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河图洛书

2017-11-19 古道 民间古籍善本整理

     

 按照传统的说法,“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找到最原始的河图、洛书就等于找到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源头。直到周成王时代,记录下来的“河图洛书”还在皇宫陈列着。经周幽王之乱,西周的国宝被犬戎劫掠一空,“河图洛书”从此也就不见踪影。孔子因为没有掌握系统性的修身“内求法”,只能外求于历史的记录,因此天天祈盼“河图洛书”能够重新出现。但他一直等到晚年,也未能得见“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样子。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初始的基因文化,是八卦灵感的源起,是阴阳五行术数文化的发端。“河图洛书”是如何诞生的呢?


 “河图洛书”在上古时代有什么用途?历史文献未能记载下来,成为了千古难解之谜。

“河图”一词,最早的记录见于《尚书》,其次在《周易》的“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尚书·周书·顾命》记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传云:“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处对“河图洛书”是指什么尚无记载。《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河图洛书”在上古时代有什么用途?历史文献未能记载下来,成为了千古难解之谜。


 实际上,“河图洛书”,是中国道德修身文化中来自上古时代修身“内求法”而产生的图案,诞生在伏羲深度天人合一状态的真知中。他是在运用道德修身“内求法”,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后,通过体之于身所感所得,然后绘画成可观性的图形而保存流传。并且,由此而产生易理哲学而画出八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源生于此。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易学、风水、五行、子平八字、紫微斗数、择日、占卜等学科中。


 中国的道德根文化,完全是一个“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治世文化,也就是一种通过修身而达到天人合一,获得自然、宇宙真知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字以及历史记载,都紧密地与修身实践的结果相连。但是从夏启以后,由于整个社会开始离道失德,家天下的“天下为家”取代了“天下为公”,人的私心贪欲与日俱增,修身文化才逐步退出主流社会,流传于民间。主流社会缺乏道德修身的实践,纯以后天智识为用,所以对古代通过修身实践而达到天人合一状态下所诞生的文字以及文化记载,逐步失去准确的解读能力。这些现象早已萌生于夏启时代,逐步严重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自此歧解文化的现象日增,发展至近代已是面目全非。


 “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方法,在尊道贵德的前提下,自古迄今不易不替。伏羲当年同样是依据修身而天人合一,获得河图,依据河图而画出八卦。据《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短短七十二字,是有关伏羲生平活动的最早记载和描述,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中的记载完全一样。“以通神明之德”则是易道文化的灵魂之所在。以易为工具,以修身为基础,才可能明明其德,并遵循其德而行而为。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可知上述七十二字乃孔子所为,并且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二三子问〉》中同样得到了证实。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就是河图。圆运动的根源,源自这里。


 更简单的说圆运动的根源,是阴阳。
这些数字,对应方位,代表了阴阳。
单数是阳,双数是阴。数字的多少可以代表阴阳的量。在不同的方位,对应了阴阳的比例。前面反复提到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些数字的分布,就是一个详细的描述。
一、六同居北方,体为阴。一就是阴中之阳,所以阴气的上升就全赖那一点真阳。二和七同居南方,二为阴七为阳。阳气的下降就仰赖二的作用。东方的三八和西方的四九同理。

 数字的多少代表阴阳的总量,左边的八和右边的九,量最大。正上方的七,和下边的六并不是最大。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四季中,最冷的时候,一般都不是冬至,而是在冬至过后的数九寒天,最热的时候也不是夏至附近,而是在三伏。
在农村,有一个说法,最不舒服的时候是倒春寒和秋傻子。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相对于河图,洛书似乎更好理解一些。
下面的一,是一年中阳气最少的时候,旁边的八,是感觉最冷的时候。三是三阳开泰,阳气初生,九是阳气最盛,二是阴气最弱。余此类推。这也是一年气候变化的总规律。这个时候中间的五就是中气,没有中间的中气维系,四维的转动毫无意义。
他们相差都是五,这说明中气无处不在。
阴性本降,阳性本升,本来阴走降,阳走升,阴阳永无交合之日。阴阳交合,全赖阴中有阳,阴随阳升,而同时阳中有阴,阳随阴降,阴阳于是交合,这时中气就出现了。

 这就是彭子益先生不厌其烦的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转轮行。反映到我们以后看病,就是可以用中轴调理四维,也可拨转四维调整中轴。
四维的状态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四象,也就是中气为轴,土枢四象。
所以,中气与四维就是阴阳交合的一个整体,远看就是一个整体,我们看到的,就是整个的圆运动。
在内经上说,这叫藏精而起亟,四维的运动叫卫外而为固。整体看就是一团混沌状态的圆运动,细分看就木火土金水五个状态。
中气对于五行,就是中间的土。土,又可分做阴土与阳土。同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土气总统木火金水四个状态。
土的运化能力,促进木火金水的四维运动,并给他们提供动力。木火金水的圆运动能力促进土的运化能力,并对其进行维系。


 中气的动力根源在于相火,这个相火就是太阳照到地面上的阳热,然后靠这个火去启动圆运动。
中气在人体中相当于脾胃,脾胃是人体动力源泉。水谷精微通过这里向全身发送,提供能量。脾胃的运化水谷的能力,来源于肾间动气,这就叫火生土。肾间动气就是肾阳,当肾阳不足时,就会出现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就好像锅下面没火了,锅里面的饭没熟一样,彭子益先生所说的相火启动圆运动,大约也就这个意思了。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的规则,阴在内阳在外,阴在下阳在上。
阴在内,它的功能是藏精微物质,以达到起亟。所谓起亟,就是屡次不断地支援,对阳气的支援,是物质基础。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在外保护着阴,在内的作用向外,在内的作用向内。
里面的不断的把精往外边输送,外面的要保护这精使他不外泄。
这就叫阴出阳入。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能够藏精而起亟,阳能够卫外而为固,这就是阴平阳秘。反过来,阴不出而阳不入,阴不升而阳不降,就是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以上观点仅个人观点,望大刀阔斧鉴证。

还有少量的几套书民国版本彭子益遗书,望有缘人得之共同推进伟大的中医事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