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介绍丨早期人类的劳作工具——石斧
▲ 石 斧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物博物馆藏)
文物名称 | 石斧 |
时代 | 新石器时期 |
保存地点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 |
材质 | 石 |
一、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的人类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场景模拟
(图片来源:www.history.com/topics/pre-history/stone-age)
二、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部分。
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场景想象图
(图片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87964)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人类生活场景复原
(图片来源: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3837718.html)
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对比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
起止时间 | 距今300万年前~距今12000年或11000年 | 距今11000年前~距今5000年或4000年 |
主要生产劳动工具 | 打制石器: 砍砸器(用于砍伐树木、制作挖掘工具及捕猎) 刮削器(用于刮削兽皮及切割猎物) 尖状器(用于采集植物根茎及刮削兽皮) 石球(捕猎投掷) 石锤(制作石器)等 | 磨制石器: 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当时主要用于制作骨器和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工具,并出现了应用钻、磨等新技术与木柄相结合构成的复合工具 陶器: 用于粮食的存储 |
生产活动方式 | 掠夺型经济: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将天然产物作为食物 | 生产型经济: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人类可以生产食物 |
图为部分旧石器时代常见石器,其中1、3为砍砸器,2为石锥,4、7为刮削器,5为砸击石核,6为砸击石片(图片来源: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旧石器详解图
注:要从石块上打下适用的石片,必须在石块的平面上进行打击。如果没有一个适合的平面,就得打出一个平面来。这个平面即台面。
石核:剥落石片的剩余部分。阳面:又叫劈裂面,是石片从石核上劈裂下来的一面。打击点:打击时的着力点。
新石器时代石镞(浙江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图片来源: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三、石斧
下面分别介绍打制石斧和磨制石斧的制作加工过程。
打制石斧 | 磨制石斧 |
选择硬度在5以上,同时具有一定韧性的岩石 | 岩石就地取材,或者通过交换获得 |
打击石块,剥离适用的石片 | 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将原料制成毛坯 |
用石锤、木棒或骨棒等工具修整石片 | 用工具琢去毛坯表面棱角 |
/ | 在磨石上加砂加水进行磨光 |
/ | 对器物进行穿孔 |
几种打击剥离石片的方法(图片来源: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对石器二次加工(图片来源: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 安装木柄的石斧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图集 第1册 石器时代》
互动环节:
石斧的用途,从最初的工具、武器逐步演变,到新石器时期后期出现了用作礼器的情况。以下哪件礼器由石斧演变而来?
A、鬲
B、琮
C、钺
D、卣
(答案将于下期揭晓)
参考书目
[1] 裴文中撰. 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4.05.
[2] 张之恒著.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3
[3] 张之恒著. 中国考古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
[4]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考古学之二[M]. 1972.07.
[5] 李昆声主编. 云南考古学通论[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9.05
[6] 杨坤著. 民族学概论[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8.06.
[7]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 简明中国文物辞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05.
[8] 马承源主编. 文物鉴赏指南[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03.
[9] 朱启新主编;吴璟昌著. 中国文物小丛书 石器[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12.12
[10] 丁岩,李彦峰,王东著. 金戈铁马 陕西古代兵器[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6.12.
[11] 西北大学历史系编印.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图集[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4.6.
[12] 潘天波.史前鹳鱼石斧图:一场丧葬仪式[J].中国美术研究,2021(01):12-19+26.
[13] 赵绍印,潘天波.由巫化工:史前陶画的思想性与诗性——以《鹳鱼石斧图》为中心[J].艺术学界,2020(02):154-168.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十楼
网址:http://museum.ecnu.edu.cn/
编辑排版:博物馆志愿者 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