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邱鸿玮,原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副局长,退休后担任黄埔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讲师团团长。本文是邱鸿玮2017年11月在荔园小学家庭教育大讲堂上的演讲,征作者同意,今天公开发表。


关注孩子心理成长,做孩子心理成长的营养师


                   文/邱鸿玮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除了看得见的生理上的成长,还有不容易看得见的心理上的成长。生理上的成长好理解,也很直观,我们可以眼瞧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男孩子长高了变结实了,女孩子可以扎小辫了,亭亭玉立了。做父母的看在眼里非常欣慰。什么是心理上的成长呢?心理成长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如果忽略了孩子这方面的成长甚至漠不关心,那将是我们为人父母责任的严重缺失,后果不堪设想。

 

给大家披露一个内部数据,2016年,仅仅这一年广东全省高校在读大学生有xx人自杀身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大学生走上绝路?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学业压力、情感纠葛、人际冲突这些人生在世谁都避免不了的问题,然而这xx位大学生却不能正确应对连生命都放弃了。毫无疑问,这些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生理上早已长大成人,但心理上却严重发育不良,稍微大一点的风浪就惊慌失措船毁人亡了。

 

目前的教育机制和社会氛围下,没有谁不在意孩子考试成绩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样满心期待培养出来的却可能是条病龙或者残凤!

 

能够考上北京大学的孩子应该说是成龙成凤了,但是,北京大学有位徐凯文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最近在大一新生里做问卷调查,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结论是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活下去而已。

 

徐教授除了为学生提供一般心理咨询服务外,更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他说他的工作压力很大,经常有学生找他倾诉。下面是两位大一学生写给他的留言: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尽头。”


第二段是一位高考状元写的,他是在一次自杀未遂后这样说的。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徐教授把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概括为“空心病”,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质就是一种因为价值观缺陷导致的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不只是大学生才会得“空心病”,再给大家披露一个内部数据,去年全年广东中学生非正常死亡200多人,死因包括交通事故、游水溺亡、打架斗殴等,当然也包括轻生,为避免媒体炒作,有关部门没有分类统计。中学生遭遇了一点挫折,或者受到父母老师批评责骂,就反感抵触,情绪失控,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当然都属于心理上的问题,要么与“空心病”有关,要么缺乏自信,过于自卑,要么过于自负,听不得一点负面评价,都是心理不健康、精神不健全的表现。

 

其实,大中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在他们读小学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有所表现,只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身体和成绩去了,心理上的发育不良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前几年网络上有个虐猫的视频,一个女大学生把小猫关到微波炉里去烘烤,说是做生物耐受力实验。这个女生的残忍从哪里来的?可以肯定她在孩童时代没有培养起对小动物的爱心。曾经听幼儿园老师说组织小朋友讨论,如果有只掉到臭水沟脏兮兮的小狗向你爬过来怎么办?有小男孩很得意地说,我一脚把它再踢到沟里去。很明显这个小男孩也对弱小动物缺乏同情心。同情之心、怜悯之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基本的人性。一个成年人如果缺乏这种情感,他的人格就是有缺陷的,精神是不健全的,说严重一点就是没有人性。孩童时代是培养这种情感体验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就会留下难以弥补的人格缺陷。

 

前几年《广州日报》报道过一则消息,开学第一天,记者采访某小学一位刚上一年级的小女孩,问她长大想做什么,女孩回答说长大了做贪官呀,把那个记者搞得目瞪口呆,再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小女孩便说贪官有很多东西呀。不知道小女孩从哪里知道贪官拥有很多东西,不过十八大以后抓出来的贪官,确实是一个比一个厉害,想不到的是小女孩会把做贪官当成了人生理想。

 

怎么来引导小女孩错误的认知呢,父母老师可能都会把重点放在对贪官的解说上,告诉她贪官如何如何坏,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贪官。其实深层的问题是小女孩的物质欲望,不应该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去喜欢大自然,喜欢小动物,喜欢那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当然,女孩子喜欢一条花裙子,男孩子喜欢一双运动鞋,诸如此类属于正常的物质需求。我们要警惕的是过于强烈的物质欲望,会影响未成年人三观的形成,那是精神世界里深层的东西,会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今后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前面是从孩子的角度讲的,下面从父母的角度来看看。

近些年,在美国、澳大利亚等中国留学生聚集的国家,“中国妈妈”作为一个专用名词火起来了。如今中国人有钱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的越来越多了,是去国外读中学甚至是读小学。这么小的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于是中国妈妈们随同前往陪读,这些专业的陪读妈妈非常敬业,以考上美国名校为目标,对孩子实行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严格管理。在妈妈们事无巨细全力以赴的管教下,孩子们也心无旁骛不辱使命,考上哈佛、麻省、斯坦福的越来越多,让那些也有孩子在读书的美国家庭大为惊恐,他们心情复杂地盯着这些中国妈妈,不知道到底是应该以她们为榜样还是远离这些中国家庭为好。“中国妈妈”到底是个褒义的尊称还是贬义的说法,当地媒体和舆论看法多元争论不休,但总的来说还是批评的占多数。

其实,在座各位心知肚明,国内的“中国妈妈”一点都不比国外的差,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没有了双休日节假日,被爸爸妈妈领着这个兴趣班进那个补习班出。我知道,这些爸爸妈妈们也可能是被一股潮流裹挟着身不由己,但是我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各位:考上名校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也不应该是父母对孩子最终的祝福,对孩子最终的祝福应该是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长远来看,后者比前者绝对重要得多!

 

说了这么多,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下面是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年轻人,他们的学生时代非常出色,请大家猜一猜他们的尊姓大名。

A男,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再考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高中期间省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赛二等奖,后考入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出身工薪家庭,父母望子成龙,要求严格,自己学习努力,非常勤奋,音乐方面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钢琴,考入音乐学院后,课余带家教,收入颇丰……

D女,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担任班长,成绩非常出色,组织能力特强,考入省重点高中,省优秀学生干部,后考上澳门科技大学……

E男,4岁学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6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著名美学教授;聪明伶俐,获奖无数,人大附中毕业后赴美国留学……

 

前面的描述没有错,下面的情况也属实。

A男叫卢刚,1991111日,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学位后,开枪射杀3位教授和一位同时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而后饮弹自尽。

B男叫马加爵,2004213日——15日,发生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里,连续三个晚上残忍锤杀四名同窗的杀人凶手。

C男叫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201010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发现伤者在记录自己的车牌号码,连刺伤者八刀致其死亡,驾车逃逸时被抓获。

D女叫林伊娜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全校老师公认的好学生,高中毕业时,母亲作为优秀毕业生家长代表在全校发言,而她在考入大学后就跳楼而亡。

E男则是尽人皆知的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万万想不到吧,这几位学生时代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后来的所作所为让所有的人不敢置信。原本想轻松一下,看来这个话题很难让人轻松。


最新的案例是发生在日本东京的一起中国留学生凶杀案。三个中国留学生:陈世锋是刘鑫的男朋友,刘鑫不想和他好了,但陈世峰死缠烂打纠缠不休,刘鑫向女同学江歌求援躲进江歌的卧室,江歌则在门外极力劝阻陈世峰,结果被恼羞成怒的陈世峰连刺十几刀致死。刘鑫躲在门后耳听着朋友呼救没有施以援手,事后还百般辩解谎话连篇,为自己洗脱责任。陈世峰则凶残冷酷,杀人不眨眼,让人不寒而栗。毫无疑问的是按照世俗的评判标准,两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考出去的,但刘鑫的德行和人品太差不用说,陈世峰平常给人印象也是上进、帅气、懂礼貌,没想到内心深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由家境贫寒的极度自卑扭曲为不可理喻的自负,不能接受女朋友对他的任何拒绝,据说他先后五次恋爱都是不欢而散,一旦发生矛盾,就表现出明显的暴力倾向。

 

有人说,何谓教育,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那些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学生时代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习的那些知识大部分都会遗忘,当我们把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反复演练的那些东西还给老师后,我们的脑子里还能剩下些什么呢?或许是对生命和人生的领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习惯……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剩下的只是一块缺少阳光雨露的精神家园、一个封闭灰暗有些扭曲的内心世界。

 

为了防止后一种情况出现,作为孩子们最亲近的人,做父母的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完全可以主动出击有所作为。话说到这里,下面的问题自然是作为父母,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营养师,帮助和促进孩子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呢?给大家三个建议:

 

第一是最重要的——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做父母最忌讳的是当着孩子的面不文明礼貌,不遵守交通规则、公共秩序,或者当着孩子面家长里短。前不久,网上在传一位女博士大闹机场的视频,女博士要去法国参加重要会议,错过了规定的登机时间,但她说还没到起飞时间坚持一定要乘坐这趟航班,遭到拒绝后恶语相向破口大骂,还扇了值班人员两个耳光。女博士这样做的时候,她八岁的儿子就跟在她身后,女博士的学问可能很了不起,但她没有意识到,她这样的表现对孩子的刺激和不良影响,肯定要严重过没有赶上航班带来的损失。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的修养就是儿女的教养,事实确实如此。


我们中国人有个比较普遍的毛病,规则意识不强,喜欢耍小聪明。凡是遇到对自己不利的规则,就总是想着怎么去通融一下,希望能开个后门作为特例放行,并以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为荣,这说到底是一种特权思想、人格缺失、精神不健全的表现。我们大人这样做的时候,如果有小孩在旁边,真的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讲究诚信、遵守规则的契约精神是现代社会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当然是需要从小就注意培养的,最好的培养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第二个建议是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成为孩子们心理营养的主要来源。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小时候看过一本好书,印象会特别深刻,不容易忘记,而且潜移默化影响你的认知和言行。前几天,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台的朗读者节目上说起小时候家里穷,学校组织看电影五分钱都交不起。有一天,他突然想要买本很贵的书。他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心驰神往想要得到这本书,于是去找母亲要一块钱,当年那是一笔不小的钱了,旁边的人都劝母亲不要给他钱,没想到母亲竟然同意了。母亲没有读过一天书,却说你喜欢看书我很高兴。因为没钱,梁晓声小时候看得最多的还是小人书,他觉得小人书里也有做人的营养,对他的处世为人影响很大。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真的非常重要。

 

第三是多和孩子聊聊天。我可以告诉大家,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是你们和孩子亲密聊天最好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初中阶段恰逢青春叛逆期,他们可能很难有耐心和你敞开心扉聊什么。进高中后,他们主要是没有时间来和你闲扯了,上大学之后就更不要说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寻找合适的时机同孩子们多聊聊。聊天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一些人生经验和美好的东西。

 

聊什么好呢?可以聊孩子们学校里有趣的人和事,聊父母的见闻和见解,聊看过的书和电影里的人物故事。有些东西,需要一定的人生经历才能识得个中滋味,和孩子讨论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吸收书中精华,提高认知水平和精神境界,在他们的心灵里播下一些善良和正直的种子,这样做也有利于形成平等沟通的家庭氛围,对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关系来说尤其难得。有位叫张雪忠的法学教授,经常采取写信的方式来和女儿聊看过的电影,聊得很有水平,最近他在微信里发表了几篇,点赞的很多,我来给大家念一篇吧。

 

亲爱的宝贝女儿:

……爸爸还想告诉你,爸爸和你一起看完《奇幻森林》后有什么感想。爸爸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故事精彩,特效逼真,画面也很壮观。在这部电影里,那只老虎非常强壮和凶猛,别的动物都很怕它。哪个小男孩一开始也很怕它。是啊,小男孩长得那么弱小,根本就不是老虎的对手,而老虎对他又那么凶,他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不过,老虎尽管强大而凶猛,却非常残忍不讲道理,因此,大家虽然怕它,却不喜欢它,更不会敬爱它。而小男孩虽然弱小,却很善良,对别的动物很友好,很热心,因此,很多动物都喜欢他,愿意和他一起玩。连高傲的大象,也成了他的好朋友。虽然他有点小好奇、小淘气,却从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欺负别人。

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看上去或许很弱小,但其实却有无穷的力量。因为,当他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别人都愿意站出来帮助他。你看,电影里的大棕熊,平时似乎有点自私和狡猾,成天变着法子哄别人为自己弄蜂蜜吃,但最后在老虎准备伤害小男孩时,它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冲过去与老虎搏斗。相反,那只老虎,因为平时太坏,太残暴,所以没有谁和它站在一起。这样一只看上去强大无比的老虎,最终竟被弱小的小男孩打败了。

善良和正直的人是不可战胜的,特别是当他们团结起来的时候。这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不知道宝贝女儿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你愿意与爸爸分享你的想法吗?

   

谢谢大家!


阅读链接

邱鸿玮:一个忽悠了无数年轻父母的教育谎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