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票市场总是大幅度波动?
ps:3600字
引子
7月1日之后,股指大幅调整,沪深300指数大跌2.84%。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庆典结束之后,风险偏好大幅回落。
表面上看这种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却难以有广泛的一致性,至多是一种碎片化的解读。
一个最明显的反例是,小市值指数在调整之后连续上涨,最近又创了新高。
风险偏好方面的解读不是那么靠谱。
如果我们拉长视角来看,看全量的万得全a,我们会发现a股的波动相当大,春节之前暴涨了一波,春节之后又快速下跌,把投资者都开始有些灰心了,结果万得全a又晃晃悠悠地回到了5700点附近,接近2016年以来的新高。
从短期视角来看,a股十分脆弱,波动性很强,但拉长时间尺度看,又能找到它的某种韧性。
仅仅拿风险偏好来解释,有点随意、碎片化和肤浅。
在7月2日发的《关于股市定价权的思考以及一些简单建议》一文(ps:鸡汤文),我提了一个观点:
市场的波动主要来自一个神秘群体,他们有三个特点,1、掌握的头寸巨大;2、考核相对收益;3、管的不是自己的钱。
虽然这些人会制造巨大的波动,但他们不会实质性减仓,所以,在绝大部分时候(除非总闸门收水或恐慌带来的巨额赎回),根本不用担心万得全a指数。
之所以普通客户会恐慌,那是因为其承受能力远远低于制造波动的人。现在万得全a指数又差不多回去了,我们再回头看看所谓的庆典结束论,就能体会到个中的荒诞:
制造波动的人跟没事儿的人一样,来来回回都很麻木,按照某个逻辑自行其是;其他人却被波动吓得够呛,这帮人的风险偏好自我实现了。
有关防守和进攻的一些澄清
事实上,a股的定价权在这帮手握巨资又对波动麻木的人手里,他们只关心一个东西——排名。
排名的背后是风格,在这个市场里至少有两个β,β1(较为强势的风格)和β2(较为弱势的风格),他们的加权平均构成了这个市场的平均β。
一个最保守的投资经理,他应该让他的组合足够的均衡,跟市场平均足够像。这样子他的业绩排名至少能保持一个中游的水准。
但是,每一个投资经理都是有进取心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打败市场,所以,他们的组合会偏离,要么偏向当红炸子鸡的β1,要么偏向门可罗雀的β2 。
表面上看,偏向β1是进攻,偏向β2是防守。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无论偏向β1还是β2,都是在进攻,偏离得越大,投资经理越激进,进攻得越猛——最狗的方式是跟市场保持一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满仓大金融的投资经理也是十分激进的投资经理,满仓现金的投资经理也是,跟满仓科技股的经理并无差别。大家不要被绝对收益的视角误导了。
那么,为什么大家潜意识里会觉得更加偏向β2是防守呢?这是因为,正常人的初始思维都是偏向绝对收益思维,他会觉得β2一直被压制,很便宜,所以,偏β2的组合是安全的。
均衡以外的安全,都是一些玩弄花招的小trick。
关于近期市场波动的解释
如果市场表现出极大的风格分化,那么,就意味着绝大部分人都很激进,都想做超额,都在进攻,否则,市场不会那么极端;如果市场表现出风格均衡,那么,意味着大家都在猥琐,都在防守(ps:或者说靠更微观的东西赚超额)。
不难发现,现在的市场风格很偏,甚至有点极端,大家都在积极地做超额。
市场处在一个很激发的状态。
一、β1的仓位换成β2的仓位,或者相反;
二、βi内部做行业或赛道的置换;
三、行业或赛道内部做置换;
最后的结果就是成交量很大,而且,会一直很大。
那么,如何拿这一套来解释最近的波动呢?
我们都知道,今年上半年是成长股的天下,价值股一直被压着打,偏价值的组合排名大都不太行。
6月30日之后,市场迎来了一次洗牌机会,市场风格有可能往价值上偏一偏。
但是,风格之争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说切换就切换的,需要十足的理由。在这个节点市场迎来了一个很奇葩的局面:
1、支持价值风格的宏观因子不太行,市面上充斥着“经济见顶论”,加上疫情滋扰的程度又开始加剧,风格切价值的基础很弱;
2、虽然taper还远,欧美央行对通胀的容忍度很高,但是,成长赛道过于拥挤,换一点钱到价值平衡一下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现金比率不高的情况下,置换只有两个套路:1、先卖后买;2、边卖边买。
不幸的是,投资者选择先卖后买的比例偏高,于是,我们也迎来了一个奇葩的场景,
1、价值股跌;
2、成长股也跌;
从散户的视角看过去,那就是庆典结束大家都跑路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家都卖出了,客观上也提高了自身的现金比率,但背后动因却是——都比较鸡肋,没想好换啥。
之后“国常会”释放的降准预期,更是狠狠锤了价值股,因为有人觉得政府是担心经济不太行所以降准。于是,大家又搞成长去了。没办法,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太大。
可是,本周五的社融数据大超预期,暗示着经济可能不是那么差;降准又是全面降准,是为了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不是让利式的。所以,下周一的市场会很乱。
总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总结:
1、市场在意的是风格变化;
2、宏观因子作用的靶点是风格;
3、当市场处于激发态的时候,宏观因子的作用会放大。
关于春节之后波动的解释
春节之后的那次市场波动更大,它也可以用风格变化来解释吗?也是可以的。
那一次波动的根源在于强势风格β1的底层逻辑遭遇重创。
在那个阶段,大宗涨价很快,通胀预期飙升,利率大幅上行,所以,成长风格被打得特别惨,医药、科技、新能源和白酒都跌跌不休。
客观上,风格a里会溢出大量资金,那时候经济也没特别强,所以,切到风格b的资金有限。最终的结果是,系统的流动性偏好被动提高,指数跌得比较惨,流程图如下所示,
这种现象不是局部现象,而是一种全球现象,
纳斯达克指数在那一波也经历了10%级别的调整。
真正的转折点是3月18日美联储的议息会议,fed一锤定音,继续放鸽,强势风格a的底层逻辑被巩固了。
这个操作类似于2019年十月份央行的操作,为了切断通胀预期往资本市场的传导,央行在猪肉价格暴涨之后降息5bp,如下图所示,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成长又涨了3个月,创业板指新高。
所以,搞清楚为什么春节后成长股大溃败,才能理解为什么市场在3月的议息会议之后又回来了。顺着这个逻辑,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630之后又来了一波,但烈度要低得多。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系列具备内部一致性的结论:
1、真正影响价格的人,看相对收益,对指数波动很麻木;
2、他们在意的是排名,以及背后的市场风格变化,因此,宏观因子作用的靶点不是指数,也不是个股,而是有些虚无缥缈的中观风格;
3、在相对收益框架下,进攻是偏离,偏离越大越激进,防守则是跟市场平均保持步调一致,当市场风格比较极端时,市场处于激发状态,绝大部分人都在进攻;
4、这种情况下,市场的成交量会很大,大家都在换,β1和β2之间,βi内部,行业或赛道内部;
5、股市的反馈方式很迂回、很特殊,客观上放大了总体指数对宏观因子的反应,事实上,房地产市场对宏观因子的反馈就没有这么剧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地产市场没风格轮动;
6、处于激发态的市场更是对宏观因子敏感;
7、最为惨烈的宏观因子冲击是春节之后的那种冲击,强势风格的底层逻辑被摧毁,资金大量溢出,弱势风格又无法承接,最终表现出总量指数下跌;
8、最为常见和柔和的则是6月30日之后的那种冲击,它来源于短期风格的纠结,市场参与者想切换,但目标标的又比较鸡肋,所以,市场会出现较为一致卖出的情形;
9、虽然常见情形跌幅也不小,但它们的确算比较短暂和柔和的波动了,如果对这种情况都慌得一比,真的不适合炒股了;
10、这一套不适合价值投资,搞价值投资的不应该那么在意风格,而应该在意调研和商业逻辑的梳理。
总体来说,股指波动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也不是那么复杂。
风格变动才是股票市场如此频繁、如此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
炒股炒的是中观,价投做的是微观,债券才看宏观。
End
苹果用户请扫二维码,安卓用户可点击链接:
本号唯一的知识星球号
进行每天市场点评和热点事件点评
分享每一篇文章背后的想法和思路
发表一些最新想法的小短文
解答读者提问,欢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