得像狸猫一样穿过几重铁丝网溜进机场,瞄准换班军警交接班聊天之际,悄无声息地溜进U-2机舱,他按照克格勃飞行技术专家指导的办法,利用磁铁吸力,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一截磁性钢丝插进U-2的高度仪。由于磁性钢丝的干扰,虽然高度仪的指针指在20000米,可实际高度可能只有不到15000米。工作很快完成,彼得才敏捷地溜出机舱,消失在夜幕里。1960年5月1日6点26分,美军飞行员弗兰西斯·盖利·鲍尔斯驾驶360号U-2侦察机从白沙瓦空军基地起飞,进入苏联领空,拍摄叶卡捷琳堡与普列谢茨克附近的洲际弹道导弹研发基地,最后在挪威的博德机场降落。
这项任务对于鲍尔斯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三年来他已经驾驶U-2执行了27次空中侦察任务。机上装有一台反雷达的电子干扰器,当飞机逼近苏联国境时,鲍尔斯打开了干扰器,当时他以为在27000米高空,而实际仅有10000米高度,于是悲剧发生了,鲍尔斯驾驶U-2被苏联歼击机击落。
传说毕竟是传说,真实情况是这样的:鲍尔斯驾驶U-2入境后,苏联雷达立刻发现了它,并将红色警报传遍全国,对U-2实施不间断雷达追踪。
赫鲁晓夫接到了苏联国防部长罗季翁.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打来的电话:U-2再次对苏联实施空中侦察。赫鲁晓夫下令:不惜一切将其击落。
U-2飞机拍摄到的前苏联空军基地
苏联首先派出一架转场路过此地的苏一9歼击机进行拦截,它携带AA-1、AA-3空空导弹,但苏-9即够不着、也追不上U-2。于是,该机不得不采用不携带任何弹药的方式提高飞行高度,试图以撞击的方式拦截,然而由于飞行员未能发现目标而失败。随后U-2进入地空导弹防区,地空导弹部队第一轮发射了14枚S-75防空导弹。
S-75(北约代号SA-2,萨姆-2)是苏联第一代全天候中程、高空防空系统,1957年12月定型,1958年装备,到1960年发射架已达到1000部以上。每个发射营装备六部,成六边形布置。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弹长10.79米,重2375千克,战斗部为定向爆炸的破片杀伤式战斗部。最大射程为48千米,最大作战高度32千米,速度为4马赫。低空杀伤半径65米,高空杀伤半径250米,平均精度75米。单发杀伤概率70%,三发杀伤概率95%。主要担负国土和要地放空任务,重点对付远程轰炸机和侦察机。
当鲍尔斯驾驶飞机逼近苏联成湖地区时,一架喷气式战斗机出现在与他航线平行但低一些的高度上,鲍尔斯不以为然。上午10点30分,飞越斯维尔德洛夫时,突然,一道橙色光线照亮整个驾驶舱。随后飞机剧烈颤抖起来,失去控制。接着机头歪向一侧,机翼脱离机身,飞机进入倒飞螺旋,人在座舱里被抛来抛去。第一轮导弹射击就有一枚成功击伤了U-2侦察机,但防空部队未能及时确认U-2是否被击中,又发射了多枚导弹。
当时,苏联正举行“五一”阅兵式,游行庆祝活动正在进行,国土防空军司令比留佐夫元帅急匆匆地登上了位于红场墙边的列宁墓观礼台,向赫鲁晓夫报告“U-2已被我S-75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员被俘。”赫鲁晓夫大喜,拍着比留佐夫元帅的肩膀说“好样的,我要亲自给防空军庆功。”
5月2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委员上秘密宣布了U-2被击落的消息。5月7日赫鲁晓夫向媒体通报此事。
U-2在苏联上空被击落、鲍尔斯被俘使毫无准备的美国陷入极其难堪的境地。最初,苏联方面没有任何动静,美方自作聪明,想蒙混过关。因为,U-2飞机上有自毁装置,由于U-2侦察机是美国军方最高机密,如果飞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美国军方在U-2侦察机上的弹射座椅后面安装了自毁系统,当飞行员弹射后70秒将启动自毁系统炸毁飞机,但鲍尔斯驾驶U-2被击中后不敢冒这个险,他不知道到底是先弹射还是先自毁,所以自己先弹射保命了,压根儿没有打开自毁系统,使得苏联人在地面上找到了U-2较完整的残骸。鲍尔斯当天没有按计划返回机场。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政府内部一片恐慌,但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和负责U-2侦察机项目的副局长理查德·比斯尔设法让艾森豪威尔总统相信:U-2侦察机从70000英尺的高度被击落后,没有一名飞行员能够生还。美国以为U-2侦察机自毁了,飞行员死了,不会有把柄落在苏联人手里。所以极力否认是间谍飞机入侵苏联,宣称只是一架搜集气象资料的飞机迷航。为此,苏联向外界展示被俘的鲍尔斯和U-2残骸。世界各大媒体对此事件纷纷发表评论。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外交官请求苏联政府允许会见被捕的鲍尔斯,但被拒绝。面对铁一般的事实,艾森豪威尔对美国国会辩解说是为避免新的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苏军实力强大无比,如果不事先摸清苏联的军事实力部署,一旦苏联对美国发动核突袭,将使美国处于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出面承认,是他亲自批准这些针对苏联的间谍活动的。鲍尔斯被俘后,U-2侦察机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架飞机的坠落会引起如此巨大的连锁反应。由于美国拒绝就此事向苏联道歉,原定在5月中旬召开的美、苏、英、法四强高峰会议以赫鲁哓夫的愤然离去而告破裂,艾森豪威尔访苏计划也被取消。美苏关系降至冰点。
1960年8月19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对鲍尔斯进行审判,判处鲍尔斯10年有期徒刑。
据美国《空军杂志》报道: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出生于1929年8月17日,他是一名航空学校学员,参加过战斗机飞行员培训,后来加入了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第468战斗机中队,他在那里的表现非常出色。
作为美国空军一个骨干飞行员小组的成员,鲍尔斯于1956年开始为中央情报局工作,被选为首批U-2侦察机飞行员,而且是第一个驾驶U-2侦察机执行侦察任务。
U-2侦察机第一次飞越别国领空的任务发生在1956年6月20日,当时飞行员卡尔·奥弗斯特里特从德国的威斯巴登起飞,穿越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空;当年7月4日的第二次任务则飞越了苏联的列宁格勒。
鲍尔斯在执行任务时展示了一名优秀飞行员的素质以及熟练的导航技术。虽然最初他认为自己只会在这个项目中干一两年的时间,但和一些同事一样,他年复一年地坚持了下来,忍受着前进基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
起初,鲍尔斯被派往土耳其的因斯里克空军基地,他在1956年9月完成了自己的首次正式飞行,沿着苏联南部边界执行电子监视任务。虽然他执行过许多类似的飞行任务,但依然倍加小心,以免意外进入苏联领空。1956年11月,鲍尔斯成了第一个驾驶U-2侦察机从土耳其基地起飞,成功飞越苏联的飞行员。通过一系列大胆的飞行侦察任务,鲍尔斯获得了苏联正将其发展重点从战略轰炸机转移到洲际弹道导弹上来的确凿证据,这对美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情报信息。
经过美苏双方多次的谈判与协商,1962年2月10日,在德国哈弗尔河格林尼科斯大桥上,美国政府用苏联间谍费舍尔换回鲍尔斯和美国大学生弗里杰利克。
鲍尔斯回国后没有得到白宫的奖励,而是受到不公正待遇。迎接他的是一片批评与抨击,新闻记者和评论家们指责鲍尔斯在逃生前没有炸毁飞机,被捕后也没有自杀。尽管在苏联的法庭上鲍尔斯极力为自己和他的祖国进行辩护,但是中央情报局并没有站出来公开支持鲍尔斯。
鲍尔斯遭后来在洛克希德公司著名飞机设计师克拉伦斯·约翰逊的支持下,进入该公司当了7年的试飞员,随后成为一名直升机飞行员,参与洛杉矶市区的交通管理工作。1977年8月1日,在执行加利福尼亚州森林灭火行动中,鲍尔斯驾驶直升机在返航途中因燃油耗尽坠地身亡,年仅48岁。
2000年5月1日,在U-2侦察机被击落事件40周年之际,在U-2侦察机行动大本营的加利福尼亚州毕尔空军基地举行了一场纪念仪式,充分肯定了鲍尔斯所做的贡献,他的家人也收到了许多追授给鲍尔斯的荣誉:美国空军授予他“优异飞行十字勋章”、战俘奖章和国防服役勋章,当时的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则授予他“中央情报局局长奖”。
目前,盖利-鲍尔斯的骨灰被安放在美国的阿尔林格登国家军人公墓。他驾驶的U-2侦察机部分残骸,现存于莫斯科的中央军事博物馆内。
“鲍尔斯事件”后,美国彻底停止了U-2侦察机对苏联地区的飞越侦察活动,U-2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的中国、朝鲜、越南。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往期回顾
走过天安门的十四次辉煌
晨晖军事(chenhuimilitary)出品
审稿:陈辉
编辑:祝华
美编:小竹子
转载请注明来源晨晖军事
纯军事纪实原创文章公众号
国内仅此一家欢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