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rada荣宅,艺术与自然展开一场对话
艺术家Michael Wang的展览《太湖》近日在Prada荣宅拉开帷幕,他着眼于太湖湖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同时探索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展品围绕太湖湖区的生态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恢复有关的急迫问题。荣宅前主人荣宗敬先生来自太湖边的无锡,他的生平与上海、无锡有着诸多缘分关联。
滑动查看Michael Wang《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摄影:JJYPHOTO
漫步在展厅之间,作品“苏州河(桩)”旨在纪念苏州河消失的风景;“文物”系列中的零碎杂物,螺母螺丝、废弃凉鞋、废弃轮胎等人类生产的日常用品,运用太湖代表性的自然材料宜兴陶土,纪念湖边存在过的人类;作品“太湖(大闸蟹)”是一艘装满大闸蟹模型的渔船,所有模型都由湖中产生的水藻制作而成;一系列形似“太湖石”的雕塑是由湖中的废弃物转化的可持续新材料经3D扫描和铣削技术塑造而成;位于荣宅花园的“上海沼泽”则再现了这块土地过往的生态系统。
此次展览中的“太湖(太湖石)”系列雕塑,得益于与上海同济大学学生的合作,来自建筑学、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不同专业的17位同学分成不同小组,参与了此次研究。学生与艺术家合作,以Michael曾研究过的材料来做实验,将存在于湖泊中的材料重新创造。过程中,同学们与艺术家保持交流,以另一种身份“参与”进展览。我们与其中五位同学们一同聊了聊这次实验的经过与取得的成果。
来自设计与创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陆文韬与吴依辰,在2021环同济设计周上曾展示了作品《生物塑料自播种鞋》,就将植物种子放入了生物塑料制成的鞋底里,他们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参与了可持续的相关研究,从而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急迫性;来自建筑专业的任子桐则对《太湖》展览项目中关于中国传统精神,还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感兴趣,这些议题在建筑中也经常被讨论;有些同学则从艺术和造型角度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概念更好地传达。
Michael Wang《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摄影:JJYPHOTO
在20世纪90年代,太湖周围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农业和工业废物的大量排放,迅速改变了湖水的化学性质,引发了大面积的蓝藻水华的生长,被重度污染的湖水变成了鲜绿色。尽管太湖区域后续开启了密集的清理行动与干预,这段历史仍然是太湖环境的重要符号。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充分了解到太湖过去面临生态危机,污染引发浮游生物死亡,人类的过度排放,使太湖出现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这些问题也反映在后续的思考与设计当中。
Michael Wang《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摄影:JJYPHOTO
这次学生们的实验原材料就来自于太湖中的生物废弃物,他们以水藻、纤维素(世界上储存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和甲壳素(太湖著名产品大闸蟹的蟹壳废弃物)为重要原料,辅以其他生物基聚合物和增塑剂来生产生物塑料,利用这些新材料创造自己的“太湖石”方案。
Michael Wang《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摄影:JJYPHOTO
同学们说,实验的开展就像在制作“菜谱”,有了这些基础材料,从起初简单的配方组合尝试,到发挥天马行空的创意甚至融入生活材料进行改进与调配,最终的生物材料经过了有变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利用废弃物作为艺术材料,也使之获得新生命。生物塑料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可以替代石化原料制作日常用品,在未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解决许多废物处理的问题。
如今分布在Prada荣宅宴会大厅的数件太湖石雕塑,它们有着丰富的表面纹理,其中有几件是半透明的外壳,微微透着其中彩色杂质。这是艺术家使用太湖中的有机材料最终创作而成的,湖中名产大闸蟹的废弃外壳提供了甲壳素,这是新型生物塑料的关键成份。凤眼莲和互花米草这两种入侵植物物种将转换为纤维素纤维,并融入到半透明的醋酸纤维素中。艺术家运用3D扫描和铣削技术,将这些生物原材料塑造成复杂的形状。
潘静雨同学小组将藻酸盐和贝壳磨碎成细粉后,加入热水形成的混合物,用作其他生物材料的对照实验
一边是成熟的艺术作品,另一边同济大学学生进行的充满趣味和新鲜感的实验。工业设计专业的吴依辰与我们分享了这次实验与往常的不同,“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多数时候还是遵照一个设计流程去取得精确的结果,但是《太湖》作为一个艺术展览,给予了大家充分的自由度去发挥想象力、探索未知的材料,我们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尽兴地玩手头上的材料。”
潘静雨同学小组将藻酸盐和贝壳磨碎成细粉后,加入热水形成的混合物,用作其他生物材料的对照实验
实验开始时的冬天流行吃橘子,吴依辰同学分享小组收集了很多橘子皮,还有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树叶,他们将其打碎,按比例加入生物塑料中,不同比例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橘子皮少一些就更加透明,橘子皮多一些就会透出泥土的颜色。通过实验他们发现,收缩的整个过程是生物塑料一种特点,它会随时间、温度、环境发生变化,她设想将收缩的过程展示在展览中,刚开始是一个完整的形状,随着时间推演能够观察到生物材料的生长变化。
陆文韬、郭思宇、刘畅同学小组使用渔网与生物塑料打造的太湖石作品,将渔网一层层排列开,生物塑料在与网上浇筑成片状
陆文韬同学结合了渔网和生物塑料去打造太湖石作品,他关注到渔业对太湖及周边居民有着重要的影响,又因为要保护当地生态许多渔民被禁止围网养鱼,他将渔网一层层排列开展示,生物塑料在渔网上浇筑成片状,以反映太湖渔业与环境的关系。
《太湖》展览项目给每个人带来了不同的启示,做藻类研究的潘静雨同学在做项目同时,也参加了其他环保材料的项目,她做的碳纤维材料的再利用的项目获得了全国新型材料竞赛的一等奖,“要感谢参与《太湖》项目,让我坚定了对于生物材料方面的兴趣是正确和有意义的”。目前,潘静雨同学仍在继续对环保材料、生物材料的研究和创作,考虑多通过实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也在继续和化学、材料专业的同学完成一些更深入的设计。
陆文韬、郭思宇、刘畅同学小组在实验中制成的生物塑料,混合了多种来自太湖废弃物的材料,水藻粉、蟹壳、落叶等
环境设计专业的李玉玺告诉我们除了空间以外,《太湖》让她希望更多关注到人跟世界的互动。“当艺术家抛出概念,慢慢地通过传播形成小网络,如今自然已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我想要做的就是重新让人与自然建立连接。”目前她在申请相关大学的可持续方面学位,希望未来能继续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艺术家与同济大学部分参与项目同学合影
从左至右
刘钧广(建筑学)、王子淳(工业设计)、郭思宇(工业设计)、艺术家Michael Wang、单硕(视觉传达设计)、陈欧林(工业设计)、陆文韬(工业设计)
学生们和艺术家Michael Wang的合作过程亦十分愉快,大家一周会开一次例会,各自探讨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任子桐还记得Michael说过不要太注重某一次实验成功与否,不管是什么样,都可以拿出来跟大家探讨,因为一个失败的结果,可能会引向另一个成功的开端。让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有Michael开放、积极的心态,“他擅长为我们寻找清晰和精炼的概念,不管对于什么样的实验成果,他会肯定其中的潜力与可能性。”吴依辰说道。
陆文韬、郭思宇、刘畅同学小组在实验中制成的生物塑料,混合了多种来自太湖废弃物的材料,水藻粉、蟹壳、落叶等
学生们通过研究创造出更多短时的物品,生物塑料较传统石化塑料更易生物降解。未来,这种生物塑料或将取代石化材料。正如Michael Wang在采访中所说的他对于实验的期盼,“同学们正在制定方法,利用他们开发的材料,设计和浇筑他们自己的太湖石。我希望这仅仅是他们探索新材料潜力的开始。艺术、建筑和设计可以同时引领可持续创作的发展方向。”
Michael Wang《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摄影:JJYPHOTO
在学生们眼中,Prada荣宅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一个基地,研究文化、环境、动物等在当今社会的人文议题,通过与艺术家合作的方式,大众对前沿的研究产生交互。Prada荣宅也像一个连接机制,一个文化与交流发生的策源地,由品牌、高校和艺术家出发去连接大众,让议题被更多的人看到、探讨。
展览信息
Michael Wang 《太湖》展
2022年11月10日-2023年1月8日
Prada荣宅
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
采访、撰文:lalarobot
编辑:子妍
监制:杨晨、D.P
图片:由品牌和受访同学提供
排版: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