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无法善待他人?

哑河 凯迪网络 2018-12-21

我们渴望活在善良世界,却不敢善良,并且禁止孩子善良。鲁迅说国人喜好吃人血馒头,馒头价廉,意味着生命毫无价值。他人的存在,只是自己抵达成功的阶梯,或食物。


1

现实的恐怖事件,其实不分国界,像美国的校园枪击,法国的暴恐,日本的邪教,意大利的黑帮,诸如此类。如果你要保持着对世界特别发达资本主义国度的恐怖事件的持续关注,只需每天看新闻即可。


一些伤亡或影响相对较小的事情,不一定能够进入新闻的门槛,但这类事情,对最广大的普通人而言,或许更为日常与致命。如果这类事情相对普遍,人们缺乏安全感,人际必然紧张,由此恶性循环。这里已牵涉某种时空的特殊性。


这类事件多少都有些报复社会或人类的性质,其中有认识或归因错误,也不排除就是刷刷存在感或宣扬一点什么。其中,报复社会是较为普遍的,报复者必然压抑着气——怨气与怒气——,就这必然牵涉到问题的根本面:他们缘何受气。如果事情普遍,就得追问,这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是什么呢?


张老太(87岁)拄着拐杖在海洲街道民和小区内行走时,遇尚某(18岁)推着自行车经过,尚某由于心情不佳,将车往地上用力一掷,张老太见状后,好意向尚某喊话“这样要把自行车摔坏的”,这时尚某扔下自行车,径直奔向老人,狠狠的飞起一脚将老人踹倒在地,并连续用脚蹬踏、用拐杖抽打倒地老人身体,直至被赶来的群众制止。现尚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经医院检查,张老太身体多处骨折,正住院治疗。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简直丧心病狂,如此恶行,天理难容!海宁警/方查处一起殴打八旬老人的寻衅滋事案”。这是人们转发此新闻时用的标题。这可想象和理解,每每事情一出,人们都习惯于对作恶者集体谴责,无论是高铁占座,街头摔婴,校园欺凌,还是国外撒泼,街头捕鸟。


但类似事件却从没停止过,并且,似乎并不会对作恶者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善——包括对有类似行为的观者似乎也不见得有什么大的警醒——。这些人或许就此对社会压抑着更大的气,在伺机着下一次的暴发或报复。这类似于存在死刑,但死刑犯并未因此少见。


这样针对作恶者的表面性批判,就像鲁迅当年习惯于批判国民性一样,当然有必要,但远远不够。如果处于前现代之时空,反而往往作用负性。鲁迅当年常用奴才来描述民众,事实上,当年的民众如何成为奴才,才是问题的关键。


之前一位抱着婴儿的阿姨与一位停车的男子争吵,最后男子将她怀里的孩子摔死的恐怖事件曾引起热议。人们对男子的谴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位阿姨或母亲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在这种小事上,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与相对强者闹如此矛盾。因为孩子是弱者。她自己一个人是可以的。


这位摔婴儿的男子是刚刑满出狱者,之前在牢房里呆了不短的年头——很明显,监狱里的改造并没起作用,就像很多龙哥一样,蹲过再多次监房,依然流氓本性不改——,按理说,也算人生新的开始吧。


那位刚来人世不久,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前面的人生还很长。这位争吵的阿姨,平凡的平静生活也应该还有几十年。却因为一次偶然性的遭遇,两个新生或重生的生命戛然而止,阿姨可能的幸福生活也最终梦幻泡影。这是谁的错?


隐忍不一定是好品质,特别是在得理的情况下,但面对气太多者,特别是所谓“流氓”,艰难生存的底层或流浪者,你最好还是不要好于讲理和逞强。这无关国界。


2


如果人们普遍地承受着来自各方的不公,为了生存,往往被迫放弃做人的尊严,潜藏着的压抑感和卑微感,潜意识里总是伺机释放或报复,但又往往缺乏明晰认知和归因,因而大多是艰辛的人们相互伤害。倘若教育与现实并没教会人们或让人们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够承受这一切的心理能力,则更为挣扎。


人忍受不公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受到多少气,必然回馈给社会多少,有时甚至是不惜代价。也算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例证。


区别在于,有些气,是相对精准地回馈或报复到欺凌者或其心爱之人或物上。有些气,是相对随机地回馈给看似不相干的人身上,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更强者,比如权贵,一是更弱者,比如孩子。


对于宗教(极端)恐怖主义,比如911,人们都较为熟悉。那些米国平民或许是无辜的,因为恐怖势力无法直接打击对手米国政府,只有让手无寸铁的米国民众代受这所谓的“气”。世俗生活,类似报复社会的事情不妨称为世俗恐怖主义。


现实中,人们因为一点小摩擦——比如同学聚会,因对某事的评价不一。比如餐馆吃饭,因孩子不小心碰撞。比如坐地铁,因拥挤而相碰——,而相互大骂大打出手,造成严重的死伤后果。


有些过于顺利的成功者,热衷于傲慢或道理,每每被不要命者打得满地找牙。“反正我的命不值钱,TMD,老子和你拼了!”这话听上去似乎是意气或恐吓,但生活有着落的人往往当真,不然,你试试。武汉面馆的一言不合,就是一条人命。


经各种力量有意无意的共谋,正常人还有多少?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并非无辜。若现实中太多人有太多气,人活着就得处处小心翼翼,就算鸡毛小事都可引爆内心压抑过度的气而导致你死我活的后果。你走在大街上,说不定就飞来横祸。到处告知“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机器人朋友和爱人快来吧。


为了生存或底线的尊严而报复社会,这类事件,无疑更令人叹息。因为它牵涉的面如此之广,在无法预测的现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报复者,也可能成为受害者。你可能过得很好——但很快就可能不一样——,甚至与人为善,但你的孩子是弱者。你可能身居高位,身价亿万,但“生存无着”者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


平等是社会之基,自由是个体之基。在一个共同体里,没有平等,就不会有自由。平等不是受奴役下的平等,而是所有人在法律、人格上的平等。在人类启蒙运动数百年之后的现代文明时代,这早就是常识。


生存艰辛或无着,呈现了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底层或弱者注定孤立无援,只有被迫退回原子式或孤岛式的自我牢房,唯一可以动用的资本就是身体,不惜鱼死网破。各种弱者与对应强势方的矛盾,由此导致的恐怖事件并不罕见。


气的发泄,向外就是所谓报复社会。还可以向内,就是自杀,包括杀死自己的孩子。现实太强大,自由意志寻不到出口,只有毁灭于自身。这是更让人叹息的事实,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跳楼跳河的人,被欺凌后受骗后自尽的年轻人,都是例证。其实,自杀也是报复社会的变种,因为只有对社会绝望的人,才能走到这一步。这同样与国界无关。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有些人或许正在走向报复社会的途中。想想米脂杀害学生的年轻人,想想因为不爱而被开除清扫出校园的年轻人,想想那数千万缺爱缺乏支持的留守儿童,想想那些找不到工作现实中处处受阻的没有背景的大学生们,想想那些失去土地和尊严的农民们,想想那些患上职业病而时日无多的工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孤岛。


对于制度的完善,法治的健全,爱的教育与社会共同体氛围,社会组织的支持,这些或许都已是常识。我们渴望活在善良世界,却不敢善良,并且禁止孩子善良。鲁迅说国人喜好吃人血馒头,馒头价廉,意味着生命毫无价值。他人的存在,只是自己抵达成功的阶梯,或食物。


鲁迅已死,他所言的时代应该已死。既受气,要出气。在生存空间狭逼,资源短缺,僧多粥少的现实,这是一道严峻的问题。没有人愿意活在共输社会,这既是信仰,也是希望。


不少人写过忏悔录。相比奥古斯丁认为人生来有罪,卢梭更像一个“无辜者”,他认为自己善良的本性是被社会所玷污的,其《忏悔录》更像对社会的控诉,而非对自己的忏悔。


当人们为到底是个体的责任,还是社会的责任争论不休时。不妨想一想,你是否希望你和孩子平安,你是否善待过他人,是否为这社会的不公——弱者或底层——发出过声音。

3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车四十四》,虽然与真实事件对比,影片拍得不如我愿,但值得思索。


山间公路上三名持枪歹徙盯上漂亮的女司机,强迫中巴停下,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女司机情急呼救,全车乘客噤若寒蝉。


只有一位瘦弱的中年男子应声奋起,被打伤在地。男子气极.奋起大呼全车人制止暴行,无人响应.任凭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半个时辰后,三歹徒与衣衫不整的女司机归来。女司机要求中年瘦弱男子下车,男子不肯,僵持起来。


“喂,你下车吧,我的车不拉你!”


中年男子急了,说:“你这人怎么不讲道理,我想救你还错吗?”


“你救我?你救我什么了?”女司机矢口否认,引得几个乘客窃笑。中年男子气极,恨自已身无大侠之力!救人未救成,可也不该被驱逐下车呀,他坚决不下,说我买票了,我有权坐车!女司机扬起脸无情地说:“不下车,我就不开。”


满车刚才还对暴行熟视无睹的乘客,这时却如刚刚睡醒般,齐心协力地劝那男子下车:你快下去吧,我们还有事呢,别耽误我们!有几位力大的乘客甚至要上前拖这中年男子下车。


三位歹徒咧嘴,得意地笑了。其中有个黑皮无赖毫不知耻地说:哥们把她玩恣了!另外两个歹徒也胡言乱语:“她是我对象,关你吊事!”一场争吵,直到那男子的行李被从车窗扔出,他随后被推搡而下。汽车又平稳地行驶在山路上,女司机掠了一下头发,按响了录音机。


车快到山顶,拐过弯去就要下山了,车左侧是劈山开的路,右侧是悬崖。汽车悄然加速了,女司机脸上十分平静,双手紧握着方向盘,眼睛里淌着晶莹的泪水。一歹徒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说:慢点开,慢点开,你TMD想干什么?!女司机不说话,车速越来越快。歹徒企图扑上去抢方向盘,汽车已像离弦的箭向悬崖冲去。


第二天,当地报纸报道:伏虎山区昨日发生惨死车祸,一辆中巴摔下山崖,车上司机和十三名乘客无一生还。半路被赶下车的中年人在报纸上看到报道后痛哭不止。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哭,车祸中死去的乘客不会知道,活着的还不断坐车的乘客也不会知道。只有被流氓欺凌的女司机知道,但她已经死了。


无数的气在空中飘荡,穿墙过地,渗入人心,人间没有“世外”桃源。在每次世俗恐怖主/义事件中,谁是匪徒?谁是受害者?谁是无辜者?谁可能是幸存者?


在这辆车上,女司机就是受气者,她报复的整辆车(出气对象)就是社会。谁在这辆开往悬崖的车上呢?善待他人,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作品信息  Work information

       本文作者:哑河经授权转载自作者公众号:哑河5(yahe64)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ReadMore

他既是仙界秩序的维护者,也是黑恶势力的庇护者

鲁迅笔下的那些经典人物微博认证、简介该怎么写

看着炸弹飘飘悠悠的从头顶上飞过去

金庸此生恐无缘诺奖,金迷却个个飞黄腾达

张大师,你就饶了中国传统文化吧

同性恋老师被开除,现实的无奈

林平之他们为什么不得不在祖先的土地上流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