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就是“好”与“了”

塞外布衣人 凯迪网络 2019-12-07

《老子》曰:“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或许就是对“好”与“了”的演绎和归纳。

谈及“好”与“了”,怎样都绕不开《红楼梦》,更绕不开《红楼梦》的“文眼”《好了歌》与《好了歌注》。一部儿女情长的《红楼梦》,似乎就是在这此背景下,把“好”与“了”推向了极致,里面所有人物的来来去去、悲悲喜喜,都在“好”与“了”的特定环境中同时进行,也正是这种矛盾的交织与碰撞,才使得《红楼梦》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意义,才给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曹雪芹用“好”和“了”,给《红楼梦》来了个提纲挈领。即:所有的“好”都 会“了”,所有的聚会都会散,所有的鲜花绿叶都会凋谢,所有的山盟海誓都会瓦解。要说辩证法,《好了歌》与《好了歌注》就是最好的辩证法。它是中国古老预言的绝好注释:有欢歌夜宴的这一面,就必然有大厦倾倒的那一面,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必然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就是铁一般的二律背反。

事实上,《红楼梦》交织着的是深层次的悲剧感,因为连贾宝玉与林黛玉这种天生的“木石良缘”,都只能作悲剧的吟唱,又况乎其他?《红楼梦》给于人们的认识价值,就在于它凸显了多元人生的真实性,阐释了“好”与“了”的依存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悲剧似乎比喜剧更具有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喜剧追求完美,悲剧否定完美。事实上,“完美”只存在于神学的观念中,也只存在于人的玄学思想中,就如马克思所说,它只是罩在人们头顶上的“虚幻的花朵”。

说到底,人生就是一种回归,人生中即使有喜剧,它最终也是悲剧的潜台词。黑格尔认为,死亡是向“土”的要素回归,死者回到了要素的简单存在之中。林黛玉在葬花时就意识到了自已将像落花一样向“土”回归,向“了”了结,她比起其他人来,或许更早感悟到了“回归”的必然性。可以这样说,林黛玉应该就是人生“好”与“了”的最好诠释,无论富贵至极或贫穷至极,无论欢乐至极或悲痛至极,最终都会定格在“好”与“了”的定数之中。林黛玉不是哲学家,但她却演绎出人生最具哲学意蕴的回归之美、死亡之美、及至诗意之美。

似乎可以这样说,具有这种回归感的人,才是正常的人;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林黛玉是大观园里最具先知先觉的人,最具辩证眼光的人。她能透过玉树琼枝,凤阁龙楼的缝隙,看到华灯似锦后面的阑珊凋败,能从“好”中看到“了”,能从貌似喜剧性大团圆中发现隐含着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因子,这就无疑明证着林黛玉是整个大观园中最具灵性的人,虽然免不了总带有凄凄戚戚的悲剧的色彩,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被当下一些人诟病不已的殊异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一切,或许就如鲁迅所云:“内既坚实,则外界九千九百九十九种恶口,当也如秋风一吹,青蝇绝响”……


作品信息  Work information

本文来自凯迪原创作者:塞外布衣人,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ReadMore

孔子当年在西方,如何火起来的?

经常看这样的文章,你就能变成一个沙雕

地图炮:看你不爽就黑你

有一种“北京中考零分作文”,它飞来飞去像候鸟

投诉狂魔为何猖獗

格力“猎杀”奥克斯背后的大变局

立足江湖,须得遵守游戏规则

这不是整形,是想把人往死里整

诗人眼里的土豆是什么样子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