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ps:3700字
风格切换模型
对于股票市场,除了总量逻辑之外,最重要的宏观逻辑就是结构逻辑,更通俗的叫法叫风格切换。
风格切换很难把握,这是因为风格切换下有两个竞争逻辑:1、马太效应,走强者恒强;2、均值回归,走高低切换。具体的分类系统如下图所示,
两个竞争逻辑的存在性毋庸置疑,我们能经常性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但是,我们还搞不清他们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因素促使市场走马太效应?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市场走均值回归?这背后的动因是一组因素,还是一个因素?
事实上,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讲,一个因素就足够了,具体结构图如下所示,
不难发现,再多的子因素1至N其实都可以合并为或映射为一个宏观因素X,当宏观因素X弱的时候市场走马太效应;反之,市场走均值回归。
所以,从形式逻辑框架搭建的角度只需要一个宏观因素X,不需要额外的因素(证毕)。
十二杯子隐喻
推理到这一步还有些抽象,我们需要一个直觉上的案例,激活我们的感性系统,使得理性和感性协调。我们需要一个隐喻(metaphor)。
事实上,我早就找到这个抽象框架了,但迟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隐喻,直到最近才找到一个满意的。
我把这个隐喻叫做“十二杯子隐喻”,这个隐喻是这样设置的:
1、有十二个大小相同的杯子;
2、一些杯子贴着景气的标签,另一些贴着不景气;
3、有等量的水,但这些水都比较有性格,一类只愿意待在贴着景气标签的杯子里,另一类只愿意待在贴着不景气标签的杯子里;
4、喜欢景气的水,在贴着景气标签的杯子里均匀分布;喜欢不景气的水也是类似的。
初始状态下,假设有六个景气杯子和六个不景气杯子,所有杯子的水量相同。
我们再假设景气的杯子边际减少,不景气的杯子增多。根据游戏规则,喜欢景气的水会继续待在景气的杯子里,因为景气杯子减少,所以景气杯子的平均水位升高;对称的,喜欢不景气的水会继续待在不景气的杯子里,因为不景气杯子增多,所以不景气杯子平均水位降低。
不难发现,景气的杯子越少,景气杯子的平均水位越高;与此同时,不景气杯子的平均水位降低。一些杯子的平均水位越来越高,另一些杯子的平均水位越来越低,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马太效应,
相应的,我们还可以再走一遍相反的流程,假设更多的杯子被贴上景气的标签,于是,景气的杯子开始增多,景气杯子的平均水位逐步下降,不景气杯子的水位逐步提高,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均值回归。
在“十二个杯子隐喻”的框架中,马太效应和均值回归可以来回切换,背后的驱动力则是标签的切换,即有多少杯子的标签由景气切换成不景气,有多少杯子的标签由不景气切换成景气。
如上图所示,蓝色杯子代表景气,黄色杯子代表不景气,每一个杯子都可能从景气变为不景气,或者从不景气变为景气,这是中微观逻辑。
在任意时间点,对整个系统的宏观状态有个概括描述——贴“景气”标签杯子的个数,我们称其为宏观景气度。不同的时间点,宏观状态可能不一样,景气数从N增加到N+1代表宏观景气度提升;景气数从N减少到N-1代表宏观景气度降低。
整个系统是走马太效应还是均值回归和单一中微观逻辑无关,中微观逻辑可以走得很混乱,但整个宏观状态会表现出某种规律性。
整个系统的景气度上升,系统走均值回归;整个系统的景气度下降,系统走马太效应。
透过水晶球看现实
如果仅仅关注中微观逻辑,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宁德时代的估值能那么高,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春节期间茅台的价格能到2600 。但是,考虑到宏观逻辑的贡献,这一切就好解释了。在特定时间段,宏观景气度不行,市场走极致的马太效应,而茅指数和宁组合是该时间段的景气板块。
不断下行的经济景气度会莫名其妙地推高景气板块的估值。
宏观逻辑会帮我们回答这两个问题。zzj会议之后,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开始转向,政策底在zzj会议落地的当天确认(ps:参照8月1日的《拐点将至》一文),之后,市场底和经济底也会依次确认。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加码,经济极大概率会触底反弹,推动市场的宏观景气度上升,市场开始走均值回归。
目前,市场已经预期到了经济景气度即将回升,宏观逻辑开始起作用,9月伊始,代表低估值的价值股触底回升,而代表高估值的宁组合持续调整。
中报季结束之前,价值组合受到糟糕的历史业绩影响,政策底之后又回踩了一波,做了一个市场底出来;中报季一结束,市场又开始交易经济景气度回升的预期,上证50指数连续多个交易日跑赢宁组合。
未来随着社融企稳,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断地加强,我们将看到经济景气度的回升,宏观结构逻辑从马太效应切换到均值回归。
估值视角看故事
经济学的本质是研究稀缺性,然而,稀缺性的本质是思考相对性,思考事物的对立统一。
所以,我们是无法仅仅从景气这一个特例彻底理解因素X的意义的。我们还应该找一个不同于景气的特例,来完成相对比较。
事实上,市场一直在追逐两种稀缺性:景气和低估值。
但是,又景气估值又低的板块往往很稀缺,二者往往有冲突,景气板块的估值往往是高的,低估值的板块往往不景气。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所以,人们得做出取舍。
怎么取舍呢?最重要的是看大环境,如果大环境景气度低,景气稀缺,低估值不稀缺,于是人们都倒向了景气;如果大环境景气度高,低估值稀缺,景气不稀缺,人们又会倒向低估值。
所以,大环境才是那个指挥人们做出景气和低估值取舍的指挥棒。
这其实也是自下而上投资的缺陷,宏观逻辑——即涌现的部分你看不见。
你又会发现,追高景气不香了;不管景气不景气,估值合理最重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这一天。
形式逻辑的闭环
当然,分别从景气和估值的角度讲一遍宏观逻辑切换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想为价值投资说句公道话,还是为了理论框架的完备性。
其实,因素X既可以贴景气度标签,也可以贴估值标签,二者是等效的。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框架本身,即隐喻框架本身,无论你贴什么标签分析,效果是一样的。
代入景气标签,我们可以看到,前一段时间,整个环境是景气敏感性环境,一个行业景气不景气特别重要,所以赛道投资大行其道。
代入估值标签,我们又可以看到,前一段时间,整个环境是估值不敏感环境,一个行业估值低不低不重要,所以价值投资被压抑的很厉害。
标签不同,结论一致,主要靠的还是框架的一致性。
(ps: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把等效性也说明白了,以后要用到这个概念。)
所以,也别骂价值投资了,那些老将之所以硬着头皮去楞买,并不是因为他们傻,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水平足够高,经验足够丰富,他们是真正经历过周期的,能买到好公司的便宜货,也只有这种公司景气度暂时不行且宏观环境走马太效应的市场。否则,估值又怎么能那么低呢?
每隔一段时间,价值投资都会被捧上神坛;再隔一段时间,价值投资又会被扔到垃圾堆里;反者道之动。
End
苹果用户请扫二维码,安卓用户可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