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大象敬礼—《推销员》与《推销员之死》

2017-02-28 铜锣饼 凯迪网络

真正的电影是关乎人在现实困境下心灵体验和情感命运的化茧成蝶的艺术工作,而不是和艺术无关的政治宣教、圈粉营销或者娱乐消遣



    

       今天,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得介绍一下,电影是什么?对,您没看错,先普及一下“电影”为何物。对于绝大部分观众而言,应该有十数年的“观影”经验了,再倒回来给您纠缠电影是啥东西,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但不客气的说,不少人看过的是视听语言的集合,却没有看过真的电影,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且听慢慢道来。


    “电影[dianying],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这是度娘的解释,您可以立马输入“电影”进入词条验证,仔细看清楚了,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的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这里面涉及了多少艺术——关键字在“艺术”,我们接着度,什么是艺术,“艺术[yishu],‘艺’的含义之一。艺原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词义很广,后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而衍生出一种对美,思想,境界的术语。……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不逐字分析了,大家自己琢磨。


    进入主题。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2012年凭借《一次别离》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当他的《推销员》2017年一月再次进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时,几乎已经没有悬念的宣告,伊朗人将再次折桂(另外几部提名影片是《地雷区》[丹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瑞典]、《禁忌之恋》[澳大利亚]、《托尼·厄德曼》[德国])。


    《推销员》好在哪里。


    故事很简单,剧透也无妨:妻子被强暴,丈夫通过个人努力,寻找真凶成功,他要为深受伤害的妻子讨回真相和公道。这看起来很像追凶片、惊悚片或者复仇剧,真的耶,某视频网站的关键字就是“惊悚”,编辑老爷大抵就是看了故事简介,推断出来的。也许也没错,导演就是要借用这个“悬疑”的外壳,来包装这个朴实冷静的故事,不过观影后带给观众的不是《电锯惊魂》或者《杀人回忆》的那种惊悚悬疑,而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下隐藏的一种道德与良知在雪崩前的惊心动魄。


    情节简单到简陋,没有刑侦片的物证人证来回举证,也没有追踪疑凶的飞车打斗,充满全片的大多是主人公的工作生活日常:身为戏剧教师(兼话剧演员)的男主人公的上课和排练、作为话剧演员的女主人公的排练演戏、学生同事邻里们的生活琐事,甚至嫌犯及家人的日常……,生活细节的铺排与质感的营造十分耐心细致。观众一方面当然会关心真凶是谁,但另一方面,由于日常流水细腻饱满,慢节奏的追凶,也让影片不觉沉闷。排练时的跳戏、萌萌的小男孩,甚至具有了幽默的甜蜜感,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明场暗场的调度处理,极具大师功力。故事里有强奸、暴力、卖淫、追凶、摊牌,这些火爆的元素,在普通情节剧里,够洒好几壶狗血了。可是,那个生活不检点的女房客、凶犯的暴力、女主人公的被强奸,影片给的都是暗场处理,绝无明场表现,影片最下功夫的刻画在女主人公受害后的心理恐惧和深暗处境的生活点滴——她被夹在既无法独处又害怕面对公众的悖论之间。最后摊牌复仇原本可能展开的冲突或者残忍对话,也被凶犯的孤立无助、痛苦忏悔以及面临生死之交的意外打断,加上与男女主人公的无奈的良善与无法实施的复仇的交融……,影片以一种既释放又带着压抑的方式,走向终点——新的不可知。结局之处,就像冒着火苗的煤气罐,将观众的心理引导到了爆炸前的临界点,人物身上冒着烟,但所有观众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体里的那团火。


    细节铺垫颇下功夫,让我们不知不觉中,看到了,原来那个遥远的国度,神秘面纱下的伊朗,也有野蛮拆迁,也有失足妇女,也有同性恋,也有幽默搞怪的人,也在排演美国戏剧,和我们——甚至和西方人一样,并无二致。人类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其实远远小于我们在天理人伦和生活日常上的共通之处。


    影片里没有推销员,《推销员》片名来自于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对,那个美国传奇艳星玛丽莲·梦露的丈夫——的经典名剧《推销员之死》,这正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排练并公演的剧目,他们饰演了《推销员之死》里的威利和琳达夫妇。影片是一部标准的戏中戏,使用了很多原有的戏剧片段,和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使用《罗密欧与茱丽叶》片段一样。


    关于《推销员之死》(此处省略4683字)的剧评,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自行谷歌),简单说,一个满怀着“美国梦”希冀的普通美国男人,在华丽的社会包装和空洞的家庭生活蚕食下,无助惶恐最终走向绝境的悲剧故事。毫无疑问,《推销员之死》对《推销员》的影响深远,同样的剧情简单,同样蕴含了某种必然性的主题,创作者满怀同情的审视着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冷静而又不动声色的将逝去的爱和渐渐渗入心灵的苦难与寒意呈现出来,这种交融的复杂情感是整个国家、社会及其个体共同的感受。两个男主人公都是落入蛛网拼命挣扎、死不甘心又无力摆脱的甲虫,更要命的是,找不到敌人。阿瑟·米勒被称为美国的良心,拥有最聪明的大脑,从这个意义上对比,说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的良知,应不为过。


    同是寻找嫌犯的《杀人回忆》全片都在高节奏的追凶,但到了终了,我们突然恍悟,带给人们最普遍也是最深层恐惧不安的,不是个别伺机出动的罪犯,而是这个如影随行的专制高压的社会。从这点上说,《推销员》和《杀人回忆》在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下,道出了某种人类所恐惧的相同点:固有良知与复仇本性的交战、社会法律与个人道德的冲突、现实与戏剧的模糊。可怕之处还在于,我们无法脱离这个深陷其中的冷酷世界——而我们又是造就这种弱肉强食的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围猎他人的同时又被更强者围猎。

 

      主题说罢,再回到开篇时说的“什么是电影”。真正的电影是关乎人在现实困境下心灵体验和情感命运的化茧成蝶的艺术工作,而不是和艺术无关的政治宣教、圈粉营销或者娱乐消遣——实事求是的讲,由于没得选择,我们太多观众,即便是走进电影院,看到的,多是和艺术没半毛钱关系的家庭高级手机录像,三流技术的PPT画面解说,或者用网络段子拼凑成的晚会小品。这些货色装扮的很巧妙,长得也确实颇像“电影”,但白骨精再变,还是鬼,猪鼻子上就算插上一百吨大蒜,也只能装,成不了大象。好在,我们还有《推销员之死》和向它致敬的《推销员》,还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它们是真的大象,我们可以仰望大象,而不是猪。

ReadMore


“品格良好”的曾荫权为何“行为失当”?

武昌杀人断头案背后:为什么我们都成了火药桶?

还是不要对婚姻法第二十四条动怒了!

天价彩礼为啥坚挺不了妹子的胸?



凯迪十六年 政经深水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凯迪社区

           长按二维码关注凯迪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