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谢宇承认弑母:为何“亲缘命案”最直击人心

凯迪网络 2019-12-05

以下文章来源于姬鹏 ,作者姬鹏



吴谢宇弑母案,历经数月后,迎来新的进展。据悉,经调查,吴谢宇涉及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三项罪名。当然,最核心的犯罪事实,还是“弑母”。相关人士称,吴谢宇承认自己作案,并交代残忍的作案过程,此外,吴谢宇觉得他与母亲生活得很辛苦,本来想在犯案后自杀,但最终由于目睹其母亲最后的死亡状态,心生恐惧,放弃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

到此,案件本身的脉络已经基本上被厘清。但是,人们对于吴谢宇的解构才真正开始。很多人愤怒的称:“既然案件脉络已清,赶紧处决为好”。可事实上,对于这样一起较为典型的“亲缘命案”而言,并不是惩治罪犯后,就算是真正的结束,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亲缘命案”本身背后,带来的教训和启示。

从世俗的意义上讲,作为北大的学霸,吴谢宇的前程应该很可期。只可惜,当他无法感受到原生家庭带来的温暖时,便心生毁灭之念。作为舆论来讲,事实上只看到他弑母的残酷无情,却不能体察,作为一个儿子,在弑母时的绝望和无奈。

很多时候,在“亲缘命案”中,最大的困境并不关乎利益,根本上的问题,还在于亲缘之间的关系之困。这一点,在吴谢宇刚被抓捕时,各路媒体已经就边角料,进行过边缘性的揣测。总体上而言,都是在围绕心理学的理论在解构,不能说完全正确,但确实能反映出不少问题。

不过,围绕的核心,都是较为有吸引力的。比如“弑母”,“男模”,“女友”,“学霸”。可这些细节却可能并不是案件的重要核心。很多时候,一个人犯罪,并不是瞬间的,短期的触发,尤其如“亲缘命案”这种事情儿,往往是累积性的释放。这就使得我们要清楚,在面对一起案件时,除却要对罪犯进行抨击,也要从罪犯的角度,进行对应的补偿性分析。
毕竟,如“吴谢宇弑母案”而言,这属于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个本来前途可观的儿子,将一个家教比较严苛的母亲杀害,这本来就让人很难接受。只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苦衷,很多外人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并且世俗意义上的美好,很多时候并不能成为安慰剂。于是,该发生的总会发生,即便荒唐可恨。

 “吴谢宇弑母”是否就证明他根本不爱自己的母亲,想必这个命题有些难为情。事实上,人性本来就是一个“洋葱”,层层剥离,爱恨交织,很多时候理论只能讲对七八成,剩下的只能凭借人性的张力去揣摩和印证。本质上,感同身受和理论分析,并不是全解。

正如吴谢宇弑母后所言,本想弑母后也自杀,言外之意,就是打算一起赴死。但是,人的想法总是不断变化,看到死后的母亲,他尽然心生恐惧。于是,“同死”成为“弑母”,整个事件的走向就不再是逃离生活,而是显现出很多仇恨,转而成为逃离母亲。

说到底,我们不能因为“弑母”,就否定吴谢宇和母亲本身的亲情之根。从某种意义上讲,父辈一代中,类似吴谢宇母亲的人格,想必是普遍性的。他(她)们掌控欲很强,从心底也可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的心底负担却也因此很重。总之,爱得越深,恨得也越深。

 “亲缘命案”中,人们最绕不过的就是“恩情”。但凡有“亲缘关系”,“恩情交互”就肯定存在。尤其,如“亲子关系”,算是“亲缘关系”的重镇。所以,出现命案的触发,总是显得有些不应该。可是,类似的案件,在现实中,总还是存在的,这就显得有些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总拿“农夫与蛇”的故事,对类似的悲剧进行对照性评价。可事实上,主要站在道德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并没有以人性的视角,打开悲剧的真正脉络。所以,发声的越多,就越显得老生常谈。当然,就法理的惩治,这属于强制力的一种措施。

但是,回到真正的人性交织之中,还是应该掰开来看。要不然,悲剧只是个体的悲剧,舆论只是在围观。所以,对于“吴谢宇弑母案”来讲,在案件后期的能量中,更为重要的是启示录本身。对于吴谢宇而言,法律的,道德的,可能早已有定论,而最缺乏的一环,便是人性透视和人性反思。

所以,解构“吴谢宇”的人格框架,对于我们的意义,远非原生家庭的映射那么简单。因为,在命案的促成,以及累积过程上,人格本身的变化,终究是无常的。说到底,多重人格是大多数人的底色,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让“人格之恶”显现出来,而吴谢宇只是属于被击中的坏孩子。

说到底,“高学历”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心理健康”或“人格健全”。但是,在普遍的俗世认知中,人们热衷拿学识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吴谢宇弑母案”发生后,普遍媒体都在报道标题中夹带着“北大学子”的标签,意在表明这是一个“高学历”学生的悲剧,让人们的注意力更加聚焦。

只是,当我们复盘这些细枝末节背后的支撑时,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没有主要集中在成人,而是将大量注意力给予成事时,类似的悲剧就很容易触发。所以,回到教育本身,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成人的本质不能忽略,要不然“学历高”,只会成为悲剧的更大推动力。


作品信息  Work information

本文来自凯迪原创作者:姬鹏,经授权转载自作者公众号:姬鹏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ReadMore

香烟涨价能戒烟?皇太极、德川家康表示不同意

探讨:她有没有“正常抠脚”的权利

沈万三:首富之死

“性丑闻大亨”,落幕了,但剧情才刚刚开始

“宣传片”、"刷白墙"、“薅羊毛”

“干活有我、提职没我”:年轻人春天在哪儿

炒房,是因为储蓄率太高?

谣言“瑞银公布100位中国人存款7.8万亿元”

过期瓶装水慰问环卫工,打发叫花子?

防洪抗灾如战场,临阵撤人可以有

只要鳖还在当局长,兔子就不可能跑赢乌龟

人民币“破7”重要吗

丰县“绝笔信”,丰县就别查了吧

哪吒,那个你以为永远长不大的一代

董事长“三问”走红,不止情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