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玉刚看望在京报道十九大的我区媒体记者 | 十九大代表风采(四)

2017-10-17 北方新报官微

白玉刚看望在京报道十九大的我区媒体记者时强调

全面报道大会盛况 充分展示代表风采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刘江 郭俊楼)10月17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来到内蒙古大厦,看望慰问在京参加党的十九大报道的我区媒体记者,勉励大家把党中央的声音、十九大的主张及时准确地传递到2500万各族群众的心坎里。


 ▲10月17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来到内蒙古大厦内蒙古日报社十九大融媒体演播室,看望慰问在京参加党的十九大报道的媒体记者。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金泉 摄 


白玉刚先后来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演播室,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直播间、编辑室,与编辑记者深入交流,详细了解采编播流程,对十九大前期宣传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白玉刚强调,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区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格做好程序性报道,精心筹划配合性报道,严守政治纪律、宣传纪律、保密纪律,以高度的政治站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发生的巨大变化宣传好,把代表履职和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对十九大的热烈反响报道好,向自治区党委和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为报道好此次盛会,内蒙古日报社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共派出70余名采编人员赴京采访,会议期间将推出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栏目。



十九大代表风采(四)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北方新报开设“十九大代表风采”专栏,重点对我区出席党的十九大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代表先进模范事迹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激励和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增强先进意识,积极干事创业、扎实做好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01

韩佳彤:城市建设的“工匠师”

入秋的呼和浩特,凉意袭人。呼和浩特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韩佳彤一早来到在建的地铁新华广场站现场勘察。“新华广场站是我市地铁工程中最大、最难、最复杂的地铁车站,是地铁1、2号线交汇站,施工量大,施工难度大。”一见面,韩佳彤话题直奔工作。


今年2月,韩佳彤被呼和浩特市委推荐为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候选人。6月23日,在自治区党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十九大代表。


2009年,韩佳彤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身份被呼和浩特市政府引进。谈到韩佳彤,呼和浩特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陈军感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韩佳彤同志爱岗敬业敢担当,务实创新敢为先。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工作,清正廉洁,为人正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2016年10月,韩佳彤被任命为呼和浩特市快速路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并主持审定呼和浩特市快速路智能限高监控系统方案。同年11月,韩佳彤的母亲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当时,老母亲有爱人照料,所以我就一心扑在工作上,通过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技术方案获得国家智能交通中心研究员孙晓亮博士等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一致好评……”他眼里闪现着泪光。


韩佳彤用工匠精神激励着自己,带领地铁设计团队,提前一年完成地铁1、2号线一期工程39个车站、1个区间、1个车辆段的管线迁改、交通疏解、市政设施改移等设计任务。地铁新华广场站一期工程所有地连墙、钢管柱、顶板回填和道路恢复工程于7月29日提前完成,建设中采用地下连续墙斜交施工的盖挖逆作法,成为全国已建成地铁站中首次使用该方法的站点,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作为我区精通建筑结构设计的专家和呼和浩特市建筑系统技术创新的领头雁,韩佳彤主持的《呼和浩特快速路智能限高与监控系统集成技术应用研究》,已获得国家专利,被确定为2017年呼和浩特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另一项科技创新项目《桥梁预制拼装技术抗震研究》将在国内推广应用。


在学术领域,韩佳彤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等专著3部,获得国家专利多项。由他起草编撰的《内蒙古“十三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技术成果系列丛书》全套8册,共计200余万字,将填补内蒙古地铁建设的行业标准空白。


20多年来,韩佳彤先后主持国内10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设计多个城市地标,赢得多项荣誉。2014年,被自治区总工会和自治区文明办联合授予全区第九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同年获得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15年被授予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016年,出席了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并在会上做发言。“这些荣誉不只是给我个人的,而是业界对内蒙古城市建设工作者的鼓励和肯定。”


02

潘刚:让草原乳业走进世界第一阵营

今年7月,荷兰合作银行发布全球乳业排名,伊利集团以超600亿元的营收名列全球乳业8强。伊利集团连续4次入围全球乳业前10名。在伊利集团党委书记潘刚看来,“这是成绩,但更是一个新起点。”


潘刚认为,“在不断实现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帮助农牧民致富,让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取得双赢,这是践行共产党员责任。”


坚持品质立企。作为全国乳制品企业的领军者,伊利把企业文化与党的建设充分融合,将企业核心价值观升级为“卓越、担当、创新、共赢”。但在这八个字正式发布前,潘刚又在上面加了一句:“伊利即品质”,并把这句话作为伊利的最高信条。在潘刚的带领下,伊利致力于打造“全球最优品质”,建立了具有伊利特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监测防控体系,率先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质量控制关键点的监测、分析、把控、预防,构建起国际领先的全球质量管理体系。


打造“全球智慧链”。潘刚在一次战略讨论会上明确提出:“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伊利唯有汇聚全球能量、坚持不断创新,才能在全球乳业版图中发挥更大的影响,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伊利全面加快全球化的步伐,持续推动“全球织网”战略,已初步建立一个覆盖资源体系、创新体系以及市场体系的全球大网:在荷兰设欧洲研发中心;在大洋洲建设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生产基地;在美洲主导实施全球农业食品领域高端智慧集群——中美食品智慧谷。


在“全球织网”的基础上,潘刚还进一步提出,伊利的全球化不仅是整合全球的优质自然资源,还要通过整合全球的技术、人才等智力资源,建立“全球智慧链”,推动企业再进步。


独特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及成绩,让全球商界及学界都注意到了伊利和潘刚。今年年初,哈佛大学基于连续10年对伊利的深入研究,完成了《伊利:打造全球化乳业公司》的案例,并列为哈佛大学的教学案例。


作为一名企业家党员,潘刚经常走到基层农牧民的牧场里,通过现场调研解决问题。一次,潘刚到呼和浩特市金河镇章盖营村家庭牧场调研,在与村民牛双柱的交谈中,他发现村民奶牛养殖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调研结束,潘刚迅速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多次开会讨论,最终决定成立担保公司。经过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审批,短短20天,牛双柱就申请到44万元贷款,顺利完成当年的青贮储备。


潘刚带领伊利集团在担保公司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针对奶农的实际发展需求,分别推出“青贮保”“牧场保”以及“种植保”等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奶农融资需求。此外,伊利还以滚动方式向1900多户农牧民发放购牛款30多亿元。如今,在潘刚的带领下,伊利与农牧民已结成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不仅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还全面推动奶源建设的升级。


“登高莫问顶,途中耳目新。”这是潘刚喜欢说的一句话。


来源:据《内蒙古日报》

觉得不错,请点Z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