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回乡见闻”里会弥散着优越感

姬鹏 凯迪网络 2019-04-02


正式进入“春节”,“回乡者”也算是完全进入“感受期”,接下来的几天,“走亲戚”将成为“主旋律”,同时伴随着“回乡见闻”的“井喷”。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这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年味元素”。文字表达,拍照留念,视频拍摄,越来越趋向“无门槛”,人们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感慨本身”已经远远大于“记录本身”。尤其,对于一年多“不回家”的人,很容易产生“疏离感”和“落差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城乡本就存在真实的差距,而长久的分离,让这种差距变得更为真实可触。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回乡者”为何会对昔日的事物充满感怀,并且有些情绪上的夸张。

平日里,谈“城乡之差”,更多是从“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上而言的,而春节里的“城乡之差”,主要是从“落差中寻找情节”。如若“城乡无差异”,或许,所谓的“回乡见闻”也失去存在的意义。无论是“乡村的凋敝”,还是“乡情的消逝”,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这种情境之下,其实也透露出些许矛盾的心理。很多人不愿意留在乡村,但却对乡土气息充满怀念。甚至,人们在城市里住久,乡村的生活秩序,也都越来越不适应。所以,对于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的“逃离”城市(北上广深)的情绪,其实也多是一种自我释放。因为,有太多人,确实是回不去了。

就生活本身而言,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其实就是个“选择题”,只要自己情愿,没什么对错。但是,很多时候,人们离开一个地方,并不只是身体的空间转移,其中所包含的“生活秩序”,“情感勾连”,都需要用时间来重新构建。不过,这个过程对于很多人而言,并不容易。
因此,即便“漂泊一族”总是没有确切的安全感,但是还是愿意留在大城里生活。甚至,比起所谓的“安稳生活”,人们更愿意活在开阔的视野里,进行精神的流放。所以,即便一年一次或者两次的回乡,会触动短暂的“乡土情节”,但不代表人们愿意留在家乡,一直生活下去。

“走出去”优越感,确实会在“回乡者”身上,有所体现。这从人们对于基本生活方式的“品评”上,就能很直接的看出来。就生活本身的质量而言,城市里确实会比乡村更为高一些。无论是“医疗条件”,还是“教育资源”,都有很明显的差距。当然,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上,城市里也会比乡村更丰富。

当然,这里指的是普遍情况,只是就城乡生活差异的基本状况而言的。在城市里待久,突然回到乡村,会觉得有些“惬意”,但是这种“惬意”会在几天之后,变成“不适应”或“不习惯”。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在快节奏中打拼,突然放松自然觉得舒服,但是长久如此,就不一定能习惯。

所以,有时候,对于回乡而言,真的不宜太久。短暂的重温,对于“回乡者”是馈赠,但是长久的停留,可能就是噩梦。因此,常见的回乡见闻里,总是“开头很热切”,“中间很反感”,“尾声很不舍”。但是,在大前提里,还是要强调,被分层的城乡习惯,真的是不太好融合。

“亲切而陌生”的乡土情节里,充满着的多是“幼年记忆”,人们用大量的见闻感怀变迁,却阻挡不住真正的“乡土消逝”。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乡土格局”,确实已经被打破。甚至,对于乡村中,最根深蒂固的“走亲戚”格局也在日渐松动。

过去,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请来围坐一桌。现在,村中请客,所触及的家族范围,也越来越小。一方面,人们的假期短,没有太多时间,用来请客吃饭;一方面,长时间不交流,坐在一起也很尴尬。所以,大范围的轮流请客也就越来越少。

很多人说,现在的人情味变淡,其实这属于认知上的“含糊不清”。过去,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有时间搭理更多亲戚交情;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真是没时间维护太多社交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更注重社交质量,而非社交数量,这其实算是社交情味上的一种升级。

不过,如若“真正爱故乡”,请以包容的态度记录,而非苛责的言语去轻视。看到很多“回乡者”以较为居高临下的视角记录故乡时,总觉得这不是在“怀念故乡”,而是在“杀死故乡”。多数“回乡者”,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外乡人”,除却春节还能将其牵引回故乡,几乎生活彻底与故乡分离。

每一个“回乡者”对于曾经生长过的地方,都好像已经失去真正的身份。他(她)们慌乱的嗅着熟悉的味道,却终将找不到曾经的感觉。“回乡见闻”越来越盛行比较级,“无法容忍的旱厕”,“粗陋暗黑的厨房”,好像早已成为最基本的落差地标。

只可惜,所谓的“优越感”,对于真实的城市生活而言,其实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对于父母长辈而言,会觉得城市里太忙碌,没有生活的样子;对于儿女晚辈来讲,会觉得乡村太散漫,没有生活的节奏。总的来讲,习惯对于人的认知影响,是直接的,也是绝对的。所以,对于“回乡见闻”而言,请多一些维度看待,可能更贴近人性的微光。


作品信息  Work information

本文来自凯迪原创作者:姬鹏,经授权转载自作者公众号:qingnianxuejia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ReadMore

论福建林家血案与派系斗争

拼死也要当主角

环保是个天大的问题

“端掉班子”,不若放开出租车限制

疫苗也敢掉包,还有多少坑等孩子们过关

小罐茶大师作:虚假宣传,迎合了“虚假文化”心态

“寒门博士”宿舍猝死,到底谁应该承担责任

托尼老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猪饿死了,谁信呢?

新疆莫合烟是我抽过最野的烟

蒋玉芬是如何养成的?

现在的投资人,都喜欢偷看女创业者的隐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