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程度堪比iPhone的它,已经存在了近百年
今天要说的内容无法用言语形容...
不如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是的,你没看错,演奏者不用接触乐器,通过双手腾空操控就能演奏。它叫特雷门琴(Theremin),你也许在一些演出现场见到过~它至今仍然是唯一一个不需要触碰就能演奏的乐器。这个独特的设计让大多数人一见到它就被瞬间圈粉!
其实早在1920年它就诞生了。发明者Lev Termen是一个物理学家,从小学习大提琴,他觉得传统的乐器没有在人和物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连接。比如大提琴要一手按弦一手拉弓才能演奏,简直太麻烦了。有一次他从指挥家的动作中得到灵感,“他们挥一挥手,就能让演奏者们发出自己想要的声音了,我也想做出这样的乐器啊。”于是,Lev运用自己丰富的电路知识做出了神奇的特雷门琴。
他觉得这样的乐器操作会更方便、极具颠覆性,老百姓们一定会想把它带回家的!
插播小科普:特雷门琴的原理,是利用天线和演奏者的手构成电容器,通过两个振荡器的频率差产生不同的、在可听域范围内的音频信号;演奏时通过双手与天线间的距离,来调节音调和音量。
之后,他自己学习使用特雷门琴,并带着它全球巡演,无论他到了哪里,都在当地掀起了狂热的追捧,人们争先恐后地来看看这件“未来的乐器”是如何演奏的,不少音乐家和工程师也开始学习这件乐器。
不少大佬们也情不自禁地为特雷门琴站台,列宁和爱因斯坦都明确表达过对它的喜爱之情。
当时的媒体报道:1万人见证特雷门琴奇迹
当时的巡演海报
市场考验
1)市场反响:
1928年,特雷门琴取得了专利,Lev随后将版权转给了Goldberg家族企业,它授权生产商RCA Victor生产特雷门琴,于1929年开始出售。
20世纪初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所有和“电”有关的新产品都会成为当时的热点。在巡演中老百姓都对它表达出强烈的兴趣,特雷门琴的前景被大家一致看好。
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正当它开始售卖时,经济大萧条开始了,人们负担不起这样新鲜的乐器,特雷门琴的市场开始大幅缩水。当时特雷门琴美国的版权在Goldberg手上。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其他渠道来推广,而那个时候,发明者Termen一直在苏联,没有办法参与推广。直到版权到期,也没有人再生产特雷门琴,在停产之前只卖出了500台琴。
特雷门琴在“电气时代”没有被市场接受,到了50年代,电子合成器成为了电子乐器的主角,于是特雷门琴就没有太多翻盘的机会了。
2)用户体验的问题:
特雷门琴对演奏者的要求很高,一只手控制音高,一只手控制音量(根据它们离天线的距离发生变化)。
你不仅要控制好自己的左右手,还要有能力靠耳朵分辨出音高,简直是音乐小白杀手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发明它的初衷是为了使演奏更便捷的,事实上你却发现......Lev本人演奏的时候好听又酷炫,可是自己演奏的时候发出的“嘶啦嘶啦”声音让人好想放弃。
不仅难学,还更难教。毕竟双手都在空中挥着,每一个音对应的手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实在很难形容。著名演奏家Clara Rockmore尝试做出一套“空中指法”的教程,在编写的过程中她也觉得很难表达准确。连教材都很难有明确的指导,可想而知学习起来真的很吃力了。
更尴尬的一点是,演奏特雷门琴时要尽量保持身体不动~因为不仅你的手带电,你的整个身体也带电,琴是无法判断哪个是你的手,哪个不是的。所以动的幅度太大时可能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哦。
《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在玩特雷门琴
后来的故事
时间到了50年代,当大家都快忘了有这样一个黑科技时,特雷门琴又低调地出现了。当时它被艺术家们拿来做各种尝试:
比如作为一种“古怪的背景声”用在科幻电影里,用来营造紧张的氛围。
电影中使用特雷门琴配乐
比如用在Led Zeppelin、The Beach Boys等乐队的摇滚专辑中,作为一种特别的声效。
Led Zeppelin在现场演出中使用特雷门琴
对唱片公司和电影公司来说乐器的售价不是问题,演奏这也不是问题(只要把演奏者请来就可以了)。特雷门琴演奏家Clara Rockmore一度很不高兴,觉得这是在亵渎它的价值。不过当时大家已经把这种乐器定义为“一种特别的声音”来使用,渐渐地当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后,音乐专辑和电影里也不太用了。
90年代时,一些电子乐器公司对特雷门琴做了改进,使它的操控性大大加强了。现在一台普通的特雷门琴售价400欧,专业的特雷门琴卖到2000欧。
如今,特雷门琴偶尔还会出镜,但它已经作为一种“视觉黑科技”出现了。《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用过,《我是歌手》中周笔畅用过,Lady Gaga也在现场表演中使用过。如今它的功能已经不太像是一件单纯的乐器,而是更多的以视觉艺术品的形式来呈现。
不少科技极客们还会自己DIY一个特雷门琴,在家玩儿~
看到特雷门琴的前世今生,不禁感叹一句,曾经风靡一时、想要改变世界的颠覆性乐器,它的成长路径并没有像发明人预想的一样。随着使用者对它的理解,它的作用和市场定位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是不是觉得这个变化的过程很精彩,其实有很多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产品,它们的发展过程都是这样。一个新产品的定义往往不是发明者说的算,而是使用者说的算。
假如当年有个“开造-用户共创社群”,帮着特雷门琴及时了解市场反馈,也许它就能更早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吧~
欢迎大家参与近期线上活动:黑科技公司要做黑科技家具,你中意哪一款?
公众号后台回复“企业”,看看开造如何帮助企业与用户共创吧~
reference:
"Why The Theremin Fell By The Wayside", by John Waymouth,
Wikipedia: Theremin,
干货&好物
企业征题
最新活动 创意家具
移动储存设备 进阶讨论
移动储存设备 作品回顾
进阶产品の报道
1. “懒人酵素桶”创意诞生
2. 需求征集
3. 调研结果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