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问西东》:唯有情怀不可辜负

2018-01-29 按倒放血 凯迪网络
《无问西东》

这部电影乍看之下,显得非常有野心,架构也宏大,叙事也开阔,煽情也铺张,主题也厚重,可你越往下看,越会有杂乱和臃肿的观感。


01


被禁五年,增删七次,备受期待的《无问西东》终于在电影主创和广电总局以及各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熬成了一锅“不要问这是什么东西”的大杂烩。看罢此片,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无奈——这特码也太像“推稿子”推出的作品了。


话说我年轻时才华盖世,经常为我们村撰写重要宣传稿件,既称重要,当然不能由着我一遍定稿。所以我的稿件写过之后,要经历漫长的“推稿子”过程,就是由组到村到乡,层层集体把关批阅删改。估计号称笔杆子的人,都有过类似奇遇。结果往往是,等按照各级领道的意见一遍遍改过之后,我都认不出这是谁写的稿子了。


△1923年 北平  吴岭澜


我觉得《无问西东》就是这种英明的集体创作方式下的产物,它似乎要兼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无论这些需求是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还是情怀的,都来者不拒地硬塞进影像中。因而这部电影乍看之下,显得非常有野心,架构也宏大,叙事也开阔,煽情也铺张,主题也厚重,可你越往下看,越会有杂乱和臃肿的观感。

事先声明一下,由于我对名校大师有种盲目的景仰之心,对这部作品,我还是偏爱多一点。观影过程中,几度泪湿眼眶。可正因如此,这部电影莫名其妙的槽点和显而易见的败笔,更令人扼腕。

02


影片讲述了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和如今四个不同时空里的清华学子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在大时代下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沉浮,貌似要叩问追索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致敬为民族进步做出奉献和牺牲的知识精英。


△1938年 昆明  沈光耀


电影的这个定位不可谓不牛逼,多线索叙事也是承重的需要,但观感却差强人意。四条线索的交叉并行之间,既缺少情境的衔接,也没有逻辑的洽和,好像是随心所欲地堆砌。叙事在多个时空任意地跳转,有种突兀的拼贴感,大大损伤了叙事该有的张力。我们搞不清这是剧本太弱的问题,还是剪辑太任性,唯一无处不在的是配乐。这个电影已经不是音乐铺得太满的问题,而是音乐喧宾夺主,与影像颠倒了的主次关系。


这种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并不鲜见,也比较适合表现比较宏大或深刻的主题,但格外考验电影编剧和导演的功力。我们常见的此类叙事手法是多条线索最终交汇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无问西东》采取的是更开放式的多线索,各条线索之间几乎没有交汇点,这就需要它们分别负担一部分表现电影主题的任务,互相支撑和映照。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从这四条线索中看不到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也就是说,电影在四个时空里讲述的故事组合不成一个思想主旨,至少是不那么鲜明吧。

03


影片在二十年代初吴岭澜的彷徨中,由梅贻琦先生抛出了一个所谓的“真实”命题;随后在西南联大时期沈光耀的抉择里,两次口头强调了“真心”的重要;六十年代初的陈鹏、李想、王敏佳的遭逢起落,电影或许想探讨什么是“真爱”;而张果果的现代版鸡汤宣扬的大约是“真诚”。然而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解读,我估计换第二个人也总结不出来这么多“真”来。更难堪在于,“真”作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未免显得有些不够格调。清华大学乃国之重器,清华学子就是这个国家知识精英的代表,虽然我们的知识分子一百年来也做不到这个最基本的“真”,但一部致敬民族知识精英的电影仅仅把主题高度停留在“真”,还搞得半遮半掩,就太小家子气了。

△1962年 北京


张震扮演的张果果在影片结尾处有一段磨磨唧唧的画外抒情,提到了“自己的珍贵”,好像是对全篇的点题总结。那么什么是“自己的珍贵”呢?张震深情道:“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哪是什么“自己的珍贵”,这叫做“自由”。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惊喜?当我们重新拾回这个正常人类的字眼后,影片主旨也就水落石出了。电影四个时空中的不同故事,都在宣扬自由的意义,民族的自由,个人的自由,内心的自由和爱的自由。这才是先贤们思想遗产的核心,才是民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精神圭臬,才是配得起无数青春热血的价值,才是值得献礼清华百年的电影主题。

04


李芳芳同学可称是用心良苦,整部电影都没敢提到这个关键词,但在各个时代青年们报效国家社会的大情怀里,仍旧清晰可见那种自我抉择的个人主义的闪光。电影尽力淡化了政治或党派对个人的捆绑,却突出了师长的教诲,亲情与爱情对青年人生选择的影响,尤其是对儒家精英传统和基督教救世精神的表现,算是国产片难得一见的亮点。比较四个时空中的不同故事,我们约略能够品读出电影的情感倾向,旧社会的清华,大师云集,学子们意气风发,洋溢着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报效国家的豪情。而新社会的清华呢?大师不见踪影,学子们的理想和抱负被扭曲,或沦为伟大号召的祭品,或走向利己主义的迷途。


△2012年 北京  张果果


另外,张果果的故事也太不搭调了,跟前面三个时代的故事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前面都是家国天下,到他这里变成精准扶贫了。我搞不清这种狗尾续貂,是奉命之举,还是暗藏唏嘘?或许这才是清华的现状吧,大家都把如今的清华当成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哪还有什么救世情怀,哪还有什么书生意气。正如高晓松对那个清华博士的嘲讽,曾经的清华精神早已湮没在蝇营狗苟的人生计算中了。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是清华大学老校歌中的一句,与电影中的台词“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一比,格局高下简直天上人间。(对话框回复关键词“正义”提取文章《特勤支队长猥亵杀人拿钱买命,正义为何总是缺席?》)


作品信息  Work information

       本文作者:按倒放血,经授权转载自公号:会飞的王动。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ReadMore

8省建立独生子女带薪陪护制度,谁该为政策埋单?

全面二孩遇冷:当养儿防老与冰花男孩成为悖论

一次国内治疗经历,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寒门博士之死的秘密,藏在周校长的笑脸里

你家狗狗不咬人?论一个养狗人的自我修养

把“冰花男孩”接到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旧时杂忆:六十年代,和父亲一起拉煤

如何假装成一个文艺青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